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華】生物說課稿模板8篇

說課稿3.05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生物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生物說課稿模板8篇

生物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

這部分教材先介紹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再從呼吸系統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引入呼吸運動和氣體交換的有關知識。即三個中心問題:

1、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2、 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

3、 人體內是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

呼吸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與消化、運動、循環、排泄系統存在緊密的聯繫,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助於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與物質的交換,與新陳代謝直接有關,學好這一部分內容也有助於對“新陳代謝”的深入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瞭解呼吸頻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掌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組織裏的氣體交換。

2、能力目標:

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形成“生物是一個統一整體”及“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辨證思想。

透過學習人工呼吸,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爲樂的教育;透過學習呼吸頻率、肺活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

1、肺的結構和功能

2、呼吸運動的過程

3、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

分析:

(1)肺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習本節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後面的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象,有利於生物學觀點的建立。

(2)呼吸運動是本節基礎知識的重點。該原理需要透過學生觀察一系列的動畫之後,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重點。

(3)呼吸運動解決的是人體外環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着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如何交換問題,無論從知識的完整性來看,還是從能力的培養來看,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應作爲本節的重點。

難點:

1、呼吸運動的過程

2、擴散作用及氣體交換的過程

分析:

(1)呼吸運動是負壓呼吸,而學生還沒有壓強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空氣是“壓入”肺內而不是“吸入”肺內。

(2)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擴散作用,而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教給學生是有一定困難的,加上肺泡裏、血液裏、組織細胞裏的氣體都是肉眼看不見摸不着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微觀過程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二、教學方法

自學導思法——老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自學導思的方式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運動的演示實驗是平面的,不夠形象,很難形成知識的遷移。而媒體動畫是立體的,直觀的、動靜結合的,結合教師的層層引導,啓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將學生將感性的認識引導到了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學習方法指導

1、指導觀察模型、圖片和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着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髮現並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繫,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以後的學習。

4、學會用系統表、表格、圖解表來總結,便於記憶。

四、教學程序

下面透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應用。

教學

環節教 學 過 程設 計 意 圖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有哪些?

學生活動:

請學生像游泳時練習憋氣那樣,吸一口氣,然後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長時間?

2.氣體的進入是由哪個系統來完成的?透過生活常識來設問,激發了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設問: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學生活動:

學生自學教材,觀察教材中的系統模式圖,觀察人體模型,邊觀察,邊思考,邊記憶,提醒三點:

①看書和看模型要聯繫自己的身體,聯繫外界氣體進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觀察

③注意喉、氣管與食道的位置關係。

合起書看投影圖,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稱。讓學生聯繫自己的身體實際來學習,使學生感到能爲自己的健康服務,從而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習的興趣。

提醒學生觀察圖形、模型時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依次觀察,使觀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條理和細緻的特點,進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重點突出肺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特點。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辯證觀點;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總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設問:

1、呼吸系統各組成器官有何特點?

2、鼻涕和痰是怎樣產生的?

3、爲什麼呼吸道有清潔氣體的作用?

學生活動:

以小組爲單位討論學習上述問題,各小組彙報結果,教師小結。

設問:

1、肺的功能是什麼?

2、哪些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豬肺實物,觀察肺的層層放大圖,自學肺的結構特點,開展討論,並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教師評價。

生物說課稿 篇2

一、教學理念與目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的六項具體目標之一是“改革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腦,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新世紀各門課程都要大力推進的一項改革。

《生物課程標準》對知識目標提出:生物課程的教學必須以學生素質的提高和學生的發展爲核心,選擇對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需求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學科體系,學生髮展,社會需求三者之間建立一種新的合理的平衡,使三者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和協調,真正做到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服務。

對能力目標提出:“透過科學方法和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的資料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

對思想教育目標提出“初步建立生物學的基本觀點,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索求新知識的精神,熱愛大自然,認識保護自然資源、控制人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以及逐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高尚的品德和修養。”

“具備科學素養的人應該具有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科學的價值觀,對科學學習的正確態度,掌握了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具有基本的科學分析能力以及對事物作出各種解釋的能力和相關的決策能力等。”

爲此,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

1、運用數學分析和推算的方法,說出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和晚育的意義;

