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我要的是葫蘆的優秀說課稿(通用5篇)

說課稿8.44K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蘆的優秀說課稿(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要的是葫蘆的優秀說課稿(通用5篇)

我要的是葫蘆的優秀說課稿1

說教材:

本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一個種葫蘆的人,眼睛直盯着葫蘆,葉子長滿了蚜蟲也不管,結果,小葫蘆慢慢變黃了,一個個都落了。可愛的小葫蘆爲什麼會落呢?這是學生可能會質疑的問題。因此,教學時,採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段,再重點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繫的,可以從他的語言看出來,因此,可以抓住文中的人物語言透過反覆朗讀體會理解課文內容。

說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認讀“藤”、“哇”、“蚜”三個字。

2、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並且懂得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而受損失的道理。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說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讀課文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指導學生學習難字“掛怪”。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說教法、學法:

1、教學時,採用變序閱讀法理解課文內容。

2、透過朗讀課文,體會人物語言。

3、透過練習題,體會反問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教學準備:

1、課前讓學生收集葫蘆的實物和圖片。

2、葫蘆的實物、《我要的是葫蘆》的課件、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揭示課題。

1、教師出示葫蘆圖片,讓學生認一認,這是什麼?葫蘆可以作中藥,能治病,也可以做成工藝品。

2、今天我們學習一個跟葫蘆有關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蘆》。教師板書課題,請同學們讀一讀,糾正讀音:蘆:字音是第二聲。讀“葫蘆”一詞時,是輕聲,跟着老師讀。

二、學習本課生字和詞語。

1、讓學生自己讀課文,邊讀邊標出生字、,畫出新詞。藉助漢語拼音讀一讀。

2、同桌相互間的學習。兩個人互相讀一讀畫的新詞。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多媒體),讓學生讀一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葫蘆藤盯鄰哇

在讀生字的過程中,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糾正。

(2)看投影,讀詞語。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讀,再指名讀。

葫蘆盯着鄰居奇怪治一治自言自語

三、讀課文,看插圖,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讓學生自己練習讀課文,要做到正確和流利。

2、同桌之間進行互讀。

3、與小組成員一起看插圖,說說畫面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而後練習讀書。

4、教師檢查學生讀書情況。

(1)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課文講的是一個人種葫蘆的事。這個人不知道葉子和葫蘆的關係,他只注意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他不管,鄰居勸他,他也不聽,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來越多,小葫蘆也都落了。

四、學習課文

1、教師範讀,讓學生在文中標出自然段。(4個自然段)

2、逐段學習課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其他同學一邊讀課文一邊標出共有幾句話。(5句話)

(2)讓學生說一說每句話的意思,談一談讀懂了什麼。

第一自然段講有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葫蘆藤上長了葉子,開了花,結了小葫蘆,他非常高興。

(3)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每天都去看)

(4)教師強調兩點:

A、第一句中的葫蘆是指一種植物,課題中的葫蘆指的是葫蘆的果實。

B、讓學生觀察畫面,結合第二句中作者在描寫時用到的幾個詞語談自己的體會:細長的葫蘆藤、綠色的葉子、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這說明葫蘆長得很好。板書:長滿綠色的葉子

(4)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結合語言文字型會那個人高興的心情,“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感嘆句)讀出那個人喜愛小葫蘆的語氣。

讓學生自己練習,而後指名讀。

第四自然段(多媒體)

1、是的,這是一株長得非常好的葫蘆,這以後一定會長得更好吧,可結果,是怎樣的?請看圖(多媒體)。板書:落了。

2、看了圖,你心裏有什麼感受?個別讀,用讀表現出你的惋惜。齊讀。對比這樣的兩幅圖,你會產生什麼樣的疑問?

3、長得那麼好的葫蘆,爲什麼會變黃、落了呢?你認爲這個問題可以在哪些自然段找到答案呢?請你帶着這個問題,自讀2、3段,邊讀邊想。

(2)引導學生交流:葫蘆藤上先長葉子,再開花,最後結果實。小葫蘆開始長得很好,後來生了蚜蟲,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蚜蟲越長越多,最後小葫蘆一個個都落了。

(3)讓學生觀察畫面,結合畫面展開想象:那個人看到小葫蘆一個個都掉了想些什麼?他會做些什麼呢?

第二自然段:

(1)小聲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這個自然段告訴我們什麼?

