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華】生物說課稿模板集錦五篇

說課稿2.81W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生物說課稿模板集錦五篇

生物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節內容。《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一節,首先在節的引言中,明確指出自然界的生物體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選擇地從無機自然界中獲得的,沒有一種元素是細胞特有的。但細胞與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和差異性。這部分內容較爲淺顯,但是結論非常重要,對於學生了解生物的物質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知道爲什麼碳元素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標:學會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方法。

(1)透過對C元素的分析,說明有機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透過對組成細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透過對不同化合物的質量分數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同生命的物質性;認同生物界在物質組成上的統一性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着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教學難點: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爲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講述法

引導學生透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新課:(3-5分鐘)

地球上的環境千變萬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質組成,比如地殼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氣,那麼這些物質由哪些元素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這些生物從環境中獲取物質,那麼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組成?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生物說課稿 篇2

一、教材

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學生已經有了前一課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積蓄,爲本課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本課旨在透過一系列的活動揭示晝夜現象對動物的影響,說明植物、動物和人的生命活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變化。

二、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預期效果,教學重點應放在與目標相一致的內容上,因此我確立本課的教學重點爲知道晝夜的交替變化會對動植物產生影響。根據小學生的特點,本課的難點應是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三、教學法

基於如上多方面的因素,我準備選擇的教法和學法是:

1 教法:談話激趣法,提問法,演示示範法,實踐活動指導法,指導調查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來教學本課。

2 學法:分時段觀察法、討論法、圖書資料查閱法,自主實驗探究親歷法、記錄整理分析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的學法。

四、教學準備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需先做好充分的準備,爲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課前師生都必須做好如下準備:調查自己一天的身體情況的各項數據,以及的動植物圖片或錄像。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生活中有些現象很奇特。比如,我們到了晚上想睡覺,上沒人叫卻也會按時醒來;夜來香傍晚時花朵纔會綻放,發出陣陣香氣。這一切都與什麼有關呢?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引起學生的思考,揭示課題:《晝夜與生物》

(二)、探究活動

A:探究晝夜對人的影響。

1.課前收集自己一天中身體情況的各項數據,從而上課交流發現人的活動規律。

2.討論人體在一天中不同時刻,身體還有什麼規律性的變化?引發學生思考晝夜更替與人的活動的關係。

3.引導學生思考不按照規律生活時,我們的身體會怎樣?從而得出結論人們只有遵循這個規律,才能保證我們的健康。

B:探究晝夜對植物的影響。

1.生交流植物生長的規律性變化

2.觀察圖片資料上的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時段的圖片資料。思考: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麼變化?是什麼在影響着它們發生變化?

3.以牽牛花的日記和曇花的視頻的例子,引導學生髮現植物生長的規律是受晝夜更替的規律影響的。

4.介紹花鐘,學生了解掌握植物的生長規律可以爲我們的生活提供幫助。

展示有關花鐘的詳細內容。

C:探究晝夜對動物的影響

1.給出一些動物,學生按照生活經驗將動物分爲兩類。一類晝行性動物;一類夜行性動物,初步揭示動物的活動也與晝夜更替有關。

2.生繼續舉例子,透過觀察這些動物活動規律,歸納動物的活動受晝夜更替的影響。

3.啓發:如果動物的活動違反了這個規律將會怎樣?引導學生思考動物活動規律帶給人類的益處。

(三)、總結本節課主要內容,提升層次。

(四)、佈置作業

1、想辦法測試自己的活動規律和記錄自己的作息時間。

2、觀察一種動物的活動規律。(蜜蜂)瞭解它對人類和植物的積極作用。

3、小組合作製作“花鐘”

生物說課稿 篇3

一、問好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生物組3號考生今天我要說客的題目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二、總括語

我將從教什麼,怎麼教,以及爲什麼這麼教爲闡述。

三、教材分析

良好的教學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所以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先談談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生物課本第七單元第二章第一節。內容主要講解什麼是生物的性狀。什麼是相對性狀。是在學習了生物的生殖與發育之後進行的遷移性學習,因爲後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四、教學目標

結合以上教材,內容特點及初二學生的認知水平及性格特點。我設立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遺傳和變異的概念,並舉例,說出不同種性狀和相對性狀之間的區別。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學習本節課學生可以分析歸納遺傳變異性狀相對狀的概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樹立生活與科學是緊密聯繫的觀點,樹立生物多樣性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觀點。

重難點爲:性狀、相對性狀的概念。

五、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是教師授課的依據和出發點,本節課所教授的學生爲八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特點,爲抽象邏輯思維爲主,在這個年級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勝心都較強,因此,在講課的過程中要多激發學生的興趣。

六、教學教法

德國偉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的知識不應該傳授給學生,而是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他們獨立的掌握他們對此我設立了如下的教學方法。教法,談話法,講授法。學法,自主學習法和合作探究法。

