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說課稿2.5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生物說課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有關開花和結果的知識,在教材中,佔一節課的內容,知識高度濃縮,突出了花與果的關係以及從開花到結果的過程。這給教師和學生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在這節課中我認爲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係,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開花和結果現象比較熟悉,但對花的基本結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如何形成知道得並不多,尤其是傳粉和受精的過程比較複雜抽象,如果單憑講解,學生是難以理解的,因此可採用多種方式,例如模型、多媒體課件等,使抽象知識形象化,以有利於學生的理解。

另外由於季節原因,找不到正在盛開的桃花,一可以啓發學生回憶平時見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讓每生準備一支康乃馨,三是結合教科書以及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的彩圖進行聯想和觀察。

三、教學目標:根據課標、教材及學生的特點

知識與技能: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說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花習慣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難點: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四、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教具模型、實物教具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教具模型桃花的模型;實物教具指各類果實種子等。(學生自備)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麼聯繫,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纔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係。若在導言中透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麼關係?”“爲什麼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爲了使學生帶着問題一步步地探究性學習,我把每個小標題改爲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稱嗎?”“從花到果要經歷哪些重要過程?”“果實和種子由什麼發育而成?”這些問題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也符合他們的思維特點,使他們能更有興趣地帶着問題學習。

在課文第一個知識點“花的結構”中有一個“觀察與思考”的學生活動,其中要討論兩個問題: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2、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這兩個問題在學習了花的結構之後,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此時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掌握正確答案,而是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讓學生帶着問題繼續學習,在學完後面兩個知識點後,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確答案:1、子房發育成果實。2、對於繁衍後代來說,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爲什麼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後代的過程中,它們分別起什麼作用?”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傳粉和受精的知識。

六、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第一個環節:匯入

1、多媒體展示幾種美麗的花朵—(向日葵、月季、桃花)以及桃花落後枝滿桃的情形,並同時提出問題,向日葵的花漂亮麼?月季?桃花?這些花很美麗,只是爲了賞心悅目麼?對植物本身有什麼意義呢?植物開花到結果必須經歷哪些過程?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並不漂亮,並不能吸引昆蟲,那麼這些花怎樣傳粉和受精呢?

說明:首先學生被那些美麗的圖片吸引住了,從開花到結果非常感性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對提出的問題加以思考,很自然聯想到花開的美麗更重要是爲了吸引昆蟲爲它傳粉,這又爲傳粉和受精的提出打下了基礎。同時提出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並不漂亮,並不能吸引昆蟲,那麼這些花怎樣傳粉和受精呢?這爲後面的學習傳粉的方式打下基礎。

第二個環節:新授

Ⅰ.提出思考的問題:你知道花的各部分結構麼?

說明:採用問題的形式給出知識點,使學生帶着疑問去探究。

1、利用多媒體展示本知識點的要求,並展示桃花的模型。

觀察和思考

對照圖觀察桃花的模型,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討論:(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

(2)對於植物的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

2、指導學生觀察花的順序,使學生學會科學的觀察。

3、、賽一賽: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花的各種結構,比賽辨認花的基本結構,並利用可拆開的桃花模型重點認識雄蕊和雌蕊的結構。

4、討論:四人一組,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共同討論、歸納總結提出的兩個問題。

說明:這兩個問題在學習了花的結構之後,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此時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掌握正確答案,而是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讓學生帶着問題繼續學習,在學完後面兩個知識點後,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確答案:1、子房發育成果實。2、對於繁衍後代來說,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爲什麼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後代的過程中,它們分別起什麼作用?”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傳粉和受精的知識。

5、小結:透過觀察可以看出,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雌蕊、雄蕊是一朵花中最重要部分。

Ⅱ.從花到果實要經歷哪些過程?

說明:透過標題讓學生思考,花到果實必經的途徑——傳粉和受精

1、多媒體展示雌蕊的放大結構,並出示閱讀提綱。

2、討論交流閱讀結果,在總結傳粉方式時,用多媒體展示玉米用風傳粉(即風媒花)和桃花用昆蟲傳粉(蟲媒花),使學生對自然界中花的傳粉方式有了較爲深入地瞭解。

3、受精過程十分抽象,用多媒體動畫展示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過程,使學生對受精的過程更易理解。

4、小結: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後,在柱頭黏液的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出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隨着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內部。胚珠裏面有卵細胞,與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

Ⅲ.果實和種子是由什麼發育而來的?

