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裝在套子裏的人》說課稿

說課稿3.37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裝在套子裏的人》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裝在套子裏的人》說課稿

《裝在套子裏的人》說課稿1

探究

教學任務:研讀課文,透過反覆閱讀課文、課堂討論來解釋、分析、解決問題;對本文學習的核心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在解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和語文素養。

學生活動:將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逐個解決;最比較困難的問題要學會層層剝開,最終徹底地解決問題。

教師指導:教師要引導學生各抒己見,但也要在巧妙地評價引導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把握最基本的規律;要努力引導學生結合文字來解釋文字,理解文字的豐厚內蘊,讓學生克服架空分析和抽象演繹的毛病;特別要引導學生在分享、交流、切磋、以及相互評判的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教師對學生的討論要合理引導,要恰當評價,要有效歸納。

就本課的教學而言,作爲教師要特別善於因引導學生將大問題劃分爲小問題。比如,我們在討論別里科夫的現代意義的時候,就可以分解成以下的一些列小問題:

標題中的“套子”到底是指什麼?“套子”的象徵意義是什麼?結合文字來做解答。

全城的人爲什麼都怕別里科夫?爲什麼別里科夫能轄制全城?

課文結尾寫到:“我們埋葬了別利科夫,可是還有多少這類套中人留在世上,而且將來還會有多少套中人啊!”這裏包含着怎樣的深刻含義?

作品的開頭和結尾所寫到的村長的老婆馬芙拉有什麼作用?

如果把作品的標題換成《別里科夫傳》好不好?爲什麼?

4.提煉

教學任務:總結反思,提煉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總結語文學習的基本策略,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學生活動: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自己所學得的東西,學會與同學分享。

教師指導:關鍵是要讓學生生成自己的個性化的東西,要總結提煉出原理性的指示,方法性的知識,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們一定要明白,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收穫,但教師要力求使每一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收穫;可以讓學生在課內或課外寫學習後記或學習反思。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我們在設計課外作業的時候,也應該採取多樣化的策略,讓不同興趣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業。

比如,爲了促使學生在課外對文字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性閱讀,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外作業(或週記):

別里科夫葬詞;別里科夫日記;別里科夫遺書;別里科夫之死;別里科夫祭文。

又如,爲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別里科夫性格的現代意義,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課外思考:我們今天的生活中還存在“套子”嗎?還需要“套子”嗎?請您寫一篇短文,談談你的理解。

三、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應對策略

(一)可能出現的問題

1.不能提出問題,或者是不能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

2.不能對問題進行具體的分解,因而對問題的探究也就不具體不深入;

3.不能結合文字來分析問題和探究問題;

4.不能透過科學的歸納總結,提煉出有價值的“結論”。

(二)應對策略

總的來說,“因材施教”是教學的根本大法。教師的教學策略就是要隨機應變,相機誘導。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來啓發學生,引導學生,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課堂討論。

1.引導學學生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從自己沒有讀懂的、有困惑的地方去提問;

引導學生從自己感受最新鮮、最深刻的地方去提問;

引導學生有選擇性地讀課文,引導學生從閱讀中發現和提出問題;

讓學生談閱讀後的感受,引導學生從閱讀的“感受”中去尋找和發現問題;

引導學生結合課後的“思考與練習”來提出問題。

2.引導學生解釋、分析、解決問題

從分解概念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將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

引導學生從文字中去尋找蛛絲馬跡,發現和選擇有利於解答問題的材料;

扣住問題解釋和分析材料,以求對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作出更具體更深入的分析;

善於將學生提出的零散的瑣碎的問題組織起來,使之圍繞主要的核心的問題展開討論。

3.引導學生總結提煉

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學、文化等方面來概括提煉有價值的原理性知識;引導學生從學習策略的教學來概括鑑賞小說的基本方法。比如,如何分析小說中人物的性格與命運,分析人物性格,要抓住文字中的具體的細節,要善於把握人物性格的核心,要結合作品分子作品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分析人物命運則要注意扣住情節結構來理解人物命運的曲折變化,挖掘人物不幸命運的深刻的原因。

《裝在套子裏的人》說課稿2

一、說大綱要求

新課程標準和新大綱對高中語文閱讀與鑑賞的介定與要求其中有以下幾點:

1、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字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

2、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鑑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二、本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裝在套子裏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說。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共編排了六個小說單元,其中第四冊有三個單元爲小說單元,本單元作爲高中小說教學的起始單元,無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和鑑賞小說的習慣至關重要。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特點及本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處地位,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2、能力目標: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3、情感目標: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於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裝在套子裏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一遍後,作爲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於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並不能準確深入地瞭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爲:①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深入把握小說主題。

2、教法與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從學情出發,我考慮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喜歡語文課上得有深度、有內涵。作爲一節小說鑑賞課,既不能熱熱鬧鬧沒內容,又應力避追求深度而顯死板的偏頗。爲此,我採用了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爲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爲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爲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應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