講那個人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一點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蘆。

(2)讓學生在書中畫出那個人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說的。而後練習讀一讀,談一談應讀出什麼語氣。自己先思考,遇到問題與同桌商量商量。

(3)指名讓學生談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歸納:

“有幾個蚜蟲怕什麼?”(反問句)有幾個蚜蟲不用怕,那個人滿不在乎,在讀書時要讀出滿不在乎的語氣。種葫蘆的人希望小葫蘆長得比南瓜還要大,要讀出滿懷希望的語氣。

(5)讓學生練習讀,而後指名讀。

(6)思考:同學們想一想葉子和葫蘆有什麼關係?(出示圖片)

學生們結合一些資料談自己的認識,而後教師再加以補充。葉子是植物營養器官之一,植物透過葉子吸收太陽光和二氧化碳,再與根部吸收水分和無機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成爲植物的營養,葉子死了葫蘆也活不了。

第三自然段:

(1):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體會鄰居和種葫蘆的人的看法。

(2)師生交流進:“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反問句)意思是:種葫蘆的人認爲葉子上的蟲根本不用治,爲什麼葉子上的蟲不用治呢?理由是:“我要的是葫蘆。”讀這些語句時要讀出不以爲然,自以爲是的語氣。“我要的是葫蘆。”要讀重些,是肯定的語氣。結合學生說的,板書:蚜蟲,不治)

鄰居的話要讀出誠懇的語氣,表示自己的建議。

(3)分角色朗讀。

(4)指名讀這個自然段,教師小結: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再後悔。

五、朗讀練習:

例: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嗎?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1、我還用問這句話嗎?————

2、這個字你能不會寫嗎?————

3、這道題我做不出來嗎?————

六、佈置作業

給這個故事寫個結尾。

板書設計:

我要的是葫蘆

長滿綠色的葉子————蚜蟲,不治————落了

我要的是葫蘆的優秀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我要的是葫蘆》寫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因爲沒有治葫蘆葉上的蚜蟲,所以他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我把這一課分爲兩課時來完成。

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是:

1、會認11個生字;

2、透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

而第二課時的主要教學任務是

1、會寫8個生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人物的對話,品味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加深理解課文。

這篇課文的內容短小,蘊含的哲理淺顯。可愛的小葫蘆爲什麼會落呢?這是學生會質疑的問題,因此教學時我以此爲突破口,先學習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再重點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因爲他不知道事物之間的密切聯繫。抓住文中的人物語言朗讀體會,理解課文內容。把以讀促悟作爲教學的重點,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力求學生透過多次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我上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下面就我上的這節課來談一談

二、說教法、學法:

1、教學時,採用變序閱讀法理解課文內容。

2、透過朗讀課文,體會人物語言。

3、透過練習題,體會句子的不同語氣。

首先是激趣匯入。我是這樣設計匯入語的:小朋友,今天呀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朋友,快看!(然後點擊葫蘆動畫課件)然後讓學生跟動畫葫蘆打招呼。這一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跟葫蘆打招呼的過程中指導他們讀準葫蘆的音,引導他們知道葫蘆的“蘆”是讀輕聲的,學生讀準小葫蘆的音後,點擊課件小葫蘆不高興——高興。這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接着老師告訴學生今天要學習一篇有關葫蘆的的課文。這一教學環節學生們學得興趣盎然,有實效。

