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五篇

說課稿1.16W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五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資訊窗4的內容:《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

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求幾個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及“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透過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分數連乘法,既爲學生提供練習分數乘法計算的機會,又爲學生學習分數連除以及乘除混合運算作了準備。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並結合課標的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問題的數量關係,掌握分數連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讓學生在“用數學”活動中,學會收集、選擇和加工資訊,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在共同探討中培養合作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掌握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問題的數量關係,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難點是用分數連乘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充分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化抽象爲直觀,把計算學習和解決問題有機結合,並注重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理解數量關係,是突破本課重難點的關鍵所在。

教學方法:

五年級學生的思維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已有了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創造性成分也比中年級有所增強。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採取數形結合的方法,藉助線段圖幫助學生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使直觀教學與抽象概括有機結合,掌握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計算方法。基於以上認識,在本節課教學中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以教材的情境設計爲依託,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爲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對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這幾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

(2)“探究--研討”法:當學生提出問題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3)數形結合法: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內容比較抽象,理解和掌握有一定難度。教學中採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利用線段圖把抽象的知識與具體的圖形聯繫起來,從而有效降低教學的難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主要是透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理解概念掌握規律並形成知識和技能,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由於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分的問題中有兩個單位“1“的量,預計學生在分析問題時會把兩個單位‘1”混淆,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解題思路的教學,分析題意時讓學生反覆說每一步是把誰看作單位一在算什麼,使其在理清數量關係的前提下進行思考,達到理解掌握的目的,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

一、回顧舊知,匯入新課

課堂伊始,我就讓學生先做一組尋找單位“1”的練習題

(1)白羊的只數是黑羊的3/8。

(2)梨重量的1/5和蘋果的重量相等。

然後又設計了給上兩題補充一個已知條件口頭提出問並解答的練習:。

(1)有40只黑羊,白羊只數是黑羊的3/8。……

(2)梨重量的1/5和蘋果的重量相等,有40千克梨,………

這節課我們就繼續利用單位“1”來解決更多的問題。

這一環節中兩個練習題的設計,有層次有梯度的複習了有關單位“1”的知識內容,目的是讓學生熟悉單位“1“,爲學習新知做好鋪墊。新課匯入乾脆、利索、自然,使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參與到新知的學習中去。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課本情境圖:裝一個紅沙包需要60克玉米。裝一個綠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紅沙包的3/4。裝一個黃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綠沙包的7/9。根據上面的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提問板書:

(1)裝一個綠沙包需要多少玉米?

(2)裝一個黃沙包需要多少玉米?然後問學生:解決這兩個問題哪一個稍複雜一些?爲什麼?

從生活情境入手匯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道理。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最大公因數》的第一課時。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等幾方面展開說課。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課程標準》對本課教材作了以下要求:1、瞭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2、能找出兩個自然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最大公因數是在學生已經理解和掌握因數的含義,初步學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知道一個數因數的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既是“數與代數”領域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進一步學習約分和分數四則運算的基礎。對於學生的後續學習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樣的編排,符合小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和認知特點,也符合《數學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目標要求。

二、基於學生定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及課標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

2、透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增強合作意識,發展數學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發揚勇於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以學定教說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爲此,課前我對部分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瞭解到:

1、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93的學生能熟練找出一個數的所有因數,87的學生能正確表述 “因數的含義、一個數因數的特點”。

2、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有97的學生喜歡以“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

根據學生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能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難點爲: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關鍵是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

針對教學重點,我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作到分層遞進,由扶到放,讓學生主動探索,獲取知識。針對教學難點,我主要遵循三條原則:直觀性原則、啓發性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整個教學過程着重突出探、疑、動、悟。

在學法上我採取讓學生用動手操作、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主要講究重操、重學、重習、重實。

四、基於活動定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於是,我決定以“數學活動”爲主線,從“四導”入手:導新、導學、導練、導總結展開教學。

(一)創設情景,設疑導新

3月11日,日本發生了9.0的大地震。我國政府發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在第一時間給日本捐送了救災物資。我家孩子也在家折了一些千紙鶴想寄給日本的小朋友,她折了紅色千紙鶴10個,黃色千紙鶴15個,要想讓它們分別裝入信封,每種顏色的一樣多並且沒有剩餘,每個信封可以裝幾個?最多裝幾個?同學們想不想幫他回答這個問題呢?學完本節課“最大公因數”我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這一現實情景的對話設計,積極引導着學生進入今天的數學探究之中。這一環節着眼一個“疑”。

(二)動手操作,導學探究。

1、操作實驗、感知概念

出示例題:用邊長是整分米數的正方形地磚把長16分米,寬12分米儲藏室的地面鋪滿,使用的地磚都是整塊。“請同學們想一想,按這個要求,可以選擇邊長是幾分米的地磚呢?...看來,一下子解決這個問題有些困難,我們可以藉助學具來完成。”這一過渡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小組合作,動手擺一擺、畫一畫的探究之中。

