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生物說課稿模板集錦8篇

說課稿1.93W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生物說課稿模板集錦8篇

生物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生物的特徵》,採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著的《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徵。本次說課包括五個部分: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

一、說教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爲主線的體系,

所以把生物圈作爲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爲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徵”作爲第一節,做爲初中生物課的開篇之作,說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瞭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才能爲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二、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剛剛從小學階段過渡到初中階段,兼具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的特徵,有很強的好奇心和動手能力,愛活動、愛玩,課堂教學中有時候無法一直保持注意力。需要老師的提醒和管理。生物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在實際生活中見的太多,並不陌生,對於生物的幾個特徵也有一些認識,所以理解生物的特徵並不太難。只是要把生物的特徵去判斷一些物體是否屬於生物,有一定難度。

三、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判斷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透過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徵,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五、說教法和學法

說教法:

由於學生剛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融入生物課之中,讓其產生一種歸屬感,找到一種家的感覺。要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從學生熟悉的知識爲切入點,引導學生走入新知識,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不要把這節課引的過難,要從感性入手。第一課的教法要以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爲基點。我個人認爲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在本課都應圍繞“興趣”做文章。

說學法: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透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播放視頻資料──長白山風光片,展示長白山的秀美山川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從學生熟知的長白山匯入新課,把學生帶入生物圈之中,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從感性入手,拉近了課程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點,爲後續教學開啟了局面。然後讓學生說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這時可能會對某一個產生的不同的判斷,這時教師不要進行評判,做出結論,而是由此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問題:如何判斷什麼是生物?也就是說生物應有哪些特徵。

(二)分組討論

對於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徵,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徵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分組討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課堂上要充分激活。學生透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麼是生物,

生物具備哪些特徵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實例來加以概括和總結。

討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對於學生的回答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知識遷移

教師進一步啓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徵外,還有哪些特徵呢?

教師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課後去收集資料。

(五)鞏固與練習

爲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到前面模仿中央臺《幸運52》欄目的方式,學生兩人一組一個比劃一個猜,透過這種形式既複習了知識點,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我們每個人也是生物圈的一個成員。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談談做爲生物圈的一分子,學完本課內容有什麼感想,從而提升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的意識,懂得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六)作業:以小組爲單位調查校園內有哪些生物做好記錄。這樣既可以把課堂教學得以延續,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爲生物課的後續教學打下了鋪墊。

七、說板書

本節課我採用提綱式板書形式,這樣提綱挈領、層次分明,很好地說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最後由多媒體課件展出

生物說課稿 篇2

一、教學目標

第一節1、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以及親子代間在性狀上的延續。舉例說出不同種性狀和相對性狀之間的區別。

2、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

3、關注轉基因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第二節1、描述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係。

2、描述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

3、說出基因經生殖細胞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第三節1、舉例說出相對性狀與基因的關係,描述控制相對性狀的一對基因的傳遞特點。

2、說明近親結婚的危害

3、增強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方法解釋生命科學的有關問題的能力。

第四節1、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

2、解釋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學的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

第五節1、舉例說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並能說出引起這兩種變異的原因。

2、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既受遺傳物質的控制,又受環境的影響。

3、初步體驗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提高處理調查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調查結果的能力。

4、舉例說出遺傳育種的同種方法,以及在生產中的應用。

二、教學重難點

1、性狀和相對性狀概念的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2、基因怎樣經過生殖細胞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3、讓學生理解孟德爾遺傳學理論,並能用遺傳圖解解釋遺傳現象。

4、認識性染色體與人的性別的關係。

5、讓學生理解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

三、教學策略

第一節1、由兩句俗語引出遺傳變異現象及概念。

2、學生談談自已和父母在外貌、行爲方式和生理特徵方面的相似之處並結合書P25圖片,歸納總結性狀的概念。

3、請同學舉例: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總結相對性狀的概念

4、強化對相對性狀的理解,“兩同”“一不同”。

5、思考:有沒有絕對不會遺傳怕變異呢?請同學舉例並歸納總結:如果受環境影響而沒有改變的性狀是不會遺傳下去的。

6、性狀是生物的特徵,這些特徵由什麼決定的?引出基因控制性狀。

7、學生看書P26轉基因超級鼠,教師指導學生讀圖,強調:顯微注射器、大鼠生長激素基因、輸卵管等知識點。

8、完成P27討論1、2、3,得出基因控制性狀的結論

9、引導學生關注轉基因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影響,強調要注意其安全性。

第二節1、由孩子像父母引出思考:父母依靠什麼途徑把這些性狀傳遞給孩子的?

2、學生看P29圖找規律:教師提示從數量、染色體組合情況、着色後顏色的位置等方面着手

3、老師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情況說明什麼問題

4、思考: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數量是23對,那麼精子和卵細胞的染色體是否是23對呢?

5、學生自學“比耐登”的發現,老師引導總結規律。

6、學生完成P31填空

7、思考:爲什麼一對夫婦所生的幾個孩子長相會不同?爲什麼透過DNA檢測能做親子鑑定?學生透過討論加深了對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的理解。

8、練習並小結。

第三節 1、如果一個父親是雙眼皮,控制的基因是AA,母親是單眼皮aa,那麼孩子的基因應該是Aa,他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呢?

1、學生看書瞭解孟德爾的實驗過程

2、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孟德爾,當看到第一代全是高莖時你會怎麼思考?矮莖到哪兒去了呢?是吸收了,還是暫時沒表現出來?你會不會繼續種下去呢?

3、孟德爾是不是隻研究了一種性狀?爲什麼研究多種性狀?

4、介紹孟德爾總結的遺傳學規律,回到課前引入時的單、雙眼皮的問題,學生分析

5、老師講解遺傳學圖解的畫法

6、用孟德爾的遺傳學規律分析生活中的遺傳問題

第四節 1、學生觀察比較男、女染色體排序圖,找出不同之處

2、老師介紹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

3、思考:兩幅圖,哪個是男性的染色體圖,哪個是女性的染色體圖?圖中哪個是X染色體哪個是Y染色體?