2、說出我國計劃生育的目標和具體要求;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資料分析能力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認同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形成開展計劃生育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觀點。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第四單元第一章《人的由來》第四節《計劃生育》,控制我國人口過快增長和提高人口素質,與保護人類在內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以及各種資源密不可分。本節體現本冊教材里人與生物圈密切相關這一主題,並引導學生認識到開展計劃生育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

(二)教學安排:

1、由生活事例入手,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2、對我國人口的增長趨勢進行資料分析,認識到人口問題是不容忽視的;

3、計劃生育的內容: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4、探究活動:晚育的意義;

5、聯繫生活,課堂練習;

二、教法學法:

(一)根據創新課堂教學特點,針對本節教學內容,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創設情景法:創設教學情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去體驗,去感受,激發其興趣與求知慾,進行知識的遷移。

資料分析法:讓學生根據所給資料進行分析,指導學生進行討論,放開思維,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熱烈的討論可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習方式:

從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出發,結合課改精神,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方式如下:

創新教育真正成爲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創新教育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爲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而學生創新素質並不是教師直接給予的,而是在適宜的教學環境下自主發展的結果。因此必須確立“以學習者爲中心的教育主體觀”和“以能力爲中心的教育質量觀”。在這種前提下,依據學習方式指導中主體性原則,我確立以下的學習指導方法:

(1)學會分析,理論聯繫實際,具有問題意識,從感性材料入手,進行歸納、總結,使之上升爲理性知識。

(2)互動合作的學習方式,一方面是師生之間互動合作,另一方面是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

(三)教學手段:

調動多種感官活動,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鞏固和運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感知,可以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活躍思維活動。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能將教學內容以聲、像、圖、文等形式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使注意力集中。

三、教學評價:

(一)教學評價與教學過程相結合: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極爲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及情緒變化,盡力用適時恰當的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學生的情感態度與課堂氣氛保持一致。

(二)當堂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問題主要是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現、去探索,從而獲得個人獨特體驗。

(三)評價多樣化:評價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樣化探究。

教學反思

本節是第四單元第一章《人的由來》第四節《計劃生育》,控制我國人口過快增長和提高人口素質,與保護人類在內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以及各種資源密不可分。本節體現本冊教材里人與生物圈密切相關這一主題,並引導學生認識到開展計劃生育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我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學生爲主體原則,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體驗和過程。

一、成功之處:

1、能體現新課標的要求,將教師傳統講授角色進行轉換,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心理學家莫雷諾認爲:“角色轉換是一種心理挑戰,它讓人暫時置身於對立面及他人的角色,並按照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行事,以增進人們對他人社會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透過感受的反饋,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的過程中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雙向過程。在這種過程中,學生是主體。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認爲:“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資訊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

2、能體現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注重學習過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思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們能問;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裏擴大知識和眼界,獲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有時間學一點他們渴望要學的知識,幹一點他們高興幹得事。”

4、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激起他們對未解之謎的興趣及探索精神之後,讓他們認識到如何能夠找到答案。

5、注重教學手段的有效利用。

二、不足之處:

1未能很好地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因爲時間關係,活動中沒有使更多同學在課堂上積極思維,盡力展示自己;

2在某些環節上有些着急;

三、啓示:

1、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2、換位思考,教學設計、教法選擇上要適合學生的特點,還應認真貫徹課改精神,運用新課程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髮展規律,爲每一個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教育和發展機會,;

3、挖掘學生的“興奮點”,拓展其思維空間,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

生物說課稿 篇3

說課內容:七年級生物(上)《觀察植物細胞》

各位老師、各位領導、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觀察植物細胞》,觀察植物細胞涉及的知識面很廣、特別是對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歸納細胞結構要求很高,歷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透過對該課的學習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歸納整和能力,這對以後的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師的指導。

對於觀察植物細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等4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初步學會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瞭解出臨時裝片製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瞭解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情感目標】透過製作臨時裝片,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製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2、難點:成功地製作臨時裝片。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分析:

透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使用顯微鏡的技能,這時要滿足他們觀察微小細胞的願望,引導他們進行主動探究學習,同時由於學生沒有看到過細胞,因此在觀察臨時裝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製作較好的臨時裝片。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1)、複習上節課內容,創設情境匯入。

(2)、講授新課:如何製作臨時裝片。

(3)、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

(4)、練習。

(5)、小結。

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多媒體、實驗探究。

2、教學手段:本節課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爲主,並採用複習、展示匯入、教師演示與輔導爲輔的教學手段。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與情境匯入:

1、顯微鏡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2、顯微鏡的使用分哪幾個步驟?