第二個教學環節是自學課文。讓學生藉助拼音把課文讀流利,把生字讀準。在學生自學課文後,老師檢查生字字音,分爲全班齊讀,去掉拼音開火車讀。

第三個教學環節是學習課文第一段和最後一段。我是以課文第一幅插圖來引入課文第一段的學習的,讓學生觀察圖中的小葫蘆是怎麼樣子的,讓學生先觀察圖,並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棵葫蘆長得怎麼樣,引導學生說出葫蘆可愛後,我是這樣設計匯入語的:這麼可愛的小葫蘆書中是怎麼描寫的呢?請你自由地讀一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並把它畫下來。於是學生在課文中找找畫畫句子,在學生找完句子後,我讓學生彙報學習結果,指名讓學生讀出關於小葫蘆可愛的句子。學生找出句子後,我課件出示句子: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由於這些句子中的詞語都是學生較好理解的詞句,於是我沒有抓住“細長”、“長滿”、“雪白”等詞語來一一講解,我透過讓學生反覆地來體會出小葫蘆的可愛,有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直到讀出小葫蘆的可愛爲止。在引導朗讀時,我設計了許多的激勵語,如:誰願意再來讀一讀這兩句話,讀出小葫蘆的可愛,讀出你喜愛;聽出來了,你有點喜歡小葫蘆,有更喜歡小葫蘆的嗎?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覺得小葫蘆的確很可愛,咱們再來讀讀,把心中的喜愛讀出來。透過激勵性的話語,學生的朗讀熱情高漲,在反覆的練讀過程中讀出了小葫蘆的可愛。接着巧妙地拋出問題,併合課文第二幅插圖,讓學生質疑。我是這樣設計過渡語的:是呀!這麼可愛的小葫蘆怎能不讓人喜愛呢?可是就是這麼可愛的小葫蘆卻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讓學生觀察圖說說看到變黃、落地的小葫蘆心裏的感受,然後讓學生帶着難受、惋惜的感受朗讀句子: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但在授課的過程中,由於過於緊張,此環節的教學遺漏了直接進入了第二第三段的教學。

第四個教學環節學習二、三自然段。原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是先學習第一段知道小葫蘆的可愛,再來學習最後一段爲什麼可愛的小葫蘆會落了。然後讓學生帶着“爲什麼小葫蘆會落”的問題來學習中間兩個自然段,找出小葫蘆落的原因,由於遺漏了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教學,給我以下的教學帶來了許多的不便。我是這樣設計過渡語的:長得這麼好的葫蘆,爲什麼會慢慢變黃,一個一個都落了呢?請小朋友帶着這個問題,來學習第二、第三自然段,邊讀邊想小葫蘆爲什麼會落呢?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第二、三段,找小葫蘆落的原因。接着老師指名學生彙報,並結合回答板書。結合板書提問:葉子上長了蚜蟲,他去不治,那麼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呢?學生找出句子後,老師出示句子:有幾個蟲子怕什麼!有幾個蟲子不可怕。讓學生觀察這兩句話,說說發現了什麼。告訴學生這兩個句子意思一樣,但是表達的語氣不同,感嘆句表達的較爲強烈。並透過範讀讓學生體會這兩句話語氣的不同,然後讓學生試讀,直到讀出兩句話的不同語氣爲止。然後透過學習第三段中種葫蘆的'人和鄰居的對話體會句子:葉子上的蟲還用治?葉子上的蟲不用治。知道這兩個句子一個是反問句,一個是肯定句,他們的句式不同,意思相同,表達的語氣也不同,接着讓學生透過讀來讀出它們不同的語氣。有分組讀、男生女生讀、齊讀。透過一讀再讀,使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這節課的重難點的解決水到渠成。

最後一個環節學寫生字。在指導寫字環節,我先讓學生讀一讀生字,再讓學生找出關鍵筆畫,一邊範寫一邊講解,接着學生描紅練寫,最後師生共同訂正。

附板書設計:

葉子上長蚜蟲他不治

鄰居勸他他也不治

我要的是葫蘆的優秀說課稿3

教學目標:

1、會認“葫、蘆、藤、哇、盯、鄰”6個生字,會寫“掛、哇”2個生字。

2、初步感知課文,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1和第4自然段。

3、透過看圖和學文,引導學生感悟葫蘆的可愛,也爲小葫蘆的變黃、脫落而可惜。

教學重點:

正確認讀生字,透過品詞品句來感受葫蘆的可愛,並能透過朗讀表達出來。

在教學時,我以“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爲教學思想,以“讀”爲主線,使教學真正成爲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一)活躍氣氛,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怎樣讓學生成爲學習語文的樂知者呢?我覺得首先應該在活躍課堂氣氛這一環節上下功夫。因此,課一開始,我根據低年級孩子喜歡猜謎語的特點,出示謎語,讓學生猜猜,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激發起來。其實學生都能很快猜出謎底,但我並不滿足於此,我接着讓學生說說理由。這樣,學生在猜謎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瞭解了葫蘆的有關知識。然後老師再進行簡單介紹,補充了有關葫蘆知識,特別是當介紹到許多人還把葫蘆製成工藝品時,學生對葫蘆已經充滿了興趣,從而轉入對課文的學習。