4、思考:就性染色體來說,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細胞中,應該有幾條性染色體?男性有幾種精子?女性有幾種卵細胞?

5、學生根據遺傳學圖解:分析並體會生男生女的機會是均等的

6、進一步介紹:性染色體上也有很多不同的基因,也是一小段NDA決定性別。

7、結合練習進一點了解有關性別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第五節 1、展示圖片,同種生物的千差萬別,引出變異的現象

2、探究: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探究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3、畫出折線圖:大家折線圖中能分析得出什麼結論

4、歸納總結: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並舉例讓學生分析

5、播放視頻資料:讓學生了解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的方法

6、分析書上三種育種實例的原理

7、練習;閱讀資料: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生物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選自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二節,內容包含了本書的第一個探究實 驗。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第一節有關周圍生物的知識後,以生活中常見的鼠婦爲話題,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再介 紹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讓學生從兩個方面理解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最後再自然的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教學目標

1、有興趣參與課堂探究活動並願與小組其它同學合作和交流,體驗探究的樂趣。

2、能夠對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設,嘗試模仿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經歷實驗的過程並認真觀察和記錄。

3、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

4、能從自己的生活中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從自己的生活中舉例說明生物和生物之間的關係。

6、能舉例說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的一般過程,模仿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難點:模仿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學生分析

省會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觸過鼠婦,對這種生物瞭解不多。由於這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七年級(初一)的學生對探究性學習又很少經歷,因此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對探究的每一個步驟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具有相當多的不確定因素,需要教師積極加以引導。

教學過程

一、學生髮言,引出問題

師:昨天,同學們捕捉了許多鼠婦放在瓶子裏,下面我們首先請幾位同學給我們講講他是怎樣捉到鼠婦的。

生(女):我在草叢裏和牆角落發現它們,用草杆引它們爬上去,然後放進瓶子裏,不過鼠婦老是從草杆上掉下去,我費了好大的勁才捉到10只。

(同學們發出善意的笑聲,好幾位男生同時舉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開石塊後找到它們的,然後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裏。

生(女):我們小組的同學把我家的花盤全部挪動了一遍,在花盤底下找到了好多,由於不敢直接用手抓它們,我們想了一個辦法,用紙捲成漏斗狀,然後設法讓鼠婦爬進“漏斗”,把它們從瓶口“漏”到瓶子裏去。

師:看來大家在捕捉鼠婦的時候都動了腦筋,有些同學還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麼,同學們在捕捉鼠婦的過程中想到了什麼問題呢?

生:鼠婦生活的地方又陰暗又潮溼,長年累月。這樣,它們受得了嗎?

師:每種生物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有的習慣在乾燥的地方,有的習慣在潮溼的地方,比如說蚯蚓它就長期生活在土壤裏面。

生:鼠婦生活在潮溼的土壤表層,它們吃什麼呀?

師:這個問題真厲害,把老師給問住了,老師回去查查相應的資料,下節課再回答你,好嗎?

生:好。

生:鼠婦是不是膽子特別小呀?我小心搬開花盤的時候既沒有碰到它,也還沒有動手捉它,它就四處亂爬。

師:是啊,搬開石塊或花盤以後鼠婦很快就爬走了,它們爲什麼爬走呢?是膽子特別小嗎?

(老師板書──問題:搬開石塊或花盤,鼠婦爲什麼爬走呢?)

【問題最好是讓學生自己提出來,學生提出來的自己想知道的問題纔有更大的興趣去探究,老師應該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去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問題。】

二、逐步深入,帶領學生進入探究的情境

(1)作出假設

(思考一會兒後,好幾位同學舉起了手)

生:石塊或花盤搬開,對鼠婦來講是一種刺激,它感到危險,知道有人來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爲它們長期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塊或花盤拿開的話,陽光照進來,生活的環境溫度升高,它們不適應,就爬走了。

生:鼠婦不喜歡光,光對它們來講是一種刺激,光照進來讓鼠婦感覺到不安,所以它們就跑掉了。

師:那就是說,你認爲鼠婦爬走是因爲環境變明亮了,或者說,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使它逃離明亮的地方,選擇陰暗的地方。

師:幾位同學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這只是同學們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確。因此,我們把這些看法作爲這個問題的假設的答案,怎樣驗證誰說得假設對呢?

生:做實驗。

師:老師也同意透過做實驗去驗證。但我們課堂上的時間有限,我們先選擇聽起來最合理的第三種假設(環境變明亮使鼠婦爬走)去驗證,時間有多的話,我們再去驗證其餘兩種假設。

(老師板書──假設:鼠婦適於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環境變明亮會使鼠婦爬走。)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鼠婦爬走,學生髮表了自己的意見,做出了好幾種猜測,每個人談的都有道理,但學生第一次接觸探究實驗,不知道接下來怎麼辦,老師適當做出選擇其一的安排,將學生的注意力先引向具體的探究活動過程。】

(2)制定和實施探究方案

師:那麼,這個實驗怎麼做呢?同學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應該準備一些乾的土壤和溼的土壤,然後設法保證溼的一邊是陰暗的,乾的一邊是明亮的,然後把鼠婦放進去,看看哪邊的數量多。

師:怎麼樣才能保證溼的一邊是陰暗的,乾的一邊是明亮的呢?

生:我可以用一個大托盤,乾的土壤和溼的土壤放在裏面兩邊,然後在托盤相應的一邊蓋上紙板,另一邊蓋上透明塑料板。

師:看來,這位同學受到了我們桌子上準備的實驗器材的啓發,不過我想問這位同學,不蓋透明塑料板不是也保證了光線明亮嗎?

生:蓋上可以防止鼠婦爬出來。

師:同學們對這位同學的實驗方案還有什麼意見嗎?

生:我覺得應該把兩邊的土壤改成都是乾的土壤或者都是溼的土壤,不然的話,就說不清楚是土壤的乾溼還是光線的明暗使鼠婦爬動。

師:很好,所以要研究鼠婦爬走是不是和光線變明亮有關,只有在其它的條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看出光線的明暗這一對不一樣的條件對鼠婦有沒有影響。

師:像這樣的光、水、溫度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條件,我們把它們叫做非生物因素。(老師板書──非生物因素:光、水、溫度等)影響生物生活的其它一些生物我們就把它們叫做……

生:生物因素。

(老師板書:生物因素)

師:那麼,改成都是乾的土壤好呢?還是改成都是溼的土壤好?