四、教學程序

1、佈置課前預習,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2、匯入新課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自殺?他殺?”先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緊接着用具有鼓動性的導語幫助學生進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裏,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爲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後,2004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深入調查。很多學生從小就想做警察,這無疑給了他們一次圓警察夢的機會,很容易就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問題探究

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後,指出調查應涉及的幾個方面:調查一:案發背景;調查二:現場勘查;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調查四:有關人士採訪。透過這四個問題旨在探討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要求學生四人組成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後小組討論交流,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考慮到調查三、調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兩份材料加以引導:

4、成果展示

讓學生充分準備15分鐘後,確定組內一人宣讀,組織班內交流、研討課堂過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趁熱打鐵,把課堂引向另一個高潮(同時也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難點):本案引發的思考?讓學生領悟“創新求活,守舊必死”的主題。

5、能力延伸訓練

借鑑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巴爾扎克葬詞》爲“別里科夫”寫一篇悼辭。

《裝在套子裏的人》說課稿3

摘 要: 提起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筆下的“套中人”別里科夫。套子似的外形,套子似的語言,套子似的生活——契訶夫在《裝在套子裏的人》中刻畫了一個找不到自我,只看得到規則、牢籠的可憐形象——別里科夫。

關鍵詞: 契訶夫 別里科夫 人物形象 比較閱讀

一、說教材

《裝在套子裏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 豐富的情節、生動的語言使學生閱讀小說時容易停留在熱鬧的表面,忽視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基於以上原因,我確定本文教學重、難點如下:透過人物描寫手法總結人物形象;理解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多媒體輔助教學;兩課時。

二、教學過程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依據認知規律,安排如下教學步驟:

1.首先做一試驗,用一塑料袋將一學生的頭包裹起來,之後讓他談談感受。學生會說很悶或者很想從袋子裏出來等,由此匯入新課。(這一設計的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對小說的興趣)

2.介紹作者契訶夫。(目的是豐富文學常識)

3.速讀課文,梳理情節。(目的是整體把握文章結構)

4.透過人物描寫手法總結人物形象。(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爲了突出重點,我採用點撥法、情境法、討論法完成。)

議一議:“作品刻畫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生不難發現作者在刻畫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形象時,大量筆墨都集中在描寫別里科夫和華連卡的戀愛上,以及對別里科夫外表、生活習慣及思想性格的描摹上。作品刻畫了一個封閉落後、膽小多疑、愚昧保守的封建衛道士形象。

找一找:“作者是如何刻畫這個人物形象的?”神態描寫,運用這些神態描寫有什幺好處呢?刻畫了別里科夫封閉落後的性格。“兩個事件中,你們認爲最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是哪些?”難道中學教師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幺好事?他們能做的就只有倒過來,用腦袋走路了。爲什幺這些語言突出呢?因爲這些語言直接影射出了別里科夫愚昧保守的性格。

想一想:“作者刻畫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是什幺?”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爲了突破難點,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採用小組討論法、對比法完成。小說人物的塑造自然離不開典型環境的烘托,所以別里科夫的形象離不開深刻的社會根源,這就需要聯繫作家的創作背景。(顯示幻燈片)

教材是節選部分,共4000多字,原文9000多字,可見教材刪除了大量文字,爲了更好地解決教學難點。我決定讓學生把教材和原文進行比較閱讀: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會發現教材集中刪除了原文的開頭、結尾、華連卡的出場等情節,使情節遭到了破壞,欣賞華連卡的出場情節。並且教材用第一人稱直接敘述,以我的同事別里科夫作爲開場白,這樣顯得生硬直白;原文在人物獸醫伊凡·伊凡內奇和中學教師布爾金兩人對話中引出別里科夫的,可見原文使情節更流暢。同時,教材缺少很多人物,如馬芙拉,馬芙拉是村長的妻子,她是一個健康又不愚蠢的女人,她一輩子從沒走出過家鄉的村子,從沒見過城市或者鐵路,近十年來一直守着爐竈,只有夜間纔到街上走一走。可見馬芙拉是一個套中人,用布爾金的話說:“她是那種性情孤僻,像寄居蟹或者蝸牛那樣極力縮進自己外殼裏的人。”很明顯,馬芙拉的套子只是生活的套子,而且套的只是自己,可是別里科夫不同,他的套子不僅是生活上的,還有思想上,不但套住了自己,還轄制了整個中學乃至小鎮xx年。所以,沒有了馬芙拉病態的對比,我們說別里科夫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就顯得沒有說服力。兩相比較,學生就會發現,原文比教材的情節更完整,完整的情節更有利於刻畫人物形象,而飽滿的人物形象更有利於突出文章主旨。教材最直接破壞的就是文章的結構。我認爲還原原文能更好地解決教學難點,至此完成教學難點。

三、拓展延伸

這本節選教材沿用了多年,我認爲這是不是一種套子呢?我更倡議還原經典,還原文學原生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套子”呢?如果有,我們應該怎幺辦呢?對於落後反動的套子應當摒棄,對於合理的約束應該保留。總之,我們要用辯證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套子”。