(二)字詞教學注意音形義的結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提高學生識字能力

生字教學是低年級的重點。孩子們經過一年多的學習,他們的自學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師作爲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覺得不僅要讓學生會讀、會認、會寫,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能力,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鄰”和“盯”是兩個形聲字,在教學時,我讓學生根據“盯”的偏旁猜猜它的意思,有意識地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形聲字的特點,因爲在漢字當中,形聲字佔了很大一部分。這也是學習、記憶漢字的一種方法。“哇”,不僅讓學生明白這是一個語氣詞,同時與前面學過的語氣詞聯繫起來,既學到了新知,又鞏固了舊知。

(三)注重朗讀指導,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訓練,培養學生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採用最“語文”的方法來學習語文──“以讀爲本”,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因爲語文教學離不開讀,體會課文用語的準確性和規範性靠讀,體察課文所蘊藏的豐富情感靠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靠讀。因而,我們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自如地讀、動情地讀,讀出課文的節律、讀出課文的情趣、讀出課文的神韻。

如在激趣匯入後,我首先讓學生帶着要求自讀課文;其次,在反饋時,進行朗讀接力賽,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讀後請“小評委”進行評議。第三,深入細讀,比如學習第一自然段,在學生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讀完後數數這段話一共有幾句話,劃出喜歡的句子,圈出喜歡的詞語。引導學生說說讀懂些什麼,隨機從“細長”、

“雪白”、“多麼可愛”、“每天”、“幾次”等詞語進行體會,同時輔以圖片,給學生直觀的感受,然後再採用指名讀、比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進行朗讀訓練,課堂上充滿琅琅書聲,在讀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注重語文基本功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積極倡導新教改的大潮中,我吸收了新的教學理念,但沒有忘記對學生進行紮實的語文訓練,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不但體現新的理念,更要始終注重語言文字訓練,既活又實。

比如:在匯入新課的第一個環節,我就注意了學生“蘆”的讀音,“蘆”字單獨出現出讀二聲,而與“葫”組成“葫蘆”時讀輕聲。這個過程,不僅要讓學生會讀這個詞語,更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這樣讀的美。

又如:引導學生從“細長的”體會到葫蘆藤的樣子時,我讓學生說說還可以說“細長的什麼?”這一安排,讓學生對細長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引導學生體會“掛”用得更準確時,我先讓學生說說“掛”還可以換什麼詞?課文中用這個“掛”字給你什麼感覺?從而讓學生“掛”字所帶來的美。

再如:學完第一自然段時,讓學生根據葫蘆的生長過程給詞語進行重新排列,這一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有順序地說話和寫話的能力。

(五)發展思維,培養想象能力

人的童年時期是培養髮展想像力的最佳時期,語文課程要求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因此,在教學時,我努力挖掘訓練點,讓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得以馳騁。如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說說“讀着讀着,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你覺得這些可愛的小葫蘆在一起會做些什麼?”“假如你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自己種的葫蘆這麼可愛,你還會怎麼說,怎麼做?”

我要的是葫蘆的優秀說課稿4

設計理念:

以“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爲基本理念。在設計中注重營造氛圍激發感情,讓學生在老師富有啓發的語言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在探究中發展自己。《課標》中對第一學段提出了“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的要求,設計中注重培養學生在自己的朗讀實踐中讀懂課文,積累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

材料說明:

這是新版《新課標實驗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它以兩幅清晰的畫面,樸實的四段文字,講述了“一個種葫蘆的人,不知道葉子與果實的關係,只盯着葫蘆,卻不管葉子上的蚜蟲,結果葫蘆都落了。”這樣一個故事,讓學生明白要全面看問題和虛心聽取意見的道理。這篇文章語言生動,是一篇有助於學生朗讀、語感、理解從中明白道理的文章。

教學目標:

1、會認讀本課的生字,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這個故事

說明的道理,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

3、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詞、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明白本課蘊含的道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出示圖一)師述: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細長的葫蘆藤上面長滿了綠葉,可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可愛的小葫蘆哇!那人後來得到了葫蘆嗎?這又是爲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4課《我要的是葫蘆》。

2、板書,讀題。

二、自學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得

的字可以藉助漢語拼音,或者問同學。

2、檢查自學情況:

1)認生字:

葫蘆藤哇盯言每治棵掛怪慢

2)認讀詞語

葫蘆細長長滿雪白可愛每天蚜蟲自言自語盯着慢慢地

3)指名分段讀課文

小結:從剛纔的檢查中,老師知道同學們個個都是聰明好學的孩子,很快就能與這麼多的生詞、新詞交上朋友,我相信在後面的學習中,同學們表現得會更棒。

三、自主合作,朗讀感悟:

學習第一段:

1、(出示圖一)師:剛開始那葫蘆長得怎麼樣呢?自由的朗讀第一自然段。

2、出示句子:“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葫蘆長得好?理解“長滿”“謝”“掛”。

生:從“長滿”、“綠”、“掛”可以看出葫蘆長得好。

生:從“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啊”也可以看出葫蘆長得好。

3、你歡這些可愛的小葫蘆嗎?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你的喜愛之情。

4、指名讀。

5、這麼可愛的小葫蘆,大家都非常喜歡。從哪裏能看出種葫蘆的人喜歡呢?

生: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6、練習用“每天”造句。

師:這顆葫蘆長得這麼好,這麼可愛的小葫蘆,一定會結出大葫蘆,實際上是這樣嗎?

(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這是爲什麼呢?

小組合作學習第二、三段:

出示思考題:

1、看到葉子上長了蚜蟲,種葫蘆的人是怎麼做的?

2、說說小葫蘆爲什麼會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3小組練讀種葫蘆的人與鄰居的話,看誰讀得最好。

交流彙報學習情況:

1、指名回答

2、隨機指導朗讀

⑴那個人眼睛只盯着小葫蘆,此時他心裏會怎麼想?理解:“盯着”“自言自語”,反覆朗讀體會此時種葫蘆人的高興心情。

生:他心裏想我的葫蘆長得多好呀。

生:我的葫蘆又長大了一些了,你快長吧。

生:他想我很快就可以收到這麼多葫蘆了。

⑵鄰居提醒他要治一治葉子上的蚜蟲,他卻不以爲然滿不在乎。這時他心裏又想些什麼?

生:他想我不要葉子,要的是葫蘆,所以葉子有蟲沒關係。

生:葉子跟葫蘆沒關係,我要的是葫蘆。

生:我要葫蘆又不要葉子,葉子上有蟲有什麼關係。

⑶角色朗讀(鄰居:勸說,種葫蘆的人:奇怪,不以爲然)

3、補充:(綠色加工廠)

(葉子是植物的營養器官之一,植物透過葉子吸收太陽光和二氧化碳,再與根部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成爲植物的營養。)

4、填空,明白原因:

因爲葉子出了(),葉子被蟲()就(),沒有葉子,不能把充足的養料送給小葫蘆,小葫蘆缺()所以都()。

齊讀第四段

1、種葫蘆的人見到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麼?

2、學了這個故事讓你明白了什麼?

四、拓展練習,發展語言

1、假如讓你來勸說那個種葫蘆的人,你將怎麼樣來說服他呢?

2、讀編故事:

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顆葫蘆。………………

五、迴歸課題,總結延伸

今天大家又學到了新的知識,明白了葉子與果實的關係。其實在大自然中到處都蘊藏着知識和智慧的寶藏。只要你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多看課外書,你們會有更精彩的發現。

六、板書設計

我要的葫蘆

葉子(綠、滿)——生了蚜蟲

怕什麼?還用治?

一顆葫蘆

葫蘆(可愛)——變黃,落了

我要的是葫蘆的優秀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聾校實驗教材第七冊的《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生動有趣,講了一個種葫蘆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也不管,結果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事物之間有聯繫的,不能只顧“結果”,而忽略了“過程”,要聽從別人的正確勸告。

(2)說教學目標

根據聾校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四年級學生初步具備了閱讀分析的能力,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學會本課的七個生字和新詞

2、能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課文內容

3、能說出每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技能目標:

1、能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2、讀中體會反問句、感嘆句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能看課文插圖說一段話

情感目標:能夠聽從別人的正確勸告

(3)說重點、難點

教材緊緊圍繞“葫蘆”來發展情節,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爲那個人那麼喜愛葫蘆,爲什麼卻沒有得到葫蘆,而考慮到學生雙耳聽力的損失和已有的知識結構,我把體會反問句、感嘆句的語氣和感情作爲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教學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主要採用朗讀法、觀察法、自主探究法等方法進行教學,着眼於提高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耳聾學生如果將來走上社會不會學習,那麼不要說創造,就連生存也會有問題,因此教給他們學習方法很重要,我打算採用朗讀理解法、質疑提問法等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程序