七、教學過程

良好的匯入是一堂課程好的開端,他會像磁石一樣,牢牢的把學生吸引住不但使學生想了解這堂課所學習的內容和課題,而且對本堂課的內容非常的期待,由此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產生探究的慾望。基於這一點,我將我的匯入設計如下。上課,同學們好,請坐,同學們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這句話呢?那爲同學來告訴老師,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什麼呢?嗯,好的,請坐,這位同學呀,告訴老師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就是指的是龍生的九個孩子各不相同。那還有沒有其他的同學有其他的意見呢?大家都搖搖頭。那麼同學們我們有沒有發現自己身上的某些特點,跟父母是有相似的地方呢,嗯老師聽到同學們紛紛回答說有眼睛有耳朵有鼻子嗯,同學們回答的都非常的棒,那同學們想不想知道爲什麼我們會相似,卻又不同呢,我們要帶着這樣的疑問走進今天的課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透過這樣的方法,以此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

接下來是新授環節,

問題呈現,首先我會給大家3分鐘時間自由閱讀並思考問題,什麼是性狀什麼是相對性狀。

探究歸納,接着我會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小組成員互相觀察對方下列性狀,一耳朵有沒有耳垂?二,眼睛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三,石頭是否能有兩側向中間捲曲?是大拇指是否背側彎曲?然後引發同學們的思考。讓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嘗試概括什麼是生物的`性狀。透過觀察結合自己生活經驗,舉例說出同種生物統一性症狀,有哪些不同的表現形式?最後我來進行總結歸納。性狀就是生物體形態結構,生理和行爲等特徵的統稱。相對性狀,爲了描述方便遺傳學家把同種生物統一狀態的不同表現形式稱爲相對性狀。

應用提升,任選剛剛上述的一種性狀,看看自己與父親和母親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再看看自己與父母的父母是否相同,並說明這是爲什麼呢?以此來鞏固剛剛所學習的性狀和相對性狀。

接下來是鞏固練習環節,我會請班長,帶領同學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今天所學習的內容。性狀是什麼相對性狀是什麼?這樣不僅可以指導學生對於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而且可以進一步鞏固中難點,做到查漏不去在課程結束之前,我會讓學生預習一下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形狀是有什麼控制的。

以上就是我教學過程的全部內容,最後是我的板書設計,我會在黑板的正上方中間寫上本節課的題目。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然後分別寫出第一點,形狀是什麼,第二點相對性狀是什麼?

生物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是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本章以被子植物爲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週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髮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係,還要突出植物與環境的關係。

本課是這一章的最後一節,學生在前面兩節課的學習中,透過探究實驗、調查等活動,親身體驗了綠色植物從萌發到生長的過程,生動有趣。而本節課文並沒有安排探究實驗,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看到從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理論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技能目標:

(1)透過對花的解剖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透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於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難點:分析討論“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朝氣蓬勃,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奧妙。而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是學生司空見慣的現象,並不稀奇。若引導學生對此現象提出問題:“爲什麼開花之後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麼關係?”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把握學生這一心理,我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三、教學方法

科學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懷疑、實證和思辨(邏輯推理)。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我認爲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係,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因此我用兩個視頻資料,輔助講述重點知識: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整個課堂設計以問題爲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質疑,並設法探索解決自已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特點。

四、教學程序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麼聯繫,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纔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係。

1.我給學生準備了《中國十大名花》的圖片,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圖片,再聽着美妙的音樂,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薰陶。新課標註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情景匯入,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導言中透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麼關係?”“爲什麼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2.關於《花的結構》的教學,根據我們本地的實際,用野棉花做實驗材料,讓學生取一朵野棉花,對照課本上的圖Ⅲ—15,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讓學生有真實的體驗。學生透過對野棉花的解剖學習花的基本結構,透過分組實驗和討論,從而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去討論、歸納結果,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落實技能目標(1)。

接下來用一段視頻介紹花的結構,再用多媒體展示花的各部分結構,以補充實驗的不足,加強知識內容的直觀性,達成第一個知識目標——概述花的結構。並討論兩個問題:

(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

(2)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透過進一步探究:假設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這朵花還能發育成果實嗎?小結花的結構: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結構。再透過一個想一想:“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麼關係?”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3.教學《傳粉和受精》時,傳粉和受精比較抽象,先讓學生觀察視頻《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生理過程,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一個直觀的瞭解,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再用多媒體簡要的給學生補充介紹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的知識,並指導學生學習植物的傳粉和受精過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體現新課標中的資訊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要求。最後請兩名學生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達成第2個知識目標——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並落實第2個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透過探索“桃花從開花到結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那麼,你知道花落後,果實和種子是怎麼形成的?”引入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學習。

4.關於《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教學,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突破本課難點:“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達成第3個知識目標——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並落實情感目標(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於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再讓學生閱讀課本104頁,瞭解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5.課堂反饋:

(1)花的主要結構是()