生:改成溼的土壤好。

師:(進一步追問)爲什麼呢?

生:因爲我們看到鼠婦一般是在潮溼的地方,在乾燥的地方沒有看到,推測鼠婦習慣生活在潮溼的地方,把鼠婦放到溼的土壤中它更容易適應,很快安靜下來,有利於我們觀察鼠婦的活動,避免造成大的實驗誤差。

生:我想到另外一個問題,我們剛纔推測人掀開石塊這種刺激也可能是鼠婦爬走的原因,把鼠婦放進去對鼠婦來講是一個很強的刺激,它不會四處亂爬嗎?

師:會。

生:那怎麼計算鼠婦哪邊爬得多呢?

師:(把問題拋給學生)同學們說說看,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

生:可以把鼠婦靜置幾分鐘,等它脫離了這種刺激的影響後再開始計數。

師:大家同意嗎?

生:同意!

師:因此,我們要讓鼠婦靜靜地在裏面呆上幾分鐘,讓它適應一下實驗裝置的環境,避免由於鼠婦的緊張而造成實驗誤差,這同時提醒我們做實驗時要保持教室裏的安靜,以免干擾了鼠婦。

【七年級(初一)的學生在制訂實驗的方案時,常常考慮不周到。教師以引領者的身份啓發學生思考,完善實驗方案,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長期這樣,學生考慮問題、制訂實驗方案的能力就會獲得提高。】

師: 大家對這個實驗裝置考慮得很嚴密,看來同學們都意識到了要想研究某個條件影響鼠婦的生活就得把其它的條件控制起來,避免它們的干擾。做實驗前,老師還有二 個具體的操作問題想問一下大家。實驗第一步,大家就會遇到一個問題,鼠婦怎麼樣放進去呢?我們每個實驗小組兩個瓶子裏各裝了5只鼠婦,是一起放進托盤的某個地方呢還是分兩部分放到不同的地方?放到哪裏比較好?

生:我覺得一起放在托盤的中央比較好,很容易看出它往哪邊爬。

師:有其它的意見嗎?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僅僅看出它們往哪邊爬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用具體的在明亮和陰暗中的鼠婦數量來證明鼠婦喜歡哪種環境,而一起放在托盤的中央不方便計數,因爲中央區域處於陰暗交接的地方,不好把處於這一區域的鼠婦算作哪一邊的。

師:那你覺得怎麼做好呢?

生:我覺得應該同時在托盤的兩邊一起放,5只鼠婦放在明亮區域的中央5只鼠婦放在陰暗區域的中央,這樣便於計數。

師: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嗎?

生:同意!

師:好,根據我們的實驗設計,應該是依靠鼠婦安靜下來2、3分鐘後分別呆在明亮的區域和陰暗區域的鼠婦數量來判斷它喜歡哪種環境,但是,有的鼠婦可能適應能力比較差,放進去5分鐘還不能適應這個環境,還在亂爬;還有,你在計數的時候可能會碰到這種情況:有鼠婦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適應,正往回爬但又還沒越過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經計數了。這二種情況都會帶來誤差,怎麼樣解決它們呢?

生:首先保持周圍的環境安靜,然後等到10只鼠婦不再動的時候纔開始計數。

師:10只鼠婦不再動的時候?

生:(着急的解釋)我指的是沒有很大的爬來爬去的時候纔開始計數。

師:別的同學有什麼想法?

生:我覺得讓鼠婦安靜幾分鐘後,可以多觀察幾次,每次觀察都作記錄。

師: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生:可以包含各種情況對實驗的影響,減少誤差。

師:不錯,能想到這一點真是不容易。好,我們確定下來,將鼠婦靜置的時間是2分鐘,2分鐘之後每隔1分鐘統計一次,共統計10次。一會兒各小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婦開始進行實驗研究。實驗的時候注意分工合作並做好實驗記錄。

【由於科學探究實驗具有很大的嚴謹性,有些實驗設計的'細節問題學生確實想不到,這時候需要老師加以提問、引導,將一些需要補充交代的問題講清楚,以確保實驗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學生分組實驗,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注意糾正他們錯誤的做法並對分工合作表現好的實驗小組予以及時表揚。)

師:哪個小組先來彙報一下你們分工的情況以及你們的實驗結果?

生:(上講臺)我們小組是這樣分工的:甲同學負責把鼠婦放進去,並蓋好紙板和塑料板;乙同學計時;丙同學統計鼠婦的數量;丁同學負責記錄。我們的實驗結果是這樣的……(在黑板上的第一個表格內記錄實驗數據)。

師:看上去這一組同學的實驗結果中,每次記錄的數字大都是陰暗處的比明亮處的大,其它小組的情況也是這樣嗎?

生:是這樣。

師:10組數據挺多的,有沒有更簡單明確的表示實驗結果的方法呢?

生:可以運用數學中求平均數的方法。

師:(進一步追問)具體怎麼求?

生:明亮處的數據加起來除以10,陰暗處的數據加起來除以10。

師:(啓發提問)這可能會得到小數,怎麼處理呢?

生:四捨五入。

師:有沒有反對意見?

(同學們思考了一會兒,有幾位同學急不可耐地舉起了手)

生:我不同意用四捨五入來處理!因爲數學老師講過,應用題要按實際情況處理,這是實際問題,鼠婦超過半隻才能算一隻,所以應該是小數點後的數字大於0.5才進一位,並且只保留整數。

師:很好,每個小組計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值,然後各組給大家彙報一下。

(各小組依次在黑板上的第二個表格中記錄數據)

師:看,用平均數表示大家的實驗結果就十分簡單明瞭。實際上,我們班有13個組,相當於做了12次 重複實驗,我們知道,實驗重複的越多,就越容易減少誤差,得到的結果就越可靠。比如說我們扔一枚硬幣,落地時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扔一次的結果假如 是正面朝上的話,我們並不能得出“扔硬幣落地正面會朝上”的結論,因爲大家都知道,多扔幾次就可以得到硬幣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結果是一樣多的。那麼,我 們怎麼樣來處理這13組實驗數據呢?