朗讀可以顯形,可以激趣,可以動情,可以啓智,可以育人。是學生、老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朗讀中有所感悟,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朗讀中感受情感的薰陶。

因此教學本課時,我以朗讀、體會爲主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一、初讀課文,理線索

葉聖陶先生在談到閱讀教學的任務時明確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線索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因此我首先引導學生質疑,激發興趣:把課文中的第一和第三幅圖並列出現,讓學生觀察兩幅圖有什麼不同,課題是我要的是葫蘆,從圖中可以看出並沒有得到葫蘆,這是爲什麼呢?學生產生了疑問,這就對文字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慾望。透過質疑,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接着,讓學生在興趣的基礎上,自讀整體感知課文,同時思考以下幾個問題:葫蘆開始長得怎樣?那個人的表現如何?後來葫蘆有什麼變化?他有什麼反映?鄰居怎麼勸說?她又是怎麼回答的?結果怎樣?這些問題並不難,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解決。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輔導個別有困難得學生。透過自學,學生不僅讀通順了課文,而且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課文的線索,達到了整體感知課文的目的。

二、再讀課文,談感悟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很適合學生去體會,去感悟這一單元是在看圖學文的基礎上安排的講讀課文,着重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因此我從以下三點來引導學生學習。

1、抓段落,談感悟

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先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在朗讀的基礎上,使學生的心靈與文字產生撞擊:可愛的小葫蘆開始長的很好,最後爲什麼會落呢?學生暢所欲言,再朗讀中間的兩個自然段,感悟問題的原因。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提出問題,更重要的是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完成了教學目標中的能說出每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抓句子,談感悟

在學生暢說段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從字裏行間去體會人物的心理、語言。我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閱讀:

(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個人喜愛葫蘆?

(2)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爲什麼沒有得到葫蘆?這兩個問題實際涵蓋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點,那個人愛葫蘆主要表現在:那個人每天都去看幾次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可以讓學生透過看圖、觀察那個人的神態,想象他的心理活動,揣摩他的語言,體會那個人對葫蘆的喜愛,再透過朗讀句子表現出來。

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最後卻沒有得到葫蘆爲什麼呢?一是因爲他不懂:葉子——蚜蟲——葫蘆之間是相互聯繫的這個道理

二是因爲他不聽鄰居的勸告,課文中表現在什麼地方?

(1)他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心想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2)當鄰居勸他時,他感到奇怪:“什麼,葉子上的蚜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這裏主要透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透過對句子朗讀、人物的對話,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物的神態、語言、心理活動都透過朗讀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

3、抓品讀,促感悟

這是一篇人物神態、語言比較豐富的課文,對聾生來說,如何正確理解把握有一定的困難,也就是本課的難點:體會反問句、感嘆句的語氣和情感。我注重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自己朗讀,能否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採用個別讀、表演讀、模仿讀等多種形式,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幫助樹立信心,在反覆的朗讀中體會反問句、感嘆句的不同語氣,用語感來連接學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加深對課文的感悟。

三、深讀課文,話想像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這充分說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而想像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纔會有創造,在本課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三個想象說話:

(1)小葫蘆很可愛,但課文中沒有具體說明,讓學生說一說小葫蘆是怎樣的可愛,用語言來描述,使概括敘述具體化。在想象的基礎上再想象這麼可愛的葫蘆長大了一定會是什麼樣的?與下文葫蘆因蚜蟲而變黃落地形成了鮮明對比

(2)如果你是那個種葫蘆得人,聽了鄰居的勸告,你會怎樣回答?又會怎樣做?將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帶入課文意境之中,學生的情感得到體驗,思想受到了教育,如果不聽別人的正確勸告,那結果什麼也得不到。

(3)如果明年他再種葫蘆,葫蘆又生了蚜蟲,他又會怎麼做?。這樣的想象會使學生思維空前活躍,感悟更加深刻。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訓練、發展了想象,又培養了思維創新能力。

透過以上三個步驟的教學,學生對課文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語感得到了訓練,個性得到了張揚,創造性得到了培養,從而達到本課預設的教學目標。

板書:我要的是葫蘆

長滿了綠葉→小葫蘆

蚜蟲↓

不治→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