1、多媒體展示花到果實的過程。

2、討論後總結果實和種子的由來。

3、拿出自備材料,區分哪些是果實,哪些是種子。

3、小結:受精完成後,花瓣、雄蕊柱頭花柱凋落、子房發育成果實。

其中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裏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Ⅳ.分析推理:

我們吃的玉米,常會看到玉米穗缺粒現象,向日葵子粒也會出現空癟的現象,這是什麼原因?怎樣預防?

說明:不僅可以引出人工輔助授粉,而且讓學生有一種熟悉感,讓他們以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

討論並總結:玉米穗缺粒現象,向日葵子粒也會出現空癟的現象,主要是傳粉不足造成的,爲了彌補自然狀態下傳粉的不足,人們常給植物進行人工輔助授粉。

第三個環節:課堂小結。

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學生的歸納爲主,老師主要進行學習方法的總結,並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出問題,爲下一節的學習作好鋪墊。

第四個環節:檢測反饋

Ⅰ.判斷

1、花冠是花最明顯的部分,也是花最主要的部分。( )

2、只要有雌蕊就能結出果實和種子,因爲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

3、一般情況下,一枚雌蕊的子房中只有一個胚珠。( )

4、受精完成後,除雌蕊以外,花的其它部分全部凋落。( )

說明:讓學生區分明確易錯、易混淆點。

Ⅱ.拓展和延伸:

1、一朵豆角花裏有6個胚珠,若6個胚珠都能發育成六個種子,至少需要花粉( )

A、1個 B、6個 C、3個 D、12個

2、有一個描述花生的謎語:”麻屋子、紅帳子,裏面住着個白胖子。”麻屋子、紅帳子、白胖子分別指的是( )

A、外果皮、內果皮和果實 B、外層種皮、內層種 皮、種子

C、果皮、種皮和胚 D、果皮、種皮、種子

3、如果在開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把桃花乙去掉雄蕊,都用塑料袋分別罩起來,紮好袋口。其結果是( )

A、甲不結實,乙結實 B、甲能結實,乙不結實

C、甲、乙都結實 D、甲、乙都不能結實

七、課後反思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我認爲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在講解“傳粉和受精”時,請“小老師”上臺講解,使學生有新鮮感;在講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時,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活動多樣化,能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他們就不會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書本的充分運用,媒體不能濫用,學生能夠透過閱讀課本自學的,就給時間他們閱讀自學,在書中尋找答案。

新課標還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如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照片,再聽着美妙的音樂,欣賞花開的過程,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薰陶;在看“果實的形成”視頻時,有一段話教育學生“在品嚐美味的果時,別忘了說聲感謝你,花朵”;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着美麗的花,品嚐着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chuyi 生物必修本第x單元第x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 ,這爲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節內容在 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本節內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內容,後面是本教材

的 這部分內容,所以學好這個內容爲學好以後的生物知識 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本內容包含的一些 知識,是以後生物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後高考的必考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初一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識記:

理解

2、 能力目標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着初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

難點的依據: 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爲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

在以師生既爲主體,又爲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初一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透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的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透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節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 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新課:(3—5分鐘)

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定匯入新課。

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是生物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3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是目前人類關注的熱點,大家都知道:全球變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因此關注環境,造福於人類自身,是我們的美好願望。這節課就是讓學生認識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從而樹立環保觀念。

本節課的最大特點是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使學生明確學會探究實驗是生物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教學中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究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理解對照實驗的作用、條件。從而讓學生能夠聯繫生活,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生物科研能力。教師應透過靈活設計,使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我國教育改革的思想,圓滿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基於這節課的設計目的,本節課的重點是(1)理解影響生物生活的生態因素。(2)探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雖然這是初中生物的第一個實驗,但它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對照實驗的作用,總結實驗的條件,並嘗試設計實驗。所以實驗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經深入研究教材後,我把本節課的知識目標點列爲三個:(1)舉例說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2)探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3)舉例說明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情感目標培養合作探究精神和科學求實的態度。在能力上

鍛鍊動手操作能力;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研究教材後我又分析了學情:初學生物,學生在學習方法和要求上需要及時指導。他們好奇心強,形象思維活躍,樂於動手和表現自我。

因此本節課實施以實驗探究法、直觀教學法爲主,運用啓發式教學、討論、多媒體教學爲輔助的多種教學方法。在學法指導上 :1、使學生初步掌握自學的方式;2、讓學生初步學會探究生物科學的一般學法。教學過程爲五步:課前準備、匯入新課、

學習新課、學生小結、反饋練習;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如下:

爲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做了充分的課前準備是:讓學生 (一)預習本節課內容並查閱資料;(二)根據書上內容分組做實驗;我(一)課下做兩個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對照實驗的條件;(二)製作多媒體課件,使授課直觀、形象。

在匯入新課這個環節,我首先打出四副圖片,在輕鬆的氣氛中引導複習:請同學們看屏幕,這四種生物分別是……?學生說:“羊、毛毛蟲、螳螂、蛙。”我指着螳螂和蛙說:“這兩種生物和我們這兒的就不一樣,可以看出生物是多種多樣的,生物的多樣性包括哪些內容?生物的特徵是什麼?學生回答後,我請學生再看圖片,問:這些生物生活的環境一樣嗎?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這節課我們就學習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本節課的第一個知識點是:理解概念;認識“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課文一開始就給出“生態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這些生物術語,學生不易理解,我從直觀圖片入手,透過引導學生分析,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抽象概念。這部分內容我是這樣講的:請大家看這個圖片,這是個什麼生態系統?學生剛複習過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立刻答出:草原生態系統。“咱們來找找其中的影響羊的生活的因素有哪些?學生紛紛回答:“有陽光、空氣、土壤、溼度、狼、羊、草、水分、溫度等。”這些因素哪些具有生物的特徵?哪些沒有?學生把它們分列出來。我總結:這些因素沒有生物的特徵,叫非生物特徵,這些因素具有生物的特徵,叫生物因素,它們都屬於生態因素。然後請學生們在書上找出生態因素的概念,並讀讀。(定義)板書列出,加深記憶。對於“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的學習,因爲書上列舉的例子比較常見,讓學生閱讀書上16頁第一段,自學透過。爲了加深理解程度,我又讓學生自己說說對“非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的認識,學生根據以上學習說出:“沒有空氣、水等非生物因素,羊不能生存,大部分生物也是如此。生物的生活依賴於非生物因素。”這樣使知識貼近生活,得到“消化”和遷移。同時讓學生形成這種觀點,爲下一節的“生物要適應環境”的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第二個知識點是探究實驗。在以往的教學中,有許多學生對對照實驗的作用、什麼是變量和對照實驗的條件都很迷惑。我想透過三個實驗、兩個對比,促進學生理解。這三個實驗中一個是讓學生按書上的實驗步驟分小組提前三天做的,這個實驗容易操作。另兩個是我提前做的。兩個對比是(1)把變量不同的兩個對照實驗作對比,讓學生認識對照實驗的條件;(2)把以上兩個對照實驗和有兩個變量的實驗作對比,讓學生認識變量和對照實驗的作用。這部分是這樣講的:“剛纔我們學習了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現在我們用實驗來證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實驗是探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請把你們小組的實驗展示出來,我來看看”。首先表揚各小組都積極做了。然後對學生做的實驗做了簡單的評價。再選擇實驗現象很明顯的小組,請他們的代表說說實驗分工、過程和結論。一個小組代表介紹:“把鬆軟的饃片分兩組,使它們溫度不同,其它因素一樣,三天後,30℃的饃片長滿了黴菌。我們得出結論:30℃的條件適合黴菌的生長”。我置疑:你們做的實驗是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那麼溼度對黴菌的生活有影響嗎?這正是我的探究實驗。我來介紹介紹:鬆軟的饃片分兩組,使它們溼度不同,一組饃片在塑料袋中,一組饃片露在外面,溫度都在30℃,其它因素也一樣,三天後溼度大的饃片長滿了黴菌。得出什麼結論呢?學生回答:溼度大的條件適合黴菌的生長。我引導提問:你們的實驗和我的實驗有什麼相同點呢?”學生討論後說:“都只有一個不同的因素,其它因素相同,現象明顯”。我又提出新的問題:“如果讓兩組饃片的溫度和溼度都不同,饃片會有什麼現象呢?”請大家看我三天前做的另一組實驗;把相同的饃片分成兩個實驗組,使它們分別在30℃乾燥條件和0℃潮溼條件中放三天,發現這兩組饃片都沒有長出很多黴菌。這個實驗中一組饃片有30度的條件,一組有潮溼的條件,卻沒有出現前面實驗的現象,這是怎麼回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後讓學生對比討論,我引導分析,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最後總結歸納出:適宜的溫度和溼度都適合黴菌的生長,但要研究溫度和溼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時,必須象前兩個實驗一樣,分開來研究。要麼只研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要麼只研究溼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如果在實驗中設定兩個不同的因素,將得不到科學結論。在研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時,應設定兩個實驗組,讓其它因素一樣,溫度不同,觀察哪種溫度更適合黴菌的生長。就會得出“30℃適合黴菌生長”的科學結論。我立即強調:這樣的實驗就是對照實驗,其中的溫度是變量,0℃是30℃的對照條件。透過三個實驗的分析對比,學生理解了對照實驗。並總結出對照實驗的條件。

