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余光中

余光中 鄉愁探美

余光中5.28K

探索余光中的《鄉愁》之美,我們有着什麼新的啓發呢?一首《鄉愁》詩歌感動了無數華人,爲思鄉詩作中的經典之作。

余光中 鄉愁探美

  《鄉愁》之美篇一:

余光中的《鄉愁》一詩僅僅八十八字,卻道出意味深長、意象優美、形式動人的意境,詩中孕含着巨大的民族之戀、祖國之愛、思鄉之情。

余光中是臺灣著名的詩人,今年已八十四歲。在1974年寫出這首流芳百世的詩歌,擁有衆多讀者爭相閱讀。詩人懷着一顆愛國之心,在繼承祖國傳統詩歌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賦予鄉愁情予深厚的歷史感,想象中打上時代的深深烙印。

其一,鄉愁具有時空美。鄉愁側重寫詩人在大陸的經歷:少年時是一枚郵票,青年時是一張船票,中年時是一方墳墓、現在是一灣海峽,這四個方面寄寓詩人綿長深遠的思鄉情。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這情感,使歷史、地理的時空感融成現實感。短詩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

其二,鄉愁具有意象美。鄉愁本來是人所共有的普通情感,詩人卻加以提煉,從廣遠的時空中截取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單純而不簡單、實在而不隨意,集聚了明朗、集中、典型、強烈的意象,有旁無斜枝的蕪蔓之感;豐富而不短淺,含蓄而不誇張。意象上又是層層遞進-----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其發展脈絡十分有序,按照人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年齡階段一步步貫串全詩。鄉愁總結了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和對祖國的深深思念。前三節似洶涌波濤,掀起尾節層層巨浪。

其三,鄉愁具有形式美。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之中,顯得十分美。統一,即相對的均衡、勻稱,段式、句式十分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和諧、對稱。變化,追求的是活潑、流動,生機蓬勃。長短句的調節,整齊而具參差不齊之美。形式美中又孕含音樂美,迴旋往復,有一唱三嘆的美妙旋律。其中,“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頭”的三次重複。四段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疊詞運用,使詩又有低迴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在數量詞的運用又表現詩人的語言功力,使詩又有音韻美。鄉愁它是一首柔美而帶哀思的思鄉曲,是寶島詩人對祖國深深眷戀的濃縮。

總之,鄉愁一詩的時空美、意象美、形式美,是統一在鄉愁的情感之中的。詩人賦予鄉愁以愛國的意境,從個人情緒上把統一放在心中,真正體現了詩人“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宿願。

  《鄉愁》之美篇二:

1、作者把無形的鄉愁比喻化爲四種事物,可見作者愁思之重。小時候,作者將鄉愁寄託在給家人的書信裏'所以將鄉愁比喻爲郵票;長大後,作者和家人分居兩地,很難與家人相見,於是將鄉愁寄託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鄉愁比喻爲船票;後來,母親去世,作者與母親再也不能見面,於是作者就將鄉愁比喻爲墳墓;現在,由於人爲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爲臺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2、結構方面:本詩分四個小節,前三個小節爲最後一個小節做鋪墊。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將鄉愁依次比喻爲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結構嚴謹,很好的表達了本詩的中心。 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以“鄉愁詩人”著稱,他的一首意蘊深刻,家喻戶曉的《鄉愁》更是寫出了海外遊子的思歸之情,洋溢着詩人魂牽夢繞的“中國情結”。

深沉的歷史滄桑感

遠離故鄉的.遊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但臺灣和大陸人爲地長期隔絕,使流落到臺灣的千千萬萬炎黃子孫有了無盡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歷史滄桑感。即特有的“中國情結”。

“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歷史感。“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下子,讀者面前彷彿出現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淚流滿面地跪在母親的新墳前,面朝家鄉、祖國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邊,用嘶啞的聲音大喊:“母——親!”一種深沉的滄桑感油然而生。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話:思蜀而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