(二)、製作臨時裝片。

1、多媒體演示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1)準備:

擦:必須將載玻片、蓋玻片擦拭乾淨,目的是避免雜質出現於視野中。

滴:滴加清水時應適量:過多,水會溢出;過少,製片容易產生氣泡。

(2)製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蔥鱗莖葉內表皮,不要將葉肉一起帶下來。

展:充分將取下的洋蔥表皮展開,避免重疊。

蓋:蓋蓋玻片一側先接觸水滴邊緣,然後將另一側緩緩放下。。

(3)染色:

滴: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時適量:多了,會溢出來污染實驗臺;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紙應有另一側吸引,使稀碘液均勻擴散到蓋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學生練習製作臨時裝片

3、學生觀察自制的臨時裝片。

(三)、學生動手製作,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讓學生明確: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細胞壁:保護和支援作用

(2)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的進出。

(3)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部位。

(4)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5)細胞質:內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細胞液。

(四)、技能訓練:繪植物細胞結構圖

強調繪圖要領:

真實;大小、位置、點線結構;名稱標註齊全。

(五)、課堂小結:

1、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2、植物細胞的結構。

(六)、作業佈置:

練習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要求標註功能

生物說課稿 篇4

一、教材

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學生已經有了前一課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積蓄,爲本課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本課旨在透過一系列的活動揭示晝夜現象對動物的影響,說明植物、動物和人的生命活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變化。

二、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預期效果,教學重點應放在與目標相一致的內容上,因此我確立本課的教學重點爲知道晝夜的交替變化會對動植物產生影響。根據小學生的特點,本課的難點應是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三、教學法

基於如上多方面的因素,我準備選擇的教法和學法是:

1 教法:談話激趣法,提問法,演示示範法,實踐活動指導法,指導調查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來教學本課。

2 學法:分時段觀察法、討論法、圖書資料查閱法,自主實驗探究親歷法、記錄整理分析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的學法。

四、教學準備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需先做好充分的準備,爲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課前師生都必須做好如下準備:調查自己一天的身體情況的各項數據,以及的動植物圖片或錄像。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生活中有些現象很奇特。比如,我們到了晚上想睡覺,上沒人叫卻也會按時醒來;夜來香傍晚時花朵纔會綻放,發出陣陣香氣。這一切都與什麼有關呢?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引起學生的思考,揭示課題:《晝夜與生物》

(二)、探究活動

A:探究晝夜對人的影響。

1.課前收集自己一天中身體情況的各項數據,從而上課交流發現人的活動規律。

2.討論人體在一天中不同時刻,身體還有什麼規律性的變化?引發學生思考晝夜更替與人的活動的關係。

3.引導學生思考不按照規律生活時,我們的身體會怎樣?從而得出結論人們只有遵循這個規律,才能保證我們的健康。

B:探究晝夜對植物的影響。

1.生交流植物生長的規律性變化

2.觀察圖片資料上的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時段的圖片資料。思考: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麼變化?是什麼在影響着它們發生變化?

3.以牽牛花的日記和曇花的視頻的例子,引導學生髮現植物生長的規律是受晝夜更替的規律影響的。

4.介紹花鐘,學生了解掌握植物的生長規律可以爲我們的生活提供幫助。

展示有關花鐘的詳細內容。

C:探究晝夜對動物的影響

1.給出一些動物,學生按照生活經驗將動物分爲兩類。一類晝行性動物;一類夜行性動物,初步揭示動物的活動也與晝夜更替有關。

2.生繼續舉例子,透過觀察這些動物活動規律,歸納動物的活動受晝夜更替的影響。

3.啓發:如果動物的活動違反了這個規律將會怎樣?引導學生思考動物活動規律帶給人類的益處。

(三)、總結本節課主要內容,提升層次。

(四)、佈置作業

1、想辦法測試自己的活動規律和記錄自己的作息時間。

2、觀察一種動物的活動規律。(蜜蜂)瞭解它對人類和植物的積極作用。

3、小組合作製作“花鐘”

