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3.07W

一、教材分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說課稿範文

省編語文新教材的整體結構是總分總。初一冊是總,所謂“總”就是把語文學習中幾個共同的帶有關鍵性的問題,集中起來組成幾個單元,讓學生一進初中就認識到這些問題同學好語文的關係,引起注意,形成觀念,爲以後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其中之一就是要懂得語文與生活的關係,學會觀察生活,用語言文字去反映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景和物。該冊第五單元“觀察、反映生活——景和物”的教學,就是體現這一關鍵性問題的重要單元。它是在上一單元“觀察、反映生活——人和事”的學習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學習觀察、反映周圍景和物的方法,並培養這方面的習慣,提高這方面的能力。《百草園》是該單元的首篇課文,編這篇課文目的是爲了讓學生明確觀察對於描寫景物的重要性,初步學會觀察、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材重點:

1、觀察和描寫景物時抓住景物的特點,注意一定的順序。

2、描寫的語言形象、準確。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掌握14個字,瞭解觀察對於描寫景物的`意義。

2、能力訓練:初步學會觀察景物、描寫景物的方法。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課文表現的兒童情趣。

二、學情Хǎ?

初一學生由於受年齡的限制,寫景往往比較概括,不夠具體,條理不夠清楚,重要的原因就是觀察不夠仔細,沒有掌握觀察的方法。國際著名的心理學家皮阿杰研究表明,初一學生觀察力已有一定的發展,但比較膚淺,缺少精確性、概括性。培養初一學生的觀察力,必須經常不斷地向他們明確地提出觀察目的和具體方法。針對初一學生的實際,因此本課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會觀察、描寫景物的一般方法。

另外,在本文的作者教學中讓學生掌握識記文學常識的方法——名、時、地、評、作。

三、教學方法:

根據教材內容、教學目標以及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本人的特長,採用“讀讀、議議、講講、練練”八字結構模式。讀是學生感知教材;議是分析、理解、掌握教材;練是鞏固、應用新知識,形成技能;講是教師啓發、指導學生讀、議、練,講清規律。讀是基礎,議是關鍵,練是應用,講串始終。

這種課堂教學結構,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是依據心理學情感、意識傾向性的發展知識在教學中的重大作用。

四、教學程序設計及特點:

本文的教學時數爲兩課時。

第一課時的教學要點:

1、新課匯入:教師指出學生在寫景及觀察中存在的問題,使學生明確學習本文的目的是學會描寫、觀察景物的方法。這樣既突出了本文的學習重點,又讓學生明確學習本文的目的,使學生在學習時有個思維定向,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2、介紹作家:本文是學生在初中階段第一次學習魯迅的作品,所以很有必要介紹作者。在板書課題後,可結合註釋①②,讓學生指出掌握文學常識要記住幾個要點。指名回答後教師總結學習文學常識的方法,要記住五個方面:名(作者原名、字、筆名等)、時(作者生卒年代或時代)、地(作者籍貫)、評(人們對他的評價)、作(作者的代表作)。這是本文教學中讓學生掌握的第一個學習方法——掌握文學常識的方法。

3、檢查預習:出示小黑板,讓學生給要掌握的生字注音,掌握14個字,落實本文的字詞教學目標。

4、讀:學生聽課文的配樂朗讀,讓學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從而把握全文的中心和主要內容,爲下面的“議、講、練”打好基礎。

5、議、講:透過分析第二段對百草園的景物描寫解決教學重點問題。教師可針對教學重點,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討論、分析,教師啓發、點撥,落實本文的能力訓練目標。

教師可出示小黑板,設計如下問題:

①課文描寫了百草園的哪些景物?是用什麼句式把這些景物串聯起來的?

②這些所描寫的景物各有什麼特點?作者選用了哪些詞語?是從什麼角度進行觀察、描述的?

③這14種景物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觀察和描寫的?哪些詳寫?哪些略寫?

④作者在景物描寫時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⑤爲了表現兒童情趣,爲了寫出百草園的樂趣,作者在寫景中寫了幾件趣事?

在分析討論中讓學生感受課文表現的兒童情趣,落實本文的情感教育目標,使語文教學和思想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又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體現了語文課的本質和特點。

在討論分析後,教師小結觀察、描寫景物的方法,讓學生掌握本文的第二個學習方法——觀察、描寫景物的方法。

最後齊讀第3自然段,感受課文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的教學要點:

1、複習文學常識及描寫觀察景物的方法,熟讀第2段,鞏固前一課時的內容。

複習的目的是與遺忘作鬥爭。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創制的著名的“遺忘速度曲線”,表明遺忘變量和時間變量之間的關係,即剛剛記住的材料最初幾小時內的遺忘速度很快,兩天後就緩慢。一句話,就是“先快後慢”。因此,要鞏固第一天所學的知識,第二天就必須及時複習,使記憶內容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痕跡,不致遺忘。

2、讀、講、議第3自然段。

①指名讀這一自然段,讓其他學生找出寫捕鳥動作的動詞,使學生進一步感知教材內容。

②學生找出動詞後,然後採取置換法加以對比,如把“支”換成“頂、撐、架”,把“撒”換成“放、擺、扔”,把“系”換成“扎、捆、綁”,把“罩”換成“蓋、壓、扣”。然後讓學生細心品味,討論對比,明確本文用詞的準確性,落實本文的教學重點二。

討論後教師可再設計一個問題:作者爲什麼描寫得這麼準確?讓學生明白,描寫準確除了要有豐富的詞彙外,首先取決於觀察準確,魯迅幼年時曾熱衷雪地捕鳥,十分熟悉這一遊戲,所以寫得這樣準確、簡練,使學生進一步瞭解觀察對於描寫景物的意義。

3、讀、講、議第5段。

①齊讀第5段,然後討論“我”離別百草園的心情,討論時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②教師總結歸納。本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節選,最後一段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過渡段。因最後一段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難點,學生理解較難,教師要予以重點講解。

4、教師總結觀察、描寫景物的方法。

5、作業:從形狀、動作、顏色、滋味、聲音等不同角度觀察一景物,並把它描述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