四、作業

練一練:在你身邊有沒有個性鮮明的人呢?如果有,請把他的言行記錄下來,注意人物描寫手法的運用,寫一篇300字的短文。

《裝在套子裏的人》說課稿4

一、教材內容分析,教學目標設計

本課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本單元集中學習了四篇中外優秀小說,要求學生把握小說的文體特點,學習小說的三要素。尤其要學習小說的人物形象和他們的特色語言。要求在小說文體的特點理解上,結合小說的情節和環境描寫來綜合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理解人物與小說情節和環境的關係。進一步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準確理解各種風格流派的語言特點,能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語言的含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和幽默諷刺手法的運用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學生一般較容易理解“套子”的含義,但是對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對小說語言的諷刺效果則難於全面準確地理解。本課教學,將力求從這些方面入手指導學生閱讀。

三、教法、學法設計在具體教授《裝在套子裏的人》時,注意了利用小說的線索——“套子”,從文體分析入手,以人物形象解剖爲主,聯繫語言特點,展開了對本課的閱讀教學活動。

透過學生活動與教師活動的互動,讓學生多讀、精讀、巧讀、多討論,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多向分析:如分析華連卡姐弟的形象、分析別裏可夫的社會意義等。學生活動有100字的內容概述訓練,有形象思維再現訓練——素描別裏可夫畫像。課後作業的設計有一定的難度,但卻可以做得非常個性化,尊重了學生思維個性的發展。本課時沒有在課前介紹寫作背景,是想尊重學生循序漸進的理解過程,體現從人物表象到深層含義的逐步深入理解,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自我探究的快樂,擺脫慣性思維的羈絆,更加及時、深刻地理解人物的社會意義,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四、教學程序安排教學過程中,筆者注意了對小說文字語言的關注。引入初中課文《變色龍》,透過對奧楚蔑洛夫形象的回憶,引導學生類比別裏可夫。

整個教學過程由三部分組成:

(一)、聯繫別裏可夫和“套子”的關係,“套子”和本小說三要素的關係,引導學生認識到:1、作者也巧妙地刻畫了“套子”式的外貌、思想特徵,細膩地塑造了一個典型的個性化人物形象;2、是“套子”下的思想、語言和行爲毀了他的美好愛情,是“套子”的約束限制了他的發展,禁錮了他的思想,促成了他的毀滅,對“套子”的外延逐層拓展,串連起個性人物的悲劇人生;3、作者對“套子”作用的誇張描述,展示了典型環境的社會沉痾。(二)、四、深化研習,拓展提高,體會典型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從分析學生體會人物和社會環境的關係以及華連卡姐弟的形象意義上下手,深入理解人物形象與小說線索“套子”、小說環境的關係,同時透過華連卡姐弟倆的分析,強化德育效果。

(三)細化分析,從語言品味的角度深入認識小說的魅力,加深對小說表現力的體會,鞏固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最後,筆者引導學生反觀自身,認識自我,自己是否也裝在一些不該裝的套子裏,又該如何做呢。透過自由思想、課後小作文訓練,將課文的教化作用向課外思考、向人本關注轉化。《裝在套子裏的人》

一、說大綱要求 新課程標準和新大綱對高中語文閱讀與鑑賞的介定與要求其中有以下幾點:

1、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字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2、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3、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鑑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二、本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裝在套子裏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說。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共編排了六個小說單元,其中第四冊有三個單元爲小說單元,本單元作爲高中小說教學的起始單元,無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和鑑賞小說的習慣至關重要。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特點及本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處地位,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2、能力目標: 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3、情感目標: 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於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裝在套子裏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一遍後,作爲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於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並不能準確深入地瞭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爲:①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②深入把握小說主題。2、教法與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從學情出發,我考慮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喜歡語文課上得有深度、有內涵。作爲一節小說鑑賞課,既不能熱熱鬧鬧沒內容,又應力避追求深度而顯死板的偏頗。爲此,我採用了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爲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爲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爲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應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四、教學程序

1、佈置課前預習,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熟讀課文,理清層次。2、匯入新課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自殺?他殺?”先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緊接着用具有鼓動性的導語幫助學生進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裏,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爲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後,2004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深入調查。很多學生從小就想做警察,這無疑給了他們一次圓警察夢的機會,很容易就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3、問題探究

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後,指出調查應涉及的幾個方面:調查一:案發背景; 調查二:現場勘查; 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 調查四:有關人士採訪。透過這四個問題旨在探討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要求學生四人組成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後小組討論交流,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考慮到調查三、調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兩份材料加以引導:

材料一(表格)本 人 檔 案 資 料

姓名住所 性別階級成份 死亡日期生前職務愛好死前狀況 特徵人際關係

材料二:“有關人士採訪”對象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布爾金)及虛擬對象(“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4、成果展示

讓學生充分準備15分鐘後,確定組內一人宣讀,組織班內交流、研討課堂過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 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趁熱打鐵,把課堂引向另一個高潮(同時也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難點):本案引發的思考?讓學生領悟“創新求活,守舊必死”的主題。

5、能力延伸訓練借鑑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巴爾扎克葬詞》 爲“別里科夫”寫一篇悼辭。

標籤:套子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