透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彙報,同學們可能找出了邊長是1分米、2分米、和4分米的正方形地磚正好把貯藏室鋪滿。學生在動手

操作中感知形成的表象,爲抽象數學概念提供了直觀支柱。

2、聯繫舊知、建立概念

請同學們結合因數的知識想一想:正方形的邊長1、2、4和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

透過小組討論交流,學生可能會說出:1、2、4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也可能會說,1、2、4是16和12的共同的因數;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數等。

從學生解決問題,發現規律的過程中,有效地引導學生髮現要使正方形的地磚是整塊的,它的邊長必須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接着把16和12的`因數,透過羅列的方法寫在黑板上,(板書)同學們不難發現,1,2,4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引導學生說出:16和12的公因數是:1、2、4。16和12的最大公因數是:4。所以地磚的邊長可以是 1 dm、2 dm、4 dm,最大是4dm。接着讓學生總結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板書)最後用集合圈形式的展示,讓學生懂得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還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示。使學生更直觀,更清晰,更形象地理解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學生憑藉對因數概念的理解,積極參與、動手操作、討論交流,經歷了抽象概念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獲得了數學概念,也獲得了數學方法。有效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3、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現在讓我們解決怎麼裝千紙鶴的問題,可以怎麼辦?”同學們用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知識解決了問題。(因爲10和15的公因數是1、5,最大公因數是5,所以每袋可以裝1個或5個,最多可以裝5個。)這一活動,使學生切實體會到了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設計意圖】:“活動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本環節我力求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動,在互動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這一環節主要着眼於“探”、“動”。

(三)分層導練,鞏固新知

有梯度練習的設計,意在能讓學生更好的鞏固新知,並能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和拓展。爲此,我把練習的設計分爲三個層次:

1、基本練習 :準備一些數字卡片,1、2、3、4、6、9、12、18,按老師的口令站隊,是12的因數的站在左邊,是18的因數的站在右邊,這樣就有一些同學不知道該站在哪邊,老師再明確: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的,請站在中間。透過遊戲鞏固了學習知識,也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因數和公因數的聯繫和區別。

2、開放提高: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在兩個學生用列舉法板書之後,讓學生想一想,還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出:列舉出27的因數,再看哪些是18的因數,從而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也可能會想出:列舉出較小數18的因數,再看哪些是27的因數,從而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針對學生的回答,我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你真了不起,發現了快捷、有效的好方法。”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透過這個練習,進一步突破了教學難點。

3、拓展應用:育才小學六(2)班有男生24名,女生30名,參加了爭當“環保小衛士”活動,如果男女生分別進行分組,每組人數一樣多,每組可以有幾人,最多有幾人?當學生找出可以施行的方案後,老師又追問:“如果是你,你認爲每組幾人比較合適?” 學生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同時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三個層次的練習做到了有趣、有益、有層、有度。這一環節主要着眼於“悟”。

(四)引導總結,完善建構

最後讓學生說出這節課知道了什麼,有什麼收穫。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歸納小結,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提煉昇華的作用。

五、師生參與成板書

好的板書是學生掌握知識的網絡圖,因此本節課我的板書設計突出以下幾點:(1)條理清楚,層次明確。(2)突出重點,與課堂小結相呼應。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自主的建立概念、理解概念、應用概念。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放飛了孩子的心靈!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統計與可能性是小學數學第五冊90~91頁的內容,本課教學的內容是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以及認識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這是學生在已進行過簡單的統計和初步認識某些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安排的爲後面研究可能性的大小及進一步瞭解概率的意義奠定基礎。

教材先組織學生玩摸球的遊戲,袋中裝有3個綠球,每次摸1個球,摸出後把球放回原處,一共摸40次,讓學生在摸球活動中體念摸到紅球,黃球的機會是相等的,從而引導學生在實驗中認識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同時學習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使學生再次體會到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想想做做中還透過拋小正方體裝鉛筆等操作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深刻理解不確定事件。

說教學目標:

1、經歷和體驗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學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體會統計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2、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能對實驗可能發生的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並作出適當的解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

3、培養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實驗是獲得科學結論之有效的方法,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點:

透過活動認識一些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

教學難點:

理解任意摸一次球摸到紅球綠球的機會是相等。

說教法學法:

充分利用教師導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爲學生創設生活和活動情景,爲他們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索的的過程,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適於學生展開觀察、猜想、操作、比較、交流、歸納等數學活動,爲了更好地指導學法,老師採用了小組合作形式組織教學,教學形式多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體驗創造的過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迸發智慧的光芒。

說教學流程:

1、透過複習舊知,喚起學生對有關可能性知識的記憶,爲學習新課做好心理及知識兩方面的準備。

2、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數據的引導非常自然,產生於學生記住摸球結果的需要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取於學生的生活智慧,利於學生的生活應用。