生物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體體內物質的運輸是依靠人體循環系統來完成的。人體循環系統包括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循環系統兩部分。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包括心臟、血管構成的管道系統和管道內流動的血液三部分。其中心臟是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重要動力結構,所以血管和心臟一節的重點是心臟的結構和功能。這節內容爲學習“血液循環”奠定了基礎。

2.教學目的和要求:

(1)基礎知識:

瞭解:人體心臟的位置

理解:人體心臟的活動規律

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特點,以及與其相連的血管

(2)能力培養:

識圖能力:透過觀察、識別人體心臟的外形圖、解剖圖、示意圖和圖示的方位,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觀察能力:透過指導學生觀察、觀看多媒體大屏幕,使學生掌握觀察心臟結構的方法和步驟。

思維能力: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心臟瓣膜與心臟內血液流動的關係,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思想教育:

理想教育:透過有關內容的教學,激勵學生將來從事醫學研究、解決醫學難題,造福人類。

衛生保健教育:說明體育鍛煉對心臟有的有利影響,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心臟潛力、增強體質。

3.教學重點:

人體心臟結構和與其相連的血管關係複雜,它們共同構成血液流動的管道。心臟是促使血液在這個管道中流動的重要動力器官,掌握這部分知識爲下一節“血液循環”奠定了基礎。因此,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的血管是本節課的重點。

4.教學難點:

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即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這是由於心臟內具瓣膜,心臟瓣膜只能朝一個方向開啓,從而控制血液在心臟內按一定方向流動。那麼,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啓、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是比較抽象和複雜的,是學生較難理解和掌握的。爲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方法:

配合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啓發、觀察、對比和綜合的方法,採用展開式網絡知識結構教學法進行教學。利用電腦多媒體教學,把電、聲、光結合起來,實現聲、像、圖、文相統一。真實、形象、生動地展示生物體,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獲得生動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網絡式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科學、簡潔,符合生物學邏輯體系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有利於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三、課堂設計:

Ⅰ、複習提問,引入新課(約2分鐘)

Ⅱ、講授新知識(約35分鐘)

1.利用電腦多媒體課件,真實生動地展現心臟的位置,透過啓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觀察、思維、總結歸納出心臟的位置。教師把人體胸透的X光照片在銀幕上播放,由於學生是首次看到人體胸透的真實情況,因而學生注意力能立即被吸引住,並留下深刻的印象,獲得了生動的感性認識。同時,配合放映人體心臟位置的繪畫複合片,透過啓發式教學,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最後用三句話歸納出心臟的確切位置(板書),緊接着,介紹個別心臟位置異常的現象(如:右位心),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

2.利用電腦多媒體課件以及人體心臟模型,觀察心臟的形態。教師將人體心臟外形的正面觀、背面觀放大在銀幕上顯示,指導學生觀察、觀看,識別人體心臟的各個方位,然後,教師開啟人體半身解剖模型的胸腔,摘取心臟,讓學生觀察心臟的形態,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板書)。培養學生觀察、思維、總結能力。

3.利用電腦多媒體課件及簡易黑板圖,講授心臟的結構。教師先將人體心臟解剖圖放大顯示到銀幕上,指導學生觀察,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的人體四種基本組織,讓學生講出心臟的組成(板書),然後,教師再播放人體心臟彩色解剖繪畫複合片的課件,分部觀察人體心臟的四個腔(板書)。接着單片分部放映和心臟相連的幾條大血管,並指導學生分層觀察,最後,教師邊講邊畫出心臟結構簡易黑板圖。示心房、心室及相連的血管,並用箭頭標明血液流動的方向。這樣的教學,由分解到綜合最後形成整體概念,重點突出,促進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清楚地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