生:將每一組的平均值加起來再求一次平均數。

師:很好,這位同學反應很快,說明他理解了處理重複實驗數據的方法,請大家算一下這個平均值。

(學生計算,彙報)

師:明亮處的平均值是2,陰暗處的平均值是8,這兩個平均值可以說明鼠婦喜歡陰暗的環境,從而可以得出結論,環境變明亮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實驗數據的處理對於七年級(初一)的孩子來講是一個比較難掌握的內容,老師應合理的予以啓發,讓學生充分運用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解決。教學實際情況證明, 做到這一點不是很難,而且學生使用了其它學科的知識感覺很有成就感,無形之中讓學生明白了學科知識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補性,使他們努力學好其它學科。】

三、鞏固拓展,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

師: 其實不僅是光,在我們完成剛纔這個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想到鼠婦的生活也許還會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土壤的潮溼程度以及溫度等等。請大家參照 我們課堂上設計的這個探究性實驗的裝置和步驟,設計一個類似的探究實驗,看看鼠婦的生活是否受其它的因素的影響。由於時間的原因,同學們只能下課以後去試 一試了。最後提醒大家一下,課後完成自己設計的另一個探究實驗後,鼠婦怎麼處理呢?

生:放回到適合它們生存的自然環境中。

師:好,我們就要養成這種愛護實驗動物的好習慣。

四、從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引申到生物因素的影響

師: 同學們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說過,人掀動石塊或移動花盤會使鼠婦爬走,影響鼠婦的生活,除了人之外,其它的生物當然也可能影響鼠婦的生活,這就是我們提到過 的生物因素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實際上,自然界中這種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講的就是螳螂對蟬生活的 影響和黃雀對螳螂生活的影響,我們知道,這是一種捕食關係,大家還知道哪些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的例子嗎?

(學生髮言舉例子)

五、從環境對生物的影響轉而講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師:大家舉的例子都不錯。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會影響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只是被動地受環境的影響,它對環境就不會有一定的影響嗎?請同學們結合課本第10頁圖1-6“土培中的蚯蚓”閱讀相關文字,思考這個問題。

生:蚯蚓在土壤裏鑽來鑽去可以使土壤疏鬆。

生:蚯蚓會吃掉落葉和一引起生活垃圾,能清除一些環境污染;蚯蚓的糞便是植物生稱的好肥料;還有,蚯蚓是高蛋白的,營養豐富。

(同學們“哄”的一聲都笑了)

師:看來這位同學的課外知識挺豐富的。透過幾位同學的回答,我們知道生物確實會對環境產生影響,但我們可以想到,生物對環境產生影響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它已經適應了這個環境。比如說蚯蚓沒有適應在土壤中生活的話,它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影響土壤的。請大家翻到課本第8頁,觀察節頭情影圖“沙漠中的仙人掌”,這是一個典型的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學生觀察、思考)

師:同學們還能舉出一些其它的生物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的例子嗎?

(學生髮言舉例子並討論)

課後反思

學 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啓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 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有意識到,有時我們的行爲實際上是限制了學生。同樣是上這節課,探究實驗的每一個步驟,我們經常 是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來探究,比如:老師不讓學生來提出問題,自己直接給出問題,生怕學生胡思亂想,五花八門的問題讓自己下不了臺(其實老師回 答不出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坦白說出學生反而覺得你坦誠,更喜歡你,不讓學生提問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再比如,在設計探究方案時常常擔心學生 丟三拉四而乾脆給出實驗的具體步驟,在學生實施探究方案時又擔心學生計時不準,而常常由老師統一計時,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手腳。而這次上課, 我放得很開,從提出問題到作出假設,從設計探究方案到實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學生自己思考出來的,我只是起了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學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 意事項時把需要交代的問題交代清楚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學生們在小組內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積極思考、提問、表達、動手,很好的完成了這個探究活動,並且 在實驗後的分析處理數據的過程中也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表現出很好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體驗 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留給他們的課後探究問題也再一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

透過這次教學,我深有體會,在備課過程中,只有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思維特點和便於操作的教學方法、實驗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每 次上課,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這堂課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課前我意識到一節課時間不夠用,卻沒有相應的安排調課換成二節連堂課,給學生充 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選擇並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由於本課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安排學生課堂上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有利於學生鞏固對探 究的一般過程的理解,同時,這也是課堂反饋的一個極好形式。

生物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本課題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第三節內容。學生在學完“細胞”以及理解“新陳代謝與酶”、“新陳代謝與ATP”知識後,轉入難度較大的“光合作用”學習,從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是學生學習呼吸作用、生態系統等內容的基礎。

2.教材地位及作用“光合作用”一節在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經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安排了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的實驗。本節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到場所等方面講述了光合作用發現過程的幾個著名實驗,讓學生學會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並且講述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和意義等。目的是使學生不僅獲得有關的基礎知識,瞭解光合作用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意義,懂得探索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初步學會提取、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求新知識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史②葉綠體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過程④光合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①透過研究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和方法,使學生能夠體會和認識科學研究的過程,並初步學會具體的科學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透過觀察、設計光合作用發現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

③透過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及學科間知識的綜合能力。

④透過學生總結歸納光合作用過程中的主要反應以及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大階段的區別和聯繫,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透過體驗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

②透過對光合作用意義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生物進化的辯證觀點以及珍愛自然、珍愛綠色、珍愛生命的思想意識。

4.教學重點

(1)光合作用發現實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依據:科學實驗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綜合考試的目標(設計和完成實驗能力),也符合新課程標準。本節教學內容是探究性學習的載體之一。

