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我要的是葫蘆》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1.17W

寓言《我要的是葫蘆》講述了一個農民種了一棵葫蘆,葉子被蟲子吃了很多,鄰居勸他治蟲,他不光不聽,還說:“我要的不是葉子,而是葫蘆”。最後,葉子被吃光了,他卻連一個葫蘆也沒得到。

《我要的是葫蘆》說課稿範文

學習目標是: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懂得吸取中葫蘆的人的教訓,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在設計教學時,我試圖以學生爲主體,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新課程的這個理念在我的課中有所體現,下面我從以下3個方面來說一說。

1、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確認和尊重。要使學生真正成爲語文學習的主人,必須做到:一要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讓語文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創設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學習環境,提倡自主、自覺、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追求學生髮展的個性化,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在課文匯入時,我先畫了學生熟悉的東西:葫蘆,(但對於葫蘆這兩個字並不認識)學習了生字,讓學生對葫蘆這兩個字,形和字義統一。然後我畫了一棵葫蘆苗,以學生喜歡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課文,並帶出了一個問題:那棵葫蘆慢慢地長大,長得怎麼樣呢,揭示了課題。這樣,從生活和故事引入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着我沒有采用公開課最常用的聽錄音配樂朗讀課文,而是沿用最簡單的形式:老師範讀課文,目的有三:幫助學生正音,建立課文的生字正確認讀的概念;其二,激發學生自己朗讀、學習課文的興趣;其三,是給學生一個無形的影響,更加喜歡、親近老師,從而喜歡我的課。

同時,在老師範讀課文後,我就安排學生自學課文,讀準生字和課文,並與同桌合作學習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決葫蘆是怎樣慢慢長大的,自主的基礎上合作討論,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在朗讀感悟課文第一段時,我又安排了學生自學這一段課文,選自己讀得最好的一句話想想讀懂了什麼,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後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課文的第一段。在學完一、四段課文後,指導學生聯繫課文和插圖,產生了新的疑問,發現問題使他們對下節課的學習充滿了期盼,再一次激發了繼續學習課文的興趣。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問題是產生學習動機的根本原因。問題是學習的動力、起點並貫穿於學習的始終,學生透過問題來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透過學習來生成問題。

這樣,學生透過自身的探索與研究,不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了合作,學會了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認識。

2、仔細觀察,大膽想象,訓練口語,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們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纔會有所創造。而作者寫作時爲了行文簡潔,文章的節奏有起伏變化,或者因審美感受的需要,將文章的某一部分寫得比較簡略,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間。文章的這些空白之處,正是訓練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利空間,組織學生對其進行擴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敘述具體化,沒有明示的內容多樣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思維以此爲源點,輻射。在這節課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兩個想象說話的內容,想象說一說小葫蘆的可愛,在想象的基礎上朗讀;再有就是這麼可愛的葫蘆,讓學生想象長大了一定會是怎麼樣的,這個想象說話,與下文葫蘆因蚜蟲而變黃落地形成了鮮明的反襯,激發學生從中產生疑問、探究原因的興趣,爲學習感悟下文打下伏筆。可謂一舉數得。

而在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那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把課文的兩幅插圖並列出現,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不同,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從圖到文,學習課文。學文後,我又出現這兩幅圖,讓學生觀察,產生問題,進入下節課的學習。這樣在觀察的基礎上,訓練口語,發展想象,以培養創新能力。

3、以文字爲中心進行閱讀教學,努力做到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培養閱讀能力。

文字是閱讀教學中師生展開活動的聯結點, 無限的對話進程就從對文字的閱讀中產生,

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體現。《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還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有層次地組織學生的讀書活動。自讀---發現探究到自讀---理解感悟。這節課中,學生用了大量的時間自己讀書,他們透過自己的讀書實踐,理解課文內容,不斷加深體驗,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