4.在學生掌握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血管知識的基礎上,講授心臟的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啓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難點,可利用電腦多媒體手段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文P32第二自然段,透過指導讀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然後,播放人體心臟縱剖放大片於銀幕上,讓學生觀察人體心臟瓣膜的位置與開關方向;緊接着播放人體心臟橫剖面的瓣膜放大片於銀幕上,指導學生觀察人體心臟瓣膜的分佈及組成,並介紹人類患風溼性心臟病造成心臟瓣膜異常的治療手段,在此進行理想教育。爲增強直觀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又播放了豬心解剖錄象,使學生看到活生生的心臟,增強真實感,在看錄像的同時,要求學生判定心臟的各個方位;學會識別心臟的四個腔;認識心臟瓣膜位置、形態、結構和開啓方向,進一步促進學生牢固地掌握人體心臟的知識。同時又讓學生學習到了人體的器官的解剖方法和觀察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心臟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把“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多媒體動畫課件”播放到銀幕上,顯示血液在心臟內和與其相連的血管間的流動與心臟瓣膜開閉關係的情況。在學生觀看時,教師可設問:“同學們在銀幕上看到的血液如何流動?心臟的瓣膜有何作用?”讓學生思考,從而歸納出瓣膜的開閉與血液流動的關係及瓣膜的作用。這樣,透過多層次、多方位的反覆觀察和教學,難點被逐一突破。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牢固地、長久地保留在記憶中。

5.透過以上的學習,教師接着可提問:“人體心臟的功能是什麼?”從而歸納出人體心臟的功能(板書),然後又問:“體育鍛煉和適宜體力勞動對心臟有何好處?”對學生進行衛生保健方面的教育。

Ⅲ、小結:(約3分鐘)

播放心臟解剖放大圖,請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心臟的結構。

Ⅳ、課堂反饋:(約5分鐘)

把練習題顯示到銀幕上,讓學生進行討論、研究、選擇出正確的答案,透過學生的回答,教師能瞭解到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地得到反饋資訊。

生物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表裏的生物》一文,敘述了作者小時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他認爲“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聽到父親的懷錶發出清脆的聲音,就認爲裏面也是一定有一個小生物。這使他充滿了好奇,可是父親不許他動,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親開啟表蓋讓他看,並說這擺來擺去的小東西是蠍子尾巴,他信以爲真,見人就說父親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裏。文章敘述質樸,就像與人傾心交談自己童年的一件難忘的趣事,所以教師授課時儘量營造這種親切的氛圍,讓學生津津有味地學,興致勃勃地說。

二、說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瞭解文中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激發學生從小培養自己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和不斷探索的精神。

2.抓住課文中對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表達的意思。

3.學會“蠍、蟋、蟀、蟈”4個會認字。

三、說教學重難點

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從小就要渴求知識,養成勤于思索的良好習慣。

抓住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的描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表達的意思。

四、說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小時候的“我”認爲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爲好奇,並相信了父親說的表裏有個小蠍子在裏面。

2.文中出現了兩個人物,“我”和爸爸。課文在刻畫人物時主要採用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我”和父親的對話描寫;“我”的心理描寫。

(二)深入學習課文,在感悟刻畫人物方法的同時,體會人物的個性。

1.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這些語言和心理描寫的句子,並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情感,然後帶着自己的理解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2.學生獨自畫句子、思考、朗讀。

3.指名朗讀,要把人物當時的內心情感透過朗讀表達出來,學生聽後進行點評。例:

“我愛聽這表的聲音。”我一邊說一邊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許我動,我的手指越想動,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強烈的好奇感,渴望開啟那塊表探個究竟。

我嚇了一跳,蠍子是多麼醜惡而恐怖的東西,爲什麼把它放在這樣一個美麗的世界裏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證實我的猜測沒有錯:表裏邊有一個活的生物。

—弄清緣由之後的滿足感

我想,大半因爲它有好聽的聲音吧。但是一般的蠍子都沒有這麼好聽的聲音,也許這裏邊的蠍子與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滿美妙的東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

4.同學們在一邊朗讀一邊點評的過程中,體會人物情感,逐漸讀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讀。

6.從剛纔的朗讀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個性了嗎?