(2)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依據:①光合作用過程是本課題的核心內容。學生只有認識了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躍的化學能到糖類等有機物分子中的穩定的化學能這一轉移過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質變化的本質。使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識水平,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生只有知道光合過程的各個環節,才能理解內外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才能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徑,提高農業產量的技術。因此,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深入聯繫生產實際的理論基礎。②透過光合作用意義的教學,可使學生理解當今世介面臨的糧食、能源、環境污染等重大問題的解決與研究光合作用的關係。知道人類需要的農產品,歸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產。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應該把培養高效應的農作物品種,發明提高農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時間、空間的技術等途徑作爲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積和質量,是改善環境的有效途徑等。這些是學生必備的科學素養。因此,光合作用的意義,是培養學生關心生物科學及發展,關心社會問題解決等意識的好材料,應充分利用。

5.教學難點:

(1)光合作用發現實驗的設計依據:科學實驗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綜合考試目標(設計和完成實驗能力)在本節教學中的較好體現,是研究性學習的載體之一,但由於學生剛剛接觸,這方面正是他們的薄弱環節。因此,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多項實踐,纔會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轉化依據:高二學生對有機化學等知識還未學習到,對有關物理和化學知識不熟悉,還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電能,再由電能到不穩定的化學能,從不穩定的化學能到穩定的化學能的轉變的必要性,對於暗反應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還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難度。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這節內容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第二課時安排葉綠素實驗,第三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這裏主要說明第一課時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教師的過程式教學與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相結合

2.教學手段:課件、錄像、投影儀三、學法指導學生在學習完細胞,理解新陳代謝等相關知識後,爲光合作用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課堂中運用課件演示實驗,創設氛圍,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最後得出結論。教學中主要採用了觀察法、討論法、總結歸納法。四、教學過程(一)匯入新課教師利用動畫演示海爾蒙特實驗,提出問題:從這個實驗可知柳樹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麼?學生回答:水分是植物體建造自身的原料。教師指出,海爾蒙特沒有考慮到空氣是否也能起作用。後來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實驗,才逐漸發現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引出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的實驗。

設計意圖:利用動畫的直觀性和已有知識降低了問題的起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傳授新知識

1、錄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實驗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B鐘罩內的小白鼠沒有死亡?植物從中起到了什麼作用?學生透過觀察實驗,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綠色植物能夠更新由於蠟燭燃燒或呼吸而變得污濁了的空氣。教師指出:(1)該實驗不能證明更新的空氣中的哪種成份?(2)當其它人重複該實驗時候,有可能成功,有的總是失敗。直到後來,荷蘭科學家英格蒙斯證實了只有在陽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實驗才能獲得成功。

2、學生介紹課前所做的薩克斯實驗引導學生思考(1)暗處理的目的是什麼?(2)葉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麼?(3)碘蒸氣處理葉片,目的是什麼?(4)這個實驗成功的證明了什麼?(5)高倍鏡下觀察“小藍點”聚集的部位是細胞的什麼結構?學生經觀察實驗過程,分析問題,能夠得出結論。(1)光合作用產生澱粉,同時需要光(2)產生澱粉的部位是葉綠體。〔小結〕:(板書)光合作用的場所、原料、條件、產物設計意圖:利用直觀課件演示的實驗,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透過學生親自重複薩克斯實驗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透過光合作用發現過程進行科學史的教育,使學生了解到科學家們用了200多年的時間,纔對光合作用的重過程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現的艱難。

3、課件展示恩吉爾曼的水綿實驗引導學生討論分析:A、這個實驗在設計上有什麼巧妙之處?(1)選用水綿作爲實驗材料,不僅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而且葉綠體螺旋狀地分佈在細胞中,便於觀察和分析研究。(2)將臨時裝片放在黑暗且沒有空氣的環境中,排除了環境中光線和氧氣的影響,從而確保實驗能夠正常地進行。(3)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並且用好氧細菌進行檢測,從而能夠準確地判斷出水綿中釋放氧的部位。(4)進行黑暗和曝光對比實驗,從而明克實驗結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B、這個實驗給了你什麼啓示?設計實驗時應注意哪幾個問題?師生共同總結,實驗設計要注意的問題:要有對照組和控制單一變量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體會科學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學習科學家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4、簡介同位素標記法

(三)鞏固練習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氧氣到底來自於水還是二氧化碳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掌握同位素標記法的原理,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分析總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佈置作業略

生物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隸屬於課程標準確立的“人與生物圈”課程主線中最大的主題之一“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中的二級主題,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組成綠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編排上將其安排在兩者之前,既充分考慮了學生主體的認知規律,也科學考量了三者的辯證關係。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對前一節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羣適應不同的環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爲後面光合作用以及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在全章佔居舉足輕重的地位。

2、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舉例說出氣孔的數目和分佈與蒸騰作用的關係。

(2)、嘗試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裝片,觀察葉片的各部分結構。進一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標

(1)、透過製作臨時徒手切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臨時切片標本,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

(2)、透過對蒸騰作用知識的拓展遷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2)、培養敢於實踐、樂於探究的生物科學素養;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3、說重點與難點

重點:練習製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理解蒸騰作用的意義。

難點:練習製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

4、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充滿好奇,樂於動手,對製作臨時裝片及顯微鏡操作有一定的瞭解。

5、說教學準備

教師:實驗用具、材料及醫用消毒棉,酒精和紗布,課件等。

學生:興趣小組準備關於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的實驗資料。

二、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利用直觀教學手段,啓發學生積極思考,實現知識的昇華和內化。

2、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發現未知,並在“動腦、動手、動口”狀態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3、體驗互動法: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實現學生認知過程與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

三、說學法:

1、自主探究法:透過觀察蒸騰現象實驗以及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體驗科學探究的一

般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透過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分析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四: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優化教學秩序,我是這樣匯入的:

1、創設情境,激疑匯入

首先複習各種植物類羣所處的生活環境,明確各種植物類羣均需要水,那麼植物吸收水分用來做什麼呢?此時,多數學生會誤認爲植物吸收水分用於自身組成。讓同學們帶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實一生所需的水分約200千克,其中作爲植物組成成分的水分爲1.827千克,維持植物生理過程的水分爲0.25千克,兩者的水量加起來約爲2.077千克,僅佔植物吸入體內水分總量的1%,那其餘的99%的水分到哪裏去了呢?