因爲第二章第二節中的實驗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本節就應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方案。因此我提出要求:反思你們做過的實驗,總結一下一個實驗方案應包括哪些內容?學生預習過本節內容,又經自己做實驗,很快回答出設計實驗方案的內容。爲了繼續鍛鍊學生能力,預計課堂時間緊張,因此我佈置課下練習: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在課下設計一個實驗方案“探究溼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並記錄下來,下節課說說。這樣透過學生做一個難度不大的實驗,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由老師引導對比分析,總結出對照實驗的條件;再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方案。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得以突破。

本節的第三個知識點是生物因素。爲了讓學生對書上的“種內互助、種間互惠互利”等術語有直觀印象,理解記憶,先讓學生看四段錄像,要求學生討論其中的生物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在播放蝗蟲啃食莊稼的錄像時,提醒學生要注意後果是什麼。四段錄像讓學生看到了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並及時回答了問題:錄像中有螞蟻的互助關係和大象、棕熊的爭鬥關係,還有蝗蟲和植物、獅子和角馬的捕食關係;大批蝗蟲過後,綠色植物所剩無幾,莊稼顆粒無收,直接了破壞環境。蝗蟲的錄像爲下一節的“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學習埋好伏筆。第二步:讓學生觀察書上16頁的四個彩圖,說說其中的生物關係分別是什麼?學生爭先恐後的說:“有海葵和蟹的互惠互利關係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學書上內容,總結生物之間的關係有哪些?學生總結出(板書內容)。透過活生生動態的錄像和形象的圖片,書上的概念不用老師解釋學生就理解了。本節全部內容講完後,我讓學生自己小結。這是一組學生的小結:全面、直觀而形象。說明他們經過做實驗、對比分析、看錄像,自學印證,把直觀感性的知識提煉成抽象概念,充分理解了本節內容。透過教師和學生互動,至此已圓滿地完成了本節的教學任務。佈置作業:以小組爲單位設計“溼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實驗方案;預習下節課內容: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影響和改變作用;2、課下分組做書上17頁的實驗,要求認真記錄數據。

爲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我設計了反饋練習題。這是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詳細清晰,便於記憶。

本節課的時間安排是:複習舊知用4分鐘;第一個知識點約用8分鐘;第二個知識點約用16分鐘;第三個知識點約用8分鐘,小結5分鐘;反饋練習4分。

本節

課的教學特點是氣氛活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認識規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並用,使知識由直觀到抽象,深入淺出。

上完課後,我反思本節課的得失:這節課根據以往學生的掌握情況,沒有侷限於書上的一個實驗,透過大家做的三個實驗的對比,使學生的認識步步深入,解決了以往學生對對照實驗的迷惑。從反饋資訊中瞭解到效果較好。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上,使學生懂得學習理論是求知的途徑,透過探究也能獲得知識。最後我鼓勵學生:只要你執着探究,也許將來你會有意外發現,解決人類的重大問題,永載史冊!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節內容。

本節課從宏觀的生態學角度展示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透過本節課的教學瞭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透過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的學習,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本節課是在第二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的基礎上的提升與總結,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也是本節課的延伸與補充。本節課也爲初二《生物》“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本章乃至本學期的重點。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透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標:

透過圖片分析 ,培養學生耐心細緻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思維遷移能力。

透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透過討論,角色扮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環境、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4.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二、說教法:

1.多媒體教學法:採用課件以增大教學容量,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學生所畫的食物鏈。

2.啓發式教學法:學生自學、閱讀、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啓發、引領相結合,使課堂氣氛活躍,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3.角色扮演法:透過學生扮演生態系統中不同的成分,進行辯論“誰最重要”。

三、說學法

指導學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導書寫食物鏈和食物網的要點,如箭頭方向的意義,食物鏈的起點和止點,食物網書寫順序等;指導學生辯論進行的準備、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組織等;指導學生進行分析資料、觀察與閱讀等。

四、說教學過程

(一) 本節課的導課環節。

情景引入:

1.初識生態系統: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觀察幾幅學生熟悉的校園圖片、國家景點圖片,說說看到哪些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熟悉的圖片不僅親切,也更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2.匯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態系統範圍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類型多種多樣:一片樹林、一塊農田、一個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

透過以上由表及裏、環環相扣的分析,使學生對生態系統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

(二) 小至一個水滴、一塊草地,大至整個海洋、整個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那麼,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呢?這也是高中的一個學習重點,要打好基礎。

1.讓學生觀察P23的“資料分析”,閱讀課文,討論,並回答問題。學生在完成以上學習後初步瞭解“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名字來由及三者之間的關係。

2.教師引導: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可能發生什麼現象?沒有消費者或生產者呢?沒有非生物部分呢?爲角色扮演作準備。

3.角色扮演與辯論——“誰更重要?“:四個小組分別承擔一種角色,每個組先用1—2分鐘說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過把演員癮”:幾個學生扮演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說出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每個組用2-3分鐘相互攻擊,相互辯論。透過該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熱情,並使學生在辯論中的過程學會傾聽他人,而且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想象等智能。

4.師生歸納:透過辯論顯而易見歸納出各種生物無法獨立生存,生態系統是個統一的整體,加深學生對生態系統組成的理解。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對食物鏈要領的形成,可以先舉一些諺語,如: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這些生物之間爲什麼會形成這樣一種聯繫,形成這樣的矛盾衝突呢?不言而喻,爲了食物,人們就把生物彼此由於食物關係而形成的一種聯繫,稱爲食物鏈。我們用箭頭把它們連起來,(注意箭頭要指向捕食者,代表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學生易錯。)接着把25頁圖連起來,大家在連的時候發現了什麼問題?(提醒學生注意: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分解者不屬於食物鏈中的環節。)這些食物鏈彼此交錯,形成了一張網爲食物網。讓學生透過活動認識到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是透過食物網聯繫在一起,這個活動目的就達到了。

拓展探究:你有沒有想到我們自己在食物網中處於什麼位置呢?請學生探究人在食物網中的位置。把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並激起學生的好奇心。

(四)、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1.閱讀課本26頁,分析以上所學食物網,討論“兔子的數量會不會無限制的增加呢?”

“放養的牲畜太多,草場會發生那些變化”呢?

2.教師展示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圖片。

3.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生態系統被破壞。

4.歸納: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與上一節課內容相呼應:生態系統是統一的整體,其中的生物種類、生物數量發生了變化,都會對其他的生物產生影響。

5.“資料分析”,透過學生的討論,認識有毒物質的“富集作用”,並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破壞,而一旦生態系統被破壞,那麼最終受到危害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

透過閱讀日本水俁病的資料(一個著名的有毒物質富集,而造成人身傷害的事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現象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加深了學生對環境污染的危害的認識,使學生自然產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對環境污染現象深惡痛絕的情感,進而產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課堂小結

本節課採取邊學邊練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而且練習的形式靈活性大、開放性強、趣味濃、注重應用,使學生參與度高。

鞏固練習:

1. 下列不屬於生態系統的是( )

A 一塊菜地 B 一個湖泊 C 生物圈 D 太平洋的鯊魚

2. 下列各項中,屬於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的是( )

A 蘑菇 B 真菌 C紫菜 D 工人

3. 在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中,兔和鼠吃草,鼠被狐和蛇捕食,兔又常被狐和鷹捕食,蛇也可以被鷹捕食,那麼下列食物鏈中錯誤的是( )

A 草→鼠→狐 B 鼠→蛇→鷹 C 草→兔→鷹 D草→兔→狐

4. 假定在一個由草原、鹿和狼組成的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中,把狼殺絕,鹿羣的數量將會( )

A迅速上升 B緩慢上升 C上升後又下降 D保持相對穩定

5.20世紀,由於人類大量使用DDT,使得DDT大量進入海洋並積累在很多生物體內。你認爲下列生物體內DDT含量最高的是( )

A 浮游植物 B 魚 C 小蝦 D 鳥

課後活動:課後活動的設計注重對課堂的延伸。透過蒐集環境污染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引導學生加深對目前的環境污染現狀的瞭解,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爲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透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透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啓發式談話法,啓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於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學習方法:

透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透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啓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有兩個好處,

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繫;

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繫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啓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透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後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

1、有做事的過程;

2、有明確的目標;

3、有明確的結果;

4、使用語言傳達資訊

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

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溼度有影響,有利於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爲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着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作業練習:

1、 在一個繁殖季節裏,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 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於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 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