A.花瓣 B.雄蕊和雌蕊 C.胚珠 D.子房

(2)在從花到果實的發育過程中,花的各部分結構產生什麼變化?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來。

花瓣胚

雄蕊果實

花柱果皮

子房種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3)在果樹開花季節,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常會造成果樹減產。這是什麼原因? (4)有的花並不結果,如黃瓜、南瓜、絲瓜的花多半都不結果。請解釋這種現象。

6.最後透過一個學後探究活動進行小結:“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對植物生命週期的生動寫照。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對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瞭解,那麼,你能不能以桃樹爲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圖解的形式表示出來?總結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幼苗→桃樹→桃花→桃”。

爲了進一步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着美麗的花,品嚐着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

生物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分四個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本章教材的引入是從細菌和真菌的分佈開始的,是在學生學習了植物和動物以及生態系統的組成之後進行的教學,爲後面真菌的學習作了鋪墊,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內容

雖然學生對某些細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瞭解,但對細菌的繁殖、結構特點、營養方式的知識,缺乏認識,難以理解。因此,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的,從學生最熟悉的環境啓發他們進入微觀的環境中去。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爲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徵,側重引導學生自己透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徵,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獲得基礎知識,發展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學習本節課是爲後面討論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鋪墊的作用。

(三)再是課程標準: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而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是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是生物科學的最終目標,《細菌》是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下的第八個一級主題生物多樣性的內容,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透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處理、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領悟各類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並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在二級主題《生物的多樣性》中,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細菌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四)最後是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以上內容,把課程目標轉化爲課時目標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2)關注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2。能力目標

透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嘗試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3。情感目標

透過瞭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認同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難點:細菌的生殖及分佈廣泛的原因。

二、說學生

初二學生已經具備了植物、動物、細胞結構和生態系統方面的知識,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較爲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見的細菌圖片,製作多媒體動畫效果,讓他們對細菌有一個感性認識。爲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運用直觀性原則,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以問題爲導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挑戰,學生才能主動參與,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描述現象,表達總結,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說教法

本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直觀教學、比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實施這節課的教學;製作多媒體,插入相關圖片、動畫演示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

四、說學法:

遵循先學後教的原則,先讓學生自學課本,找出疑難問題,然後逐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從而歸納知識要點,得出結論,突破重難點。

五、說教法過程及策略

(一)新課匯入:

從生活實例出發,提問:在你吃飯前,媽媽總是先讓你洗手去,這是爲什麼呢?你的課桌上、書上、鋼筆上有細菌嗎?透過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細菌並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進而提出問題“細菌是一類什麼樣的生物?”“你瞭解細菌嗎?”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新課教學

教師提出學習要求,在學生自學期間,教師巡視指導個別學生,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大概瞭解學生自學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細菌的發現:從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問:細菌從哪裏的啊?是誰先發現了它們?(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樣從實驗中總結細菌是本來就存在的呢?(鵝頸瓶實驗),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然後讓學生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麼新的認識?透過交流使學生情感得到昇華。

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由於細菌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鏡或電鏡才能看到。所以,在這裏設計用多媒體展示電鏡下三種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歸類總結,再根據細菌的不同形態具體舉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等。接下來提出三個問題,首先提出“細菌的結構有什麼特點?”,在上呈現細菌結構模式圖,讓學生一一指認對應的結構名稱,以加深學生對細菌結構的認識,培養他們的觀察、表達能力,讓學生建立直觀的認識,最終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第二個問題是“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麼不同點?”在這部分把三種細胞的結構圖放在一張幻燈片中讓學生們比較,並培養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透過比較討論也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節難點。

3、細菌的生殖:這裏除了呈現細菌分裂生殖的電鏡照片,還插入了細菌的生殖過程的視頻,並在這部分設計完成書中的技能訓練,透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讓他們知道細菌生殖速度之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細菌生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着再介紹芽孢的形成,強調芽孢是休眠體,不是生殖細胞,然後討論:爲什麼細菌的分佈十分廣泛?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總結:(1)進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數量多。(2)能形成休眠體芽孢,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而且還能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3)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極易被各種媒介攜帶,之後再設計學以致用—走進生活這個環節,以問題爲導向,設計三個問題,用細菌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也起到檢測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是否達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爲什麼不會有大量的動植物遺體堆積?

(2)爲什麼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儲存較長時間?

(3)外科醫生在手術前,都要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是以殺死細菌爲標準進行消毒的嗎?

(三)課堂小結,達標檢測

學生積極參與歸納、總結,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接着進行練習鞏固,檢測基礎知識學習情況,最後讓學生聯繫現實生活,做到學以致用,體現生物學價值。

六、說板書設計

1、細菌的發現

荷蘭人—列文虎克—顯微鏡

法國人—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

2、細菌的形態結構

(1)形態:球狀桿狀螺旋狀

(2)結構

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

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

(3)營養方式:異養

3、細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細菌的休眠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