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四年級《平均數》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2.31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平均數》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平均數》說課稿範文

四年級《平均數》說課稿1

對於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等多個方面進行闡述。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

《平均數》是選自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之後進行教學的。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看出整體之間的差別,可見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讓學生學習了平均數的知識,不僅是爲了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及平均數在生活當中的作用。

二、學情

本節課所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並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數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所以應着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並在此基礎上掌握計算平均數的方法。這就要求作爲老師的我需要結合學生特點採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學具等資源在上課過程中給學生多加引導。

《課程標準》對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透過豐富的實例,瞭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爲整數)”。爲此,教學中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讓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並能在生活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經歷用平均數知識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過程,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方法,發展統計觀念。初步感知“移多補少”“對應”等數學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難點:藉助“移多補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並能用平均數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五、說教學方法

由於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儘量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創造有利於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

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培養學生善於思考,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途徑。

接下來重點說說我的教學過程設計,我把教學過程分爲四環節,首先是創設情境,激趣匯入環節。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課程開始我會創設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這樣一個情境:

出示兩個粉筆盒甲和乙,甲盒中有9根粉筆,乙盒有5跟粉筆,我想請同學們幫忙,怎麼樣才能讓兩個粉筆盒中的粉筆一樣多?

由於這個問題本身並不難,學生進過簡單思考後能很快得出只需要把甲盒中的粉筆拿一根到乙盒中。這是我會請學生代表來體會移動粉筆的這一過程。

當操作完成後我會提問:現在每個盒子中都有7根粉筆,這個7是什麼數呢?

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透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數,這個數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平均數,讓我們來一起認識它吧。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移動粉筆的過程中初步感知平均數,在把多的分給少的過程中滲透“移多補少”的思想爲後面教學打下基礎,並順利引入課題】

這樣就過渡到了我的下一個教學環節。

2、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在這一環節中我首先會說,同學們,保護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課外時間同學們可以留心收集礦泉水瓶,這不僅可以保護環境,還可以讓廢物得到再利用,爲我們生活節約資源。並出示例1,小紅、小蘭、小亮、小明收集礦水泉瓶的統計圖。

給一定時間讓仔細觀察統計圖,你能從圖中獲取哪些資訊?他們四個人收集的礦泉水瓶的個數一樣多嗎?同學們想一想,如果要求他們平均每個人收集多少個,是什麼意思呢?你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你怎樣才能讓他們的瓶子數量一樣多呢?對於這些問題我會組織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相互說一說,然後指名彙報。並用課件展示統計圖的變化過程。

在學生理解這一動態過程後我會總結:我們透過把多的礦泉水一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礦水泉瓶的數量一樣多,這種方法叫做移多補少。利用這種方法能夠求出他們四個人平均每個人收集的礦泉水瓶的個數。

爲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移多補少這一方法的理解,我會再次舉例:我們要求6、7、8三個數的平均數,就可以把8移1給6,這一三個數就變成了7,它們的平均數就是7。

之後我會再次提問,要求他們每人平均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還可以怎麼想呢?把他們收集的礦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須先求什麼?預設學生能夠回答要求他們一共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那麼怎麼求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並引導分成四份其實就是總數除以4,這時我會趁熱打鐵,順勢總結出要求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可以用總數量/總分數=平均數來計算。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透過解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礦泉水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掌握“移多補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數學方法。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一教學理念,也讓學生在有趣的教學情境中獲得知識極大挑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數的兩種方法後,爲了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我會再次呈現這樣一個問題,我們透過移多補少和計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礦泉水瓶,看這個平均數13,它是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

引導學生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而是4個人的總體水平。

平均收集13個礦泉水瓶,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數量,是一個“虛擬”的數,反映了這組收集礦泉水瓶數的情況。

【設計意圖:以上環節的設計很好的實現了對平均數計算方法的講解,也讓學生理解了平均數的內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同時也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在此基礎上問學生在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或什麼事情中遇到或用到過平均數嗎?舉例說一說。

【設計意圖:這樣讓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實例,感受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並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成就感】

3、鞏固提高,隨堂練習

下面是四年級的4個班的學生回收廢紙的情況:第一個星期回收了56千克,第二個星期回收了48千克,第三個星期回收了40千克。

(1)平均每個星期回收多少千克廢紙?

(2)平均每個班回收了多少千克廢紙?