7.“我”好奇心很強,渴求知識,善於觀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8.《表裏的生物》是上個世紀20年代我國著名作家馮至寫的一篇散文。還有哪些描寫讓你很欣賞?找到之後好好讀一讀。

五、說板書設計

表裏的生物

表的神祕:秒針走動發出聲音

美麗世界:寶石齒輪“小尾巴”

活的生物:“小蠍子”

生物說課稿 篇7

生物水中生活的動物

一、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動物”是新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的第一節內容。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透過安排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探究活動,以達到重點認識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這一目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透過兩個"觀察與思考"、一個"探究"實驗、一個課外實踐,讓學生認識魚類在水中是如何運動和呼吸的,進一步總結出魚類適於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徵。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舉例說出幾種水中動物的名稱。

⑵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嘗試完成“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徵”的探究學習活動,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在小組實驗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探究活動中體會珍愛生命的情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

1。 以魚爲例,說明水生動物適於水生生活的特點。

2。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魚的呼吸器官。

3。 總結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四教學難點

1。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實驗及該實驗的組織教學。

2。 運用以學知識,透過對“魚類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觀察與探究,闡明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徵。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爲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應側重於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使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本節的教法我選用了創設情境法,活動探究法,問題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啓發法,對比法。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透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我採用的學法爲觀察法,實驗操作法,小組討論法,總結歸納法。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情境匯入]

播放有關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各種動物的影象資料,有鬱鬱蔥蔥的花草樹木,有活蹦亂跳的各種動物,還有飛翔在空中的小鳥……。

問題:如果按照生活環境分,我們可以如何劃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以“水中生活的動物”爲例來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徵。

播放水中生活的動物———魚的視頻資料來整體感知魚的特點。

⑴、如果陸生動物(包括人類)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

⑵、魚類等水生動物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⑶、都說魚兒離不開水,那麼離開水會怎樣?水到底給了魚什麼呢?

⑷、魚的種類多嗎?四大家魚是哪些?中華鱘有哪些特點?

隱含知識:

1。海洋魚類:表明魚的種類很多(多樣性)

2。淡水魚類:暗示我國的特有物種(獨特性)

3。要求:保護環境以及它們生存的水生環境。

[講授新課]

一、觀察魚的形態結構

1。觀察方法:由整體到局部,由單一變量到若干變量。

1。觀察外形:分析這些特徵對魚類適應水生生活有什麼意義?

2。再觀察局部:魚在游泳時每一種鰭是如何運動的,思考它們對魚的運動分別起了什麼作用,並觀察魚在完成某一種運動時,各種鰭是如何配合的?

2。一個理念:結構決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於克服水中的阻力。

2。魚鰭:與魚的運動有關,幫助魚在水中游泳。

3。側線: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探究】魚鰭的作用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討論交流

1。提出問題

魚的尾鰭有什麼作用?(強調單一變量)

2。作出假設

假設魚的尾鰭可以是魚前進的動力,可以決定方向

3。制定計劃

⑴方法選用:選用直接剪掉尾鰭法,現象比較直觀

*直接觀察法:各種鰭在一起相互協調合作,因此直接觀察很難得出結論。

*模擬法:是科學探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採用這種方法。具有侷限性。

侷限性:1。氣球容易漏氣,而且水不容易灌進去,很難紮緊。

2。遊動時,現象不明顯。

當用手按住魚前部時,魚的前進不明顯;當不按頭部時,魚頭就翹起來,感覺沒有方向感。

這個實驗可以作爲課後作業,讓學生嘗試一下,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捆綁法:魚體很滑,要想完成捆綁某個鰭的動作,操作起來有點難度,如果讓學生來完成,可能很難完成,因此做了幾點改進:

捆綁法的改進:

對於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中的實驗“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時候難以成功。爲此,我對這兩個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

改進一 捆綁魚鰭時,教材提示用細線捆綁魚鰭,事實上宜用粗線、紗布條會更好些,不宜用細線,否則易造成對魚的傷害。而且用細線捆綁的,很少有綁成功的。另外捆綁時,爲了儘量減小對魚的傷害,要注意用很溼潤的紗布包住魚頭,並不時要將魚頭浸入水中,以保證其正常呼吸。