3、就小學生而言,認識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需要在獲得直接經驗的基礎上初步體會,而實驗活動是學生直觀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重要步驟。爲此,老師精心組織活動,明確活動的要求,再自主分工,讓學生透過操作親身經歷並具體感受到摸到紅綠球的次數差不多,並進而啓發學生想象,繼續摸下去的結果。

4、讓學生經歷猜測驗證歸納反思這一過程,不僅增強了探究活動的神祕感,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慾望,而且使學生深刻感受到實驗是驗證猜想、獲得結論的重要策略之一。

5、拋小正方體的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使學生繼續保持探究的熱情,透過活動進一步直觀感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

6、課後學生自主總結,既能把所學知識結合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進行回顧與反思,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綜觀整個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爲本,以學生爲主體,思維爲主線的指導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遊戲貼近生活實際,學生透過本課的學習,培養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使學生領悟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道理。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聽了王建峯老師《數字與資訊》,一課。我發現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提前知曉,提前參與。因爲要在第二天的課上向小組內成員或者老師彙報自己收集的資訊,所以,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慾望,並且這種客觀也“逼迫”他們必須帶着思考去預習。這樣的提前介入,使學生讓思考的時間得以延伸,空間得以拓展,在課堂上交流的話題變多、思維的碰撞變多,發言時切入主題的能力增強。

2.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問題”即是“質疑”的外在表現。王老師在課上要求學生提出問題,“爲什麼身份證號碼得是18 位?”“怎樣透過數字資訊辨別身份?”。。。。。。儘管有些是有意義提問、有些是無意義提問,有些問題挖的深、有些淺,但相信,長期下來,學生的質疑意識必會增強,質疑能力必會得到提高,質疑習慣必會漸漸形成。一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3.年齡所致,學生預習達到的知識理解度,大部分還是停留在“鸚鵡學舌、表面模仿”層面。所以老師與學生的交流環節就顯得尤爲重要。王老師透過一組有梯度的問題作爲交流的話題,透過這個環節,對知識進行梳理,會彌補學生腦海中原有的知識斷層,接續學生的思維脈絡,使之條理的重塑在學生腦海,並且讓數字背後的數學意義認識更加深刻。

4.瞭解了數字背後的資訊,就是爲了應用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於是,王老師給學生帶來了一系列合適的問題情境:幫飯店編房號、破案等。這個環節即是對所學知識的應用,也是對所學知識的再反思和鞏固。 總的來說,這節課很好地對“生活性”和“數學性”進行了融合。學生學得有趣又學得深入!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一節的內容。圓是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模組中最後教學的一個平面圖形,也是唯一的一個曲線圖形。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對圓有了初步感性認識。教材呈現方式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爲引子,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激活已有認知結構中相關經驗,引導學生逐步歸納內化,上升到教學層面認識圓,體會掌握圓的本質特徵。

二、說教學目標

1、組織學生透過畫一畫、量一量,觀察、體驗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者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並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經歷動手操作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在用圓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的同時,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經過多種形式的操作認識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圓的特徵,能運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改倡導課堂是師生共同交流的場所,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動手、觀察、思考、分析、交流、總結來培養學生相互合作、自助學習、樂於探究的學習精神,養成會學、善學、樂學的學習態度。

五、說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圓

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圖形,帶出圓,讓學生知道圓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和其他圖形是不一樣的。接着,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圓的圖形,從而讓學生產生對圓的知識的學習的熱情。

(二)畫圓

學生欣賞了很多美麗的圓形圖案,讓學生產生了創造一個圓的需要,教師從而引出畫圓這一知識。讓學生一開始利用手邊的工具自由的創造一個圓,教師接着提問:如果讓你再畫一個大一點(小一點)的圓,利用你手邊的這個工具還能不能畫了?接着引出用圓規畫圓的必要性。然後教師進行用圓規畫圓的指導以及一些注意點的提醒。

(三)認識圓的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以及它們的特點

讓學生自學書本96頁的例2,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

在學習圓心時,讓學生知道怎麼確定圓心,圓心有什麼作用

在學習半徑時,讓學生知道什麼叫做半徑,並且能夠判斷出給出的線段是否是半徑,還要讓學生了解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這個圓的半徑以及在一個圓內;在學習圓的直徑時,學生要掌握什麼叫直徑;能夠判斷出給出的線段是否是直徑。

接着學習半徑和直徑的特點,先讓學生畫一畫半徑,揭示半徑有無數條,再讓學生動手操作,透過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驗證:在同()一個圓中,半徑都相等。同樣道理,學習直徑的特點。

(四)探究直徑和半徑的關係

學生認識了圓心、半徑和直徑以後,接着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同一個園內直徑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習了這部分知識以後馬上進行練習,鞏固這部分的知識。

(五)圓的對稱性

最後教師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圓,折一折,再仔細觀察對摺以後圓兩邊完全重合,從而引出圓是一個軸對稱圖形,並且還要讓學生髮現圓的對稱軸就是圓的直徑,所以圓的對稱軸也是有無數條的。

(六)全課總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有關圓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