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明史·王英傳》原文及翻譯

古籍9.41K

原文:

《明史·王英傳》原文及翻譯

王英,字時彥,金谿人。永樂二年進士。選庶吉士,讀書文淵閣。帝察其慎密,令與王直書機密文字。與修《太祖實錄》,授翰林院修撰,進侍讀。

二十年扈從北征。師旋,過李陵城。帝聞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視。既至,不識碑所。而城北門有石出土尺餘。發之,乃元時李陵臺驛令謝某德政碑也。碑陰刻達魯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異日且以爲己地,啓爭端。”命再往擊碎之。沉諸河,還奏。帝喜其詳審,曰:“爾是二十八人中讀書者,朕且用爾。”因問以北伐事。英曰:“天威親征,彼必遠遁,願勿窮追。”帝笑曰:“秀才謂朕黷武邪?”因曰:“軍中動靜,有聞即入奏。”且諭中官勿阻。立功官軍有過,命勿與糧,相聚泣。以英奏,復給予。仁宗即位,累進右春坊大學士,乞省親歸。

宣宗立,還朝。是時海內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與諸學士談論文藝,賞花賦詩,禮接優渥。嘗謂英曰:“洪武中,學士有宋濂、吳沉、朱善、劉三吾,永樂初,則解縉、胡廣。汝勉之,毋俾前人獨專其美。”修太宗、仁宗《實錄》成,遷少詹事,賜麒麟帶。母喪,特與葬祭,遣中官護歸。尋起復。正統元年命侍經筵,總裁《宣宗實錄》,進禮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鎮。時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許。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獄。英上疏待罪。宥不問。明年進南京禮部尚書,俾就閒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賜祭葬,諡文安。

英端凝持重,歷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餘年,屢爲會試考官,朝廷製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銘志碑記者不絕。性直諒,好規人過,三楊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後累官四川按察使。(選自《明史·列傳第四十》)

譯文:

王英,字時彥,金谿人。永樂二年(1404),中進士,選爲庶吉士,入文淵閣讀書。皇上考察他認真細緻謹慎,令他與王直抄寫機密文字。他參與修撰《太祖實錄》,被授予翰林院修撰,進升侍讀。

二十年(1422),他隨從皇上北征。部隊回來時,經過李陵城。皇上聽說城中有石碑,召王英前往檢視。王英到後,不知道石碑在哪裏,而城北門有塊石頭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來,發現是元朝時李陵臺驛令謝某的德政碑,碑上陰刻(陰刻爲凹形狀。凹陷下去的字是陰字,凸出來的字是陽字。刻圖章如果是刻凹陷下去的字,這就是陰刻)有達魯花赤等名氏。王英回來把情況詳細地上奏皇上。皇上說:“碑上有蒙古名,將來會說是他們的土地,引起爭端。”便命王英再去把碑擊碎。王英還把它沉入河中,回來彙報。皇上很高興他這麼細心,說:“你是二十八人中讀書的人,朕將任用你。”便問他北伐的事。王英說:“皇帝親征,他們一定遠逃,希望不要窮追。”皇上笑道:“你是說朕黷武嗎?”便對他說道:“軍中有什麼動靜,聽到了你即入奏。”還傳諭宦官不要阻攔。立有功勞的'官軍有過失,皇上命令不給他們糧食,他們相聚而泣。因王英上奏後,才又給予他們。仁宗即位後,王英累升爲右春坊大學士,請求省親歸家。

宣宗即位後,王英回朝。這時海內平安,天子雅好文章,常常與學士們談論文藝,賞花賦詩,對他們的禮遇非常優厚。皇上曾對王英說:“洪武年間,學士有宋濂、吳沉、朱善、劉三吾,永樂初年,則有解縉、胡廣。你要自勉,不要讓前人獨專其美。”太宗和仁宗《實錄》修成後,王英被進升爲少詹事,被賜給麒麟帶。母親去世時,皇上特給予祭葬,遣宦官護送歸鄉。不久命他回來任職。正統元年(1436),命他侍奉經筵,總裁《宣宗實錄》,進升爲禮部侍郎。八年命他處理禮部事務。浙江百姓染上瘟病,皇上派他到南鎮祝祭。當時久旱,王英到後,下起大雨,百姓歡呼稱爲侍郎雨。他七十歲時,一再請求退休,皇上不許。十二年,王英的兒子按察副使王裕因犯罪入獄,王英上疏待罪,皇上寬恕不問。第二年升他爲南京禮部尚書,使他能有閒逸。過了兩年,他去世,終年七十五歲。賜給祭葬,諡號文安。

王英端莊穩重,歷仕四朝。他在翰林院四十餘年,多次擔任會試考官,朝廷制度多出於其手,四方來向他求銘文碑記的不斷。他個性誠信正直,也好規勸別人的過失,三楊都不喜歡他,所以他不能掌大權。王裕後來積功升官爲四川按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