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鄉愁

鄉愁 余光中 教案

鄉愁1.15W

鄉愁》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將詩人對往昔歲月的追憶和揮之不盡的鄉愁之心表現得恰如其分,淋漓盡致。

鄉愁 余光中 教案

教學目標

1.透過欣賞和朗讀,培養學生朗讀詩歌的能力並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夠透過賞析詩歌中的字詞來體會詩歌的意蘊。

3.能夠展開聯想想象,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鄉愁的畫面。

教學重點及難點:

1.以誦讀爲基礎,重在學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能透過詩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理解詩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造情境、匯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而鄉愁又是中國詩歌史上歷久常新的主題。許多詩人都曾表達過那最讓人牽腸掛肚、費盡思量的思鄉之情。不必把欄杆拍遍,在唐詩的峯巒中苦苦尋覓;也不必細說從頭,在宋詞的柔波里輕輕盪舟,單是課本上余光中先生的這首小詩就足以讓我們感受一番鄉愁的韻味。

(看屏幕)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來寄託自己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靜夜思》,尤其詩中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集中表達了詩人濃郁的思鄉之情。思鄉是詩歌永恆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看他是怎樣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的。

二、朗讀吟誦——感受詩歌音樂

我們說詩歌是文字跳動的音符,而欣賞詩歌正是將這一個個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華彩樂章。好,下面讓我們一起奏響第一樂章:朗讀吟誦——感受詩歌音樂美。請大家欣賞配樂朗誦,在欣賞的時候,老師要求大家注意節奏和重讀音,並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課件展示、學生欣賞)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1.簡介作者

(看屏幕)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1928年出生於南京,1949年離開大陸。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於海外,遊子思鄉之情,成爲他詩歌作品中重要的內容。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擡頭遠眺。他說:“隨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2.學生先自讀本詩,熟悉詩歌內容。

3.指名讀,師生共評。(在這個環節裏,要指出節奏和重音的處理原因)

引出本詩歌朗誦的基本要求:本詩感情是憂鬱深沉的,所以語速要稍慢且舒緩。重音和節奏的處理如下:(看屏幕)

四節,第一節稍平淡,回憶的口氣;第二節增加了遺憾的語氣;第三節,要體現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節,表現出而今的惆悵。節與節之間要有足夠的停頓,特別在前三節與第四節間,約停2秒。讀的時候要配合相應想象。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啊”輕聲)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語調稍微提高)

母親/在裏頭 (語氣要轉激烈,“在裏頭”可拖音)

而/現在 (語氣轉平和)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那頭”拖長音,表現深深的惆悵和期盼)

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後學生個別示範。讓學生結合要求進行評價。當我們的耳畔響起這揪人的旋律時,當我們凝神聆聽這聲情並茂的朗誦時,我們的心中油然而生出的是一種淡淡的憂傷與惆悵。

請同學們一起來朗讀一下。

可是作者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愁緒呢?我想同學們看了這個背景資料,也許會有所瞭解。(余光中,臺灣詩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於南京,少年時在外求學,過寄宿生活,1948年遷往香港,1950年去臺灣。直到1992年大陸臺灣互通往來,才第一次返回大陸。由於臺灣和大陸長期阻隔,詩人流浪於海外,遊子歸鄉之情是他作品中的重要內容。《鄉愁》寫於1972年。)(課件展示)

1972年,當時的臺灣與大陸之間仍不可以公開互相來往。但是很多臺灣人,包括海外的遊子,都是身在海外,但心在大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寫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摯的《鄉愁》。余光中先生有如此的經歷難怪他有此愁緒。

好,有了這樣一番體悟之後,我們再來朗讀詩歌是不是會有一些不一樣呢?(學生齊讀)

大家讀得比前面有進步,但似乎仍然有些美中不足,是不是還有什麼真摯的情感隱匿在詩歌的字裏行間,沒有被我們所發現呢?讓我們每人都隨身攜帶一個探測器,進入詩歌欣賞的第二樂章,這就是:咬文嚼字——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三、咬文嚼字——感受詩歌的語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