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初中

觀後感3.2W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使用一班非專業演員製作一出像紀錄片的電影,故事主題是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下面爲大家分享了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歡迎借鑑!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初中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是導演張藝謀於1998年拍攝的一部老電影,由魏敏芝和張慧科主演,獲得了金雞獎、金獅獎等一系列大獎。

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山區裏有個水泉村,是一個貧困的村子。水泉村裏唯一的一所小學——水泉小學迎來了一位新的代課老師——魏敏芝。因爲魏敏芝還 只有十三歲,原先的老師高老師總是放心不下,只讓魏敏芝代課一個月,並再三叮囑她一定要看好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新來乍到,同學們都不聽她的話,總想跑出去玩,她索性就坐在門口不管了。不久後,班裏最愛調皮搗蛋的同學張慧科因爲家境貧寒還 不起帳,母親又生病而去城裏打工賺錢。魏敏芝深記高老師“一個都不能少”的叮囑,立即動身去城裏尋找。她沒有足夠的錢買車票,只好混車去。到了城裏,魏敏芝用了各種辦法,都行不通,最後多虧了電視臺臺長的幫忙,不僅找回了張慧科,還 獲得了許多愛心人士的幫助。

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魏敏芝與張慧科之間的愛,魏敏芝會幫助關心張慧科,張慧科感恩的品質也在最後一點一點地顯露了出來。魏敏芝雖然只有十三歲,但她卻比同齡人早一步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張慧科雖然像是“孫悟空大鬧天宮”,但“孫悟空”最終還 是有斬除妖魔鬼怪的好的一面,張慧科的種種優點還 是被埋在內心深處,只是還 沒有被挖掘出來而已。

《一個都不能少》雖然是一部老電影,但內容非常感人,非常能教育人,我喜歡。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2

看完這部電影,有幾個讓人思考的地方:

一,魏敏芝尋人的主要動機恐怕是爲了自己的50塊錢(雖然後面可能有所變化),而她尋人本身這件事是不折不扣的一件好事,在中國,人們習慣認爲做好事的人都出於一種於高尚的動機,所以後來電視臺的主持人在車上會問魏敏芝"你爲什麼一定要找到他呢"這樣的問題,她肯定下意識認爲魏敏芝會說"他是我的學生,我不能讓他失學"之類的話,但是魏敏芝默然不語。

二,在魏的尋人過程中,有遇到好心人,比如叫醒在馬路上睡着的魏敏芝的中年男子,有碰過釘子,比如電視臺值班室的那位阿姨,張慧科也遇到一個還算不錯的小飯館老闆,這些人都出於一種正當的理由沒有給魏敏芝和張彗科進一步的幫助,比如那位中年男子可能趕着要去上班,那位阿姨是按規章制度辦事,對那位飯館老闆來說,能賞給小彗科一口飯算不錯了,這些姑且稱之爲一種"正當的冷漠"。似乎無可指責,但總讓我們心裏感覺不是滋味。

三,影片最後,電視臺出面,好心人響應,捐錢捐物,一切問題迎刃而解。今天我們仍然可以不斷看到這樣搞運動般的情景,一般是一些病人透過這種方式得到捐助,脫離了困境,可是我們大家都明白,需要幫助的遠不止這些人,而依靠媒體搞捐錢活動的這種方式也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種健全的社會保障機制。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3

看了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後,我不由得讚歎:“多好的一位少年老師!”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理老師魏敏芝,僅僅十三歲,小學剛畢業,如今要代替高老師上課了。 老師臨走前告訴她:全班二十八名學生,在他回來之前,“一個都不能少”!

內因,魏敏芝可以極力克服,而外因卻給魏敏芝帶來不少的壓力。第一次縣裏選拔明新紅爲跑步運動員,她以“失蹤”保住了“一個都不能少”。而第二次張慧科因家庭貧困,突然離校進城打工掙錢去了。這件事可急壞了魏敏芝。爲了“一個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紀,又是女孩,社會交往又少,路途又遠,怎麼辦?