此時,學生形成了認知衝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趁此匯入課題。(板書課題名稱)繼而進入第2個教學環節:

2、觀察思考,深化認知

(由於植物的蒸騰現象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提前一天要求興趣小組同學做好實驗,課堂上呈現實驗各裝置初始狀態圖片)

此時興趣小組展示圖片,闡述設計思路:選取三支粗細相近的枝條,甲去掉全部葉片,乙去掉部分葉片,丙不做處理。分別插入三支錐形瓶內,並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紮緊袋口。在三支錐形瓶內分別加入等量的水,液麪上加適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發並做上標記,置於陽光下一段時間。引導學生指出對照實驗,明確單一變量。

然後興趣小組呈現實驗裝置,透過觀察、對比啓發引導學生思考相關問題:

(1)、塑料袋的內壁有什麼物質生成?

(2)、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從哪裏來的?

(3)、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以什麼狀態出來的?

(4)、比較各塑料袋內水珠的多少,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5)、對該實驗你還可以怎樣設計?

生物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組展現了從微觀到宏觀的不同層次的生命系統——細胞、個體、羣體、生態系統等,本模組主要揭示生物在種族繁衍、生命延續過程中,生物的遺傳變異規律,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這一節以第四章《生物的變異》爲基礎,從宏現上對生物界的進化作一個廣度上學習,並且爲第六章中人類遺傳病的學習設下伏筆,是爲形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建立協調統一的唯物辯證觀提供了素材。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中課程目標,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解釋種羣、種羣基因庫、基因頻率等概念,說明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舉例說明共同進化和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標:運用數學方法討論種羣基因頻率的變化。透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教材,發展學生分析資料、交流資訊的能力,增強對所學知識的表述及應用能力

(3)情感目標:透過學習以達爾文自然選擇爲中心的現代生物進化論,對學生進行進化、適應的生命科學觀點教育,同時滲透生命物質不斷變化發展,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教育。

3.說重點

①種羣、物種、基因頻率、隔離等概念,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作用。學生在初中僅接觸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對生物界完整的進化進程欠缺系統性的理解,再加上學說本身理論性強,要求學生理解並用理論解釋現象存在一定的難度。②種羣的基因頻率。基因頻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庫的基礎上從數學的範疇角度對基因作分析和歸納,從而使生物界的進化具體內容(表現)上升到理論實質的高度。即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羣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可以說,能否正確理解基因頻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生物進化論的實質性理解。

4.說難點

基因頻率:基因頻率是人們對基因庫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種統計和分析。由於基因庫本身較爲抽象,學生不易接受,因此增加了對基因頻率學習的難度。

5.說突破重難點的關鍵

比較法,列舉典型事例法,邊講邊練法。

透過這些方法讓學生積極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1、說學情

經過前面遺傳學與自然選擇學說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形成進化論的觀點,知道了環境對生物進化的作用,同時對於高二的學生來說,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方法。因此本節課將採用以啓發式教學爲主,與探究、討論、講授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將進一步運用科學學習方法如:閱讀、思考、分析、討論、探究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透過自己的主體活動,根據自身的反饋資訊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發展自身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自身的獲取資訊素養。

2、說教法

根據教材知識及學生實際情況,本節課主要以啓發式教學爲主,適當地加以講授,並與學生歸納、探究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3、說學法

爲啓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掌握知識發展思維的同時,着重讓學生深入理解,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在學法指導上我採用知識遷移法,邏輯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說教學過程

1、透過上節課內容以問題探討的方式匯入教學

2、具體舉例幫助學生理解

3、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學習,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4、鞏固與練習

本節課的引入,可以從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中的某些觀點,與現代遺傳學所揭示的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之間引發的問題衝突開始,透過問題探討,使學生初步瞭解一種生物個體的有利變異的基因,只有在該種生物的某一羣體中才能傳遞、擴散,這個羣體就是種羣。

問題1:怎樣的一羣生物個體可以稱爲種羣呢?一個生物“種”或“物種”與種羣有何區別呢?

透過舉例如“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鯉魚是一個種羣”,“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個種羣”,試着讓學生去總結出構成種羣的幾個要素(①一定區域,②全部③同種),透過比較,使學生初步理解種羣和物種的概念。

問題2:種羣內部的生物之間是處以怎樣的關係?

學生討論,初步認識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並認識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義。

問題3: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傳遞有什麼特徵?

引導學生從基因的角度思考:種羣在進化過程中即傳種接代中→師生共同歸納①基因傳遞具穩定性→引出種羣基因庫的概念及穩定性。②基因傳遞存在變異性→基因庫的可發展性。使學生認識到爲什麼要提出並研究基因庫和基因頻率。使學生初步理解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的概念。

透過具體種羣的一對等位基因的基因頻率,使學生學會計算基因頻率的方法。

從後代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的計算結果中,使學生髮現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的變化規律。

問題4:自然界種羣的基因頻率能世代不變嗎?爲什麼?

使學生能夠領會到自然界的種羣發生變化是必然的。

問題5:影響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因素?

突變和基因重組,使學生了解自然選擇作用,歸納突變和重組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因此他們只是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羣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1.指導學生閱讀樺尺蠖種羣變化和抗青黴素細菌的資料,依據這些事實明確提出問題,要與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變化相聯繫,而不僅僅停留在適者生存的層面上。

2.做出假設。針對事實和問題,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提出假設。在這裏,假設可以是:黑褐色的生活環境,不利於淺色樺尺蠖的生存,對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這種環境的選擇作用使該種羣的S基因的頻率越來越低,即自然選擇可以使種羣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3.進行簡單數學計算,加深理解。完成課本活動“用數學計算證明遺傳平衡中的種羣基因頻率計基因型頻率不發生變化”。可以將全班分成幾個組,各組設定的比例不同,但計算後代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都不變,即完成總結歸納。

探究之後,教師應強調,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可以使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第一課時可到此結束)