【設計意圖:這個習題的設計主要是爲了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點,並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

4、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小結環節我會這樣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們覺得自己學的怎麼樣,學懂了沒有?在課後讓同學們調查家人的身高及體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

【設計意圖:這個作業的設計,既可以鞏固新學知識,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學會計算簡單的平均數,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資訊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再次感悟平均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四年級《平均數》說課稿2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這節課是平均數是人教版義教課程標準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一節的內容,是“統計與概率”中的基礎部分。統計中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與集中趨勢的統計量,也常用於不同組數據的比較與分析,解決相關實際問題。這裏的平均數是指算術平均數。平均數是在學生已學習理解了平均分與除法運算等知識的基礎上開展教學的。認識掌握平均平均數能爲以後進一步學習統計相關知識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數意義,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能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過程與方法方面:引導學生經歷認知平均的探索過程,培養增強學生觀察分析數據,解決相關實際問題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使學生在認識平均數的過程中,體會平均數的意義作用,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數學興趣與學習自信。

三.教學重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與理解,本課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作用,運用平均數相關知識進行簡單數據分析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有關平均數的數據統計表。

四、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教學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讓“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下的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同時教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依據教材與現代建構主義學習論,結合學生學情,我擬將選擇情景教學、直觀演示、談話啓發、激疑,引導學生自主觀察、思考、合作交流、歸納構建新知,實踐應用,理解掌握平均數意義與計算方法,發展思維,訓練能力。

五、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感知引新

1、課件出示情景問題:在我家的書櫥上、中、下兩層書架上的圖書本數如下表所示:怎樣整理才能使每層書架上的圖書本數一樣多?

2、引導思考彙報整理方法。

3、教師談話引題: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透過“移多補少”,先合併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數,就稱作這幾個數的平均數。今天就來進一步認識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二)引導探索,認知平均數

1、教學例1

(1)課件出示情景,提出問題

透過課件展示呈現:在學校開展的“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活動中,四年級環保分隊4名隊員收集的飲料瓶數量如下圖(課件出示例1主題圖)所示,環保分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

(2)引導觀察思考,探究方法

引導觀察,思考討論。(課件呈現思考問題)

隊員收集瓶子數量的條形統計圖中,橫軸表示什麼?縱軸表示什麼?

名隊員收集的個數分別是多少?誰最多誰最少?

題目中要求的問題是什麼?

有什麼方法能使他們收集的數量變成一樣多呢?

(學生交流討論中,教師指出:思考討論交流中,可看圖說方法,也可以動手算一算)

交流彙報,總結方法——移多補少。(結合課件展示)

一是結合課件直觀展示隊員收集的數量,強調指出他們收集的個數“不一樣多”並板書:“不一樣多”。

二是學生彙報將多的移給少的時,結合課件展示移動方法,啓發學生說這種方法可簡單概括爲幾個字?(“移多補少”,同時板書)。

三是質疑:移多補少後,他們平均收集的個數一樣多嗎?是多少?這個數叫什麼數?,學生認識明白後在板書“移多補少”後面板書:“一樣多”,再在“一樣多”下面補上“平均數”。

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

質疑:還有別的方法嗎?學生彙報方法算式與計算過程,說想法,教師透過課件展示算式:(14+12+11+15)÷4=52÷4=13。

平均數算法質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麼?(隊員收集個數的和——總數量);爲什麼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總數量平均分爲4份,4表示總份數,結果13就是4名隊員收集瓶子個數的平均數,也就是環保小分隊平均每人收集的個數)也印證了移多補少法的結果。

板書: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強化平均數意義。

質疑:13這個平均數是每人收集到的飲料瓶的實際數量嗎?同學們發現了什麼?13是怎麼得來的?平均數的大小範圍怎樣?

(不是,每人收集的實際數量比13多或比13少;平均數13是透過移多補少和先求和再平分得到的四個數據的平均值;平均數大於四人收集的四個數組中的最小數並小於其中的最大數)

2、教學例2

(1)教師質疑談話引入。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平均數,誰能說說平均數的意義?

生: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平均值。

師:學習了平均數,有什麼作用呢?人們常常透過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來進行數據分析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課件出示例2及主題圖)

(2)問題觀察思考分析討論。(課件出示)

從主題圖和數據統計表中知道了哪些資訊?

男、女生隊人數相等嗎?

成績比較哪個好?怎麼判定?

(3)彙報交流,解決問題(結合課件展示思考討論問題和問題解答)

教師重點質疑:你是怎麼判定的?可否根據兩隊各自的總人數來比較判定?爲什麼?怎樣計算各隊的平均成績?

問題解答後質疑強調:如果男、女生兩隊人數相等,還用計算每隊的平均成績來比較嗎?但在兩隊人數不等的情況下,用平均數來表示和比較各隊的成績更爲公平。

(三)應用拓展,強化鞏固新知

依據教學重難點知識,結合教材後“做一做”與習題進行變式拓展應用鞏固練習,實踐應用,學生獨立操作,深化理解,鞏固新知,形成技能。

(四)總結歸納,引導學生談收穫

透過質疑彙報:“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哪些收穫?”回顧、反饋本課所學知識。教師小結。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學知識點的濃縮再現,梳理整合。本節課我擬透過以下簡潔的板書突出重點,促進增強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