改進二 根據教材提示,只要用線分別捆綁魚的胸鰭、腹鰭、背鰭和臀鰭,就能探究出各種鰭的作用。事實上,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定性所受到的影響(見圖1)。爲此我對這組實驗作了一點改進: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見圖2),可以發現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定性(見圖3)。學生經過這樣的操作,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探究出這幾種魚鰭的作用。

圖1: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定性所受到的影響

圖2: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

圖3:可以發現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定性

圖4:被塑料片綁了尾鰭的魚(上)稍一擺動,塑料片就滑掉;而綁了木片的魚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轉向和游泳

改進三 教參上介紹用輕的塑料片捆綁魚的尾鰭不易滑脫,可事實上在實驗時也不容易捆綁成功,一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綁好,實驗後魚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綁住了,但只要一將魚放入水中,魚身稍微擺動,捆綁的塑料片就會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綁效果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並且魚也不易受到傷害(見圖4)。

⑵實驗用具選擇:

*水槽選擇(最好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魚體大小選擇;7—10cm(最好由學校提供)

*剪刀、紗布

⑶分組實驗

學生共52人,分13小組,每組4人

每組提供兩條魚

1—2組,探究胸鰭的作用

3—4組,探究腹鰭的作用

5—7組,探究背鰭的作用

8—10組,探究臀鰭的作用

11—13組,探究尾鰭的作用

4。實施計劃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

觀看探究尾鰭的作用的視頻,與小組做出來的結果比較,得出結論。

5。得出結論:

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魚游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幹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他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胸鰭、腹鰭和背鰭都有維持魚體的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6。討論和交流:

⑴一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就一定正確?

⑵與實驗法相比,模擬實驗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課後作業]:讓學生課下完成模擬實驗的製作。

第二課時

[複習舊課,匯入新課]

播放投影,檢查所學知識。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種的魚,身體的背面和腹面顏色是否一致?這有什麼作用?

2。魚的身體兩側有一排鱗片上有小孔,這些小孔連起來構成一條側線,它有什麼作用?

3。魚的身體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麼嗎?

4。魚體內有個白長囊狀結構叫做鰾,想想看,鰾的作用是什麼?

[推進新課]

繼續探究,魚除了用鰭游泳之外,還有什麼其它特徵。

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各種魚放在小組水槽中擺放在桌子上進行分組觀察。

觀察魚的呼吸時,先觀察鰓的顏色和鰓絲的形狀,魚鰓之所以呈紅色是因爲鰓上佈滿毛細血管,所以人們買魚時可以從鰓的鮮豔程度判斷魚是否新鮮。鰓絲在水中呈舒展狀態擴大了與水接觸面,離開水鰓絲互相粘結、破壞了氣體交換的功能。魚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而是透過鰓獲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魚兒不是離不開水”而是離不開水中的氧氣,所以養魚缸要經常換水,養魚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間要打冰眼(結合書中實踐活動)因此,若水域污染對魚及其它水生動物十分不利(滲透環保意識)。

得出結論:魚的呼吸靠鰓來進行,鰓的結構包括鰓弓和鰓絲,這些結構有利於魚在水中進行交換氧氣。

本章還開設了新的實驗內容——“模擬實驗”,詳見書第四頁,這是一個新的實踐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視,讓學生動手去模仿着做。訓練學生的悟性。參與是個體投身認識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基本形式,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其在教學中主體地位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徵。

生物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章第五節的《生物的變異》

本節課是在學生們學習了生物的遺傳後,對基因決定生物性狀有所瞭解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知識的延伸。併爲下一節《生物的進化》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本節課有着承上啓下的作用。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答案,並能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自然科學的熱愛之情。

基於對教材啊分析和《課標》的理解,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瞭解生物變異的原因。

2.舉例說明遺傳變異的在實踐中的運用。

難點:探究花生兩個品種的變異實驗。

二、學情分析

(心裏方面)八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思想活躍,好奇心強,有着強烈的求知慾,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培養探索精神。(知識儲備方面)學生已對生物的生殖發育,生物的性狀以及決定性狀的因素有所瞭解。但對生物變異方面還知之甚少,因此,教師應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去發現變異的存在,並進一步探究變異的原因。

結合教學內容及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裏特徵,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變異的概念及影響因素。