關於“隔離與物種的形成”內容的教學,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種的概念。指出人們是如何定義物種,至於爲什麼如此定義物種可以不深究,教師應着重引導學生依據物種定義,舉例說明並區分物種。學生理解物種的概念後,教師可以在提出曼徹斯特地區的樺尺蠖,雖然基因頻率發生很大的定向變化,但並沒有形成新物種的原因,並透過師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種的種羣之間和種羣內部個體之間,沒有形成生殖隔離,基因交流就不會停止,遺傳組成的差異就不會拉大,新物種就難以形成。什麼因素可以阻止種羣間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離的概念。

學生初步理解隔離的概念之後,可以安排學生討論隔離的各種可能的方式,教師歸納出隔離的類型。然後組織學生閱讀分析教材中的“資料分析”,組織討論“資料分析”中提出的幾個問題。最後教師應強調,一般情況下,地理隔離是生殖隔離的先決條件,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原來屬於一個物種的兩個種羣,就成了兩個物種。

關於“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內容的教學,可以學生自學爲基礎,教師提出一些具有啓發性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的方式推進教學過程。使學生理解共同進化的含義,無機環境的變化、無機環境的複雜化和多樣化、有性生殖的出現和生態系統結構的複雜化和多樣化對生物多樣性形成的作用。特邀請一線專家、名師、學者爲廣大新教師整理編輯了部分精品說課稿範文供大家參考使用。

最後,組織學生討論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生物說課稿 篇7

一、說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1)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的探究實驗。

(2)過模擬實驗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教學難點是“由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本節設計了一個材料分析過程和一個模擬探究過程,這兩個過程有助於學生對“生物進化原因”的獲得。因此,第一課時主要完成“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這一部分。課程進行的方式可以透過活動、討論、談話的方式完成。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述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 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事例。

2.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能力目標

1.透過對事例的分析,提高運用生物知識分析生活中現象的能力。

2.透過模擬“保護色形成過程”的活動,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透過對生物進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環保意識,以及環保的重要意義。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

1.簡述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事例。

2.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難點:

由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媒體:有關英國曼徹斯特地區樺尺蠖顏色變化的圖片及資料的多媒體課件;有關保護色的多媒體課件;彩色布料或彩紙(單色);彩色小紙片(大量)。

四、說教學策略

對於生物進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讓學生閱讀英國蔓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真實事例,讓學生分析:

1.在1850年,爲何淺色樺尺蠖的數量多?這於環境有何關係?

2.在1950年,深色的樺尺蠖爲何佔多數?這時環境有何特點?與環境有什麼關係?

然後結合科學家的實驗,透過學生討論,加深對生物進化的認識。

組織學生開展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的探究活動,進行探究活動時:

1.組織同學嚴肅認真、相互配合,統一聽從 組長的指揮。

2.彩色布料最好採用單一的布料,有利於結果的分析。

3.彩色小紙片的選擇應該多樣化,其中之一最好與彩色布料的顏色一致或相近。

4.實驗時要把自己當成捕食者,選取彩色的小紙片時,一定不要特意尋找某一種顏色的小紙片。

並保證實驗活動的成功,透過探究,從感性上認識生物進化的過程和原因。

五、說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教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對於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我們有了簡單的瞭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復習上節課的有關內容。

注:教師開啟投影片

投影片:

根據動植物進化的大致過程,試總結生物進化的一般規律。

(學生回答)

學生1:一般來說,生物進化的總趨勢是從簡單到複雜,從水生到陸生,從 單細胞到多細胞,從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長的進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種類產生,也有一些生物種類絕滅。各種生物在進化教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

注:對學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師可讓其他同學完善、補充。最後對全體回答問題的同學給予鼓勵性、讚賞性的評價。

[講授新課]

教師: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生物進化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物種的產生和老物種的滅絕。這是爲什麼呢?

注: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並板書。

多媒體課件:(有關內容)

先播放對照圖片,圖下爲相關資料及討論題。

(資料內容)

18世紀的英國曼徹斯特地區,山清水秀,綠樹成蔭,那裏的森林及農田生活着一種樺尺蠖(huà),其成蟲是一種飛蛾,其名爲椒花蛾。它們夜間活動,白天休止,通常棲息在有地衣覆蓋的樹幹和石塊上。到1848年,有關椒花蛾的報道都是淺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國工業中心曼徹斯特才第一次報道有黑色型突變。隨着英國工業化的日益擴大,煙塵和廢氣開始污染工業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 長而樹皮裸露,椒花蛾棲息的背景由淺色地衣變爲深色樹幹,於是黑色椒花蛾逐漸增加,在曼徹斯特達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農業區主要仍是淺色型。科學家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先數量相等的淺色的樺尺蠖和深色的樺尺蠖同時放到樹幹上,然後用望遠鏡觀察到樹幹上所發生的情況。一羣愛吃樺尺蠖的鳥兒飛過之後,他們發現,淺色樺尺蠖所剩無幾,而大部分深色樺尺蠖卻逃過了這場災難。

討論題:

1.黑色樺尺蠖的出現對於後代的生存有何意義?

2.黑色樺尺蠖的數量由少數逐漸變爲多數,而淺色樺尺蠖數量的減少,主 要是受什麼的影響?

3.請你試着解釋樺尺蠖體色變化的原因?你從中受到哪些啓發?

生物說課稿 篇8

一、 說教材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動物”是新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的第一節內容。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透過安排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探究活動,以達到重點認識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這一目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透過兩個"觀察與思考"、一個"探究"實驗、一個課外實踐,讓學生認識魚類在水中是如何運動和呼吸的,進一步總結出魚類適於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徵。

㈡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舉例說出幾種水中動物的名稱.

