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教育隨筆:關鍵指導語中的激發、啓發與引發

隨筆2.63W

“雙十一”的購物狂歡過後留下了一堆紙盒,它們面臨着被拋棄的命運,誰成想,現在它們竟然變成了“水果M豆果醬味兒的3歲生日大蛋糕”。這樣的神奇轉換就發生在可愛的幼兒園裏,發生在趙老師的班級中。

教育隨筆:關鍵指導語中的激發、啓發與引發

是什麼助力這神奇的轉換呢?民主、和諧、自由的精神環境;充足、開放、方便幼兒選擇的物質材料,這些都必不可少。除此以外,趙老師的引導語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的巧妙之處體現在趙老師3句關鍵的引導語中。

“你們想不想把它變成蛋糕呢?”——順應中有激發

可樂小朋友看到趙老師把很多快遞盒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摞在一起,他說這是“大蛋糕”,還興奮地召喚其他小朋友過來。而當小福對着一堆盒子說了一句“這不是蛋糕,蛋糕上有奶油"的時候,可樂一時無言以對。這時,趙老師馬上接過小福的話,說:“那你們想不想把它變成蛋糕呢?”趙老師在這句話中使用了“你們”,顯然是關注到了在場的每一位小朋友。她看到了可樂因充滿想象而迸發出的`快樂,也聽出了小福對想象的進一步追求。所以,在趙老師的引導語中,並沒有糾結於小福對紙盒“像不像蛋糕”的看法,而直接順應了孩子們的意願,連結到“做蛋糕”上,更是用一個“變”字,增加了“做蛋糕”的神祕感和遊戲性,營造出魔術般的奇幻情景,激發孩子們用紙盒創作蛋糕的興趣。

“你們吃過夾心蛋糕嗎?”——共情中有啓發

在往蛋糕貼“奶油”的過程中,小溪發現了問題並向老師求援。趙老師還沒有來得及開口迴應,就看見可樂已經開始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了。對此,趙老師並沒有阻止,而是在孩子們反覆嘗試解決問題期間,始終是默默關注,沒有用任何的指導語干擾他們的探索。當孩子們在嘗試受挫後向趙老師發出求助時,趙老師首先採用的是共情的方法。她肯定了孩子們“能動腦筋想辦法,非常好!”可以想象,這個鼓勵對於想經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但又沒有成功的孩子們來說是多麼大的獎勵!猶如冬日裏的陽光,讓寒冷中的人們感受到溫暖的力量和堅定行走的意義。共情後,趙老師沒有正面回答孩子的求助,而是將自己的引導意圖隱含在一個問題中:“你們吃過夾心蛋糕嗎?”這句引導語既融入到了幼兒“做蛋糕”的遊戲情景中,和幼兒當下的活動合爲一體,不顯唐突和生硬,又能喚醒幼兒的原有經驗,啓發幼兒嘗試用另一種方法解決問題。果然,孩子們的原有經驗被激活,“奶油和水果夾在蛋糕中間”的方法使他們成功地解決了兩層蛋糕分離的問題。

“怎樣才能在蛋糕上表現3歲呢?”——尊重中有引發

三四歲的兒童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對直觀的圖像感興趣。然而趙老師的班級中就有一位叫咚咚的小朋友,他對符號敏感,喜歡數字和漢字。儘管他也圍在做蛋糕的小朋友們周圍看他們在幹什麼,但是最終還是確定要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製作數字。趙老師十分尊重他的選擇,讓咚咚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這之後,趙老師雖然和可樂、小福、小溪在一起“做蛋糕”,但是她心裏有咚咚。從“怎樣才能在蛋糕上表現3歲呢”這句引導語中,我們可以聽出她是在有意爲咚咚創設發揮自己作用,融入大家遊戲的橋樑。正是這句引導語,引發了在旁邊桌的咚咚“趕緊跑過來”,向大家主動請纓要“做個‘3’”,讓“別人一看就知道是3歲了”的行爲。當咚咚做的數字“3”成爲“蛋糕”的一部分,大家一起歡樂地唱生日歌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象那份美好印在了孩子們的心中。

總之,趙老師在與孩子們互動時的引導語及其產生的效果,使我想概括成l2個字——靜悄悄的指導,美滋滋的幸福。指導看似無痕,卻是溢於言表。互動過程中行如流水,蘊含着趙老師紮實的專業基本功。她的引導語體現出以下3個特徵。

1.關注情景:即與活動當下的場景貼合,使之能自然地成爲活動的一部分。這樣做的效果是活動氛圍融洽,幼兒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沒有“被命令”“被指揮”的壓迫感。

2.關注經驗:即與幼兒的已有經驗銜接,使幼兒的發展建構在原有水平之上。這樣做的效果是幼兒大膽想象,利用各種材料進行創造性表徵,增強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3.關注個體:即與每位幼兒的心靈相接,尊重個體差異,肯定幼兒的自我主張。這樣做的效果是促進幼兒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擁有獨立自主性與積極的創造行爲,健全人格得到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