2. 瞭解遺傳變異在實際生活中運用。

3.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步驟。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實例引導學生髮現變異的存在及變異的普遍性。

2. 以花生果實大小變異爲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探究答案、得出結論並進行交流,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學習、瞭解生物的變異及原因使學生逐漸認識到自然界的奇妙力量,使學生具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2.透過探究性實驗使學生樂於探索生命的奧祕,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並培養其團隊合作精神。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知識,我選擇下面的教法學法。

四、教法學法

本着《課程標準》中對學生“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好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等方面得到提高”的要求,以及我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我採用了:1.多媒體教學法。可以創造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2.討論法.圍繞“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和“影響變異的因素”這些核心問題,各抒己見,透過討論和辯論活動,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其中,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習興趣。3.談話法。透過詢問學生自己與父母、兄弟姐妹間性狀特徵和他們身邊動物、植物上下代間性狀特徵等問題的方式認識變異,充分啓發學生的智力活動、發展思維能力。此外,我還運用了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等教法,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

五、教學過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大小不同的花生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下面我將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匯入新課→觀察材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觀察實例、分析原因、弄清本質→自主學習、課外拓展、增長見識四個方面來展開新課。

1.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爲了引發學生們的好奇心,使學生對這節課有直觀的認識,我設計了這樣的匯入: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爲天下奇”,再過幾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洛陽牡丹花會了,洛陽牡丹以其花朵碩大、品種繁多、花色奇絕而聞名天下,已知洛陽牡丹有9大色系,10種花型,1000多個品種。同樣是牡丹,同學們知道其千姿百態,奼紫嫣紅的原因嗎?帶着這個問題,讓我們開始今天的新課“生物的變異”

這樣的匯入從學生們熟悉的花卉入手,進而過渡到生物學知識,引起學生們的好奇,激發求知慾,調動學習興趣,符合心理學上的認知規律。

2. 觀察材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爲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並能夠具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我將這樣來開展以下的教學活動。

“同學們,看看這些圖片,菊花有不同的品種,玉米的果穗也多種多樣,綿羊的體型千差萬別,即使是果蠅的眼睛也有紅白之分。這些都是與生物的變異有關的。變異:即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變異是普遍存在的。那麼,我們大家都愛吃的花生是不是也存在變異呢?這裏有些花生,現在發給大家,大家觀察以下他們有什麼不同呢?對,它們有大有小,形態各異,但是不是外殼大的花生籽粒就一定飽滿呢,外殼小的就籽粒就一定小了?其實,定義花生的大小是要透過它們籽粒的大小平均值來衡量的。同學們還按八人一小組,按照課本提示分組探究一下這兩種花生到底哪一種纔是真正的NO.1。等會兒每一組要彙報自己的探究結果”。

等探究實驗完畢之後我還要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同學們:我們一起想一想,爲什麼有的花生能長大,而有的花生不能長大呢?是不是把小的花生種在肥沃的土壤中也能長成大的花生呢?”

透過共同討論使學生認識到變異是由環境改變和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並使他們瞭解哪些變異是可遺傳的,哪些變異是不可遺傳的。

這樣的課堂設計真正地做到了還課堂給學生,充分展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以學生爲主體的理念。充分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符合課標中對學生“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的要求。

3. 觀察實例、分析原因、弄清本質

爲了讓學生弄清處變異的本質和遺傳變異原理在培育新品種方面的應用,我採用談話法,詢問學生自己與父母、兄弟姐妹間性狀特徵和他們身邊動物、植物上下代間性狀特徵等問題,使他們進一步認識變異是普遍性;並以多媒體爲媒介,向他們展示一些例如高產奶牛、高產抗倒伏小麥、太空椒等圖片,並讓學生討論,分析原因,最終使學生弄清楚“變異是環境和遺傳物質發生改變而引起的”這一本質問題。

這樣的教學設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完善了其思維的完整性,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偉大論斷。

4. 自主學習、課外拓展、增長見識

爲了讓學生了解更多關於生物變異的知識,我會鼓勵學生在課外查閱相關的書籍和網站,並向他們推薦相關的參考資料。並以“瞭解利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的其它方法”作爲課後作業,讓學生自主學習,達到增長見識,開闊眼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