⑵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嘗試完成“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徵”的探究學習活動,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在小組實驗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探究活動中體會珍愛生命的情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㈢.教學重點

1. 以魚爲例,說明水生動物適於水生生活的特點。

2.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魚的呼吸器官。

3. 總結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㈣.教學難點

1.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實驗及該實驗的組織教學。

2. 運用以學知識,透過對“魚類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觀察與探究,闡明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徵。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爲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應側重於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使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本節的教法我選用了創設情境法,活動探究法,問題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啓發法,對比法。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透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我採用的學法爲觀察法,實驗操作法,小組討論法,總結歸納法。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情境匯入]

播放有關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各種動物的影象資料,有鬱鬱蔥蔥的花草樹木,有活蹦亂跳的各種動物,還有飛翔在空中的小鳥……。

問題:如果按照生活環境分,我們可以如何劃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以“水中生活的動物”爲例來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徵。

播放水中生活的動物---魚的視頻資料來整體感知魚的特點。

⑴、如果陸生動物(包括人類)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

⑵、魚類等水生動物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⑶、都說魚兒離不開水,那麼離開水會怎樣?水到底給了魚什麼呢?

⑷、魚的種類多嗎?四大家魚是哪些?中華鱘有哪些特點?

隱含知識:

1.海洋魚類:表明魚的種類很多(多樣性)

2.淡水魚類:暗示我國的特有物種(獨特性)

3.要求:保護環境以及它們生存的水生環境.

[講授新課]

一、觀察魚的形態結構

1.觀察方法:由整體到局部,由單一變量到若干變量。

1.觀察外形:分析這些特徵對魚類適應水生生活有什麼意義?

2.再觀察局部:魚在游泳時每一種鰭是如何運動的,思考它們對魚的運動分別起了什麼作用,並觀察魚在完成某一種運動時,各種鰭是如何配合的?

2.一個理念:結構決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於克服水中的阻力。

2.魚鰭:與魚的運動有關,幫助魚在水中游泳。

3.側線: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探究】魚鰭的作用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討論交流

1.提出問題

魚的尾鰭有什麼作用?(強調單一變量)

2.作出假設

假設魚的尾鰭可以是魚前進的動力,可以決定方向

3.制定計劃

⑴方法選用:選用直接剪掉尾鰭法,現象比較直觀

*直接觀察法:各種鰭在一起相互協調合作,因此直接觀察很難得出結論。

*模擬法:是科學探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採用這種方法。具有侷限性。

侷限性:

1.氣球容易漏氣,而且水不容易灌進去,很難紮緊。

2.遊動時,現象不明顯。

當用手按住魚前部時,魚的前進不明顯;當不按頭部時,魚頭就翹起來,感覺沒有方向感。

這個實驗可以作爲課後作業,讓學生嘗試一下,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捆綁法:魚體很滑,要想完成捆綁某個鰭的動作,操作起來有點難度,如果讓學生來完成,可能很難完成,因此做了幾點改進:

捆綁法的改進:

對於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中的實驗“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時候難以成功。爲此,我對這兩個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

改進一 捆綁魚鰭時,教材提示用細線捆綁魚鰭,事實上宜用粗線、紗布條會更好些,不宜用細線,否則易造成對魚的傷害。而且用細線捆綁的,很少有綁成功的。另外捆綁時,爲了儘量減小對魚的傷害,要注意用很溼潤的紗布包住魚頭,並不時要將魚頭浸入水中,以保證其正常呼吸。

改進二 根據教材提示,只要用線分別捆綁魚的胸鰭、腹鰭、背鰭和臀鰭,就能探究出各種鰭的作用。事實上,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定性所受到的影響(見圖1)。爲此我對這組實驗作了一點改進: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見圖2),可以發現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定性。學生經過這樣的操作,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探究出這幾種魚鰭的作用。

改進三 教參上介紹用輕的塑料片捆綁魚的尾鰭不易滑脫,可事實上在實驗時也不容易捆綁成功,一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綁好,實驗後魚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綁住了,但只要一將魚放入水中,魚身稍微擺動,捆綁的塑料片就會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綁效果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並且魚也不易受到傷害。

⑵實驗用具選擇:

*水槽選擇(最好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魚體大小選擇;7—10cm(最好由學校提供)

*剪刀、紗布

⑶分組實驗

學生共52人,分13小組,每組4人

每組提供兩條魚

1—2組,探究胸鰭的作用

3—4組,探究腹鰭的作用

5—7組,探究背鰭的作用

8—10組,探究臀鰭的作用

11—13組,探究尾鰭的作用

4.實施計劃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

觀看探究尾鰭的作用的視頻,與小組做出來的結果比較,得出結論。

5.得出結論:

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魚游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幹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他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胸鰭、腹鰭和背鰭都有維持魚體的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6.討論和交流:

⑴一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就一定正確?

⑵與實驗法相比,模擬實驗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課後作業]:讓學生課下完成模擬實驗的製作。

第二課時

[複習舊課,匯入新課]

播放投影,檢查所學知識。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種的魚,身體的背面和腹面顏色是否一致?這有什麼作用?

2.魚的身體兩側有一排鱗片上有小孔,這些小孔連起來構成一條側線,它有什麼作用?

3.魚的身體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麼嗎?

4.魚體內有個白長囊狀結構叫做鰾,想想看,鰾的作用是什麼?

[推進新課]

繼續探究,魚除了用鰭游泳之外,還有什麼其它特徵。

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各種魚放在小組水槽中擺放在桌子上進行分組觀察。

觀察魚的呼吸時,先觀察鰓的顏色和鰓絲的形狀,魚鰓之所以呈紅色是因爲鰓上佈滿毛細血管,所以人們買魚時可以從鰓的鮮豔程度判斷魚是否新鮮。鰓絲在水中呈舒展狀態擴大了與水接觸面,離開水鰓絲互相粘結、破壞了氣體交換的功能。魚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而是透過鰓獲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魚兒不是離不開水”而是離不開水中的氧氣,所以養魚缸要經常換水,養魚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間要打冰眼(結合書中實踐活動)因此,若水域污染對魚及其它水生動物十分不利(滲透環保意識)。

得出結論:魚的呼吸靠鰓來進行,鰓的結構包括鰓弓和鰓絲,這些結構有利於魚在水中進行交換氧氣。

本章還開設了新的實驗內容——“模擬實驗”,詳見書第四頁,這是一個新的實踐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視,讓學生動手去模仿着做。訓練學生的悟性。參與是個體投身認識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基本形式,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其在教學中主體地位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