魏敏芝首先與同學們一塊兒商量,繼而單獨一人進城尋找。在尋找中,她一整天沒顧的吃飯,一整夜呆在電視臺門外。爲了一個都不能少,她忍耐着到長途車站,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錢買了紙和筆墨寫了尋人啓事,又到電視臺……

魏敏芝忍飢挨餓,風餐露宿,四處奔波,是什麼力量在激勵着她?是愛我課堂,遵守諾言“一個都不能少”,是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一顆赤膽忠心!

看了影片,我受到深深感動與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學習,樹立“愛我課堂,勤奮好學,爭做四有新人”的堅定信念,將來更好地爲祖國做貢獻!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4

今天下午,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的主要人物有:魏敏芝、村長、張惠科、明行光、張明獻。

主要情節是:在一個偏遠的地方,有一個永泉小學,就一個老師,這個老師姓高所謂高老師。有一次高老師的母親病重了,他只好找一個代課老師,可讓人來,別人嫌這裏太遠了,都不想來教學生。村長好不容易找了個代課老師,是小學剛畢業高老師但又不同意,嫌她太小了管不住那麼多學生,但別的人都不來,只好讓這個叫魏敏芝的來教。村長答應他教完了,高老師回來給她50圓。這裏因爲太窮了好多孩子都不上了,現在就剩28個學生了。有一天,一個體育老師又來把一個學生弄到市裏上學了。

張惠科也不上了,於是,老師去找他,老師最後找到了。

我要向魏敏芝學習。做什麼事情,只要堅持不懈、執着地去追求,就一定能做成功。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5

如今是二十一世紀,我們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用電腦上課,可是在偏僻的貧困山區,跟我們是截然不同的景象。這次老師給我們看的電影正是講述一個在貧困山區的代課老師的故事。

13歲,正是和我們差不多的年齡,可對於貧困山區的學校來說,代課老師竟然可以是13歲,魏敏之就是這個代課老師,其實也就是一個大一點的孩子。面對那麼多調皮的小孩子,魏敏之雖然管不住,可她堅持一個信念,孩子們一個也不能少。當張惠科因爲家庭貧困,到城裏打工時,魏敏之步行到城裏三天三夜,到處尋找張惠科,她終於感動了電視臺臺長,最後找到了張惠科。期間,她受了很多苦,做了很多的.努力,結果當她知道自己做的純屬徒勞時,她仍然堅持了下來。

生活中,當我們遇到阻撓時,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呢?答案是肯定的。

電影中,還有個情節觸動了我。

粉筆在教室裏甚至可以說成理所當然的事情,可對於貧困山區的學校來說,是非常珍貴的。學習委員是個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筆,她印象中的高老師,連一個捏都捏不住的粉筆頭都不肯丟棄,能多寫一個字也是好的,所以當魏敏之教訓調皮搗蛋的學生張惠科時,把本已摔斷的粉筆又踩了一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知道後,讓張惠科道歉,並買了一盒新粉筆。

看到這兒,我十分慚愧,因爲我有時也揹着老師,偷偷用粉筆砸人,如果說電影中的學習委員是個愛惜公共財物的人,我就象個品德低下、沒公德心、不珍惜財物的人,所以我決定以後一定要愛惜粉筆,愛惜一要教學用品。

相比貧困山區的教學條件來說,我們是幸運的,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6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只有13歲的小女孩到了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代課,老師留下一句話:這28個孩子我交給你一個都不能少,一個13歲的女孩成了28個孩子的代課老師,她只會唱一首歌:《我們的祖國是花園》,歌詞的前兩句是“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的花朵真鮮豔”唱到這裏她連歌詞都記不起來了。

對於學生,她唯一的法寶就是不放棄,不放棄對老師的承諾,不放棄村長所謂的50元錢。當班裏有個小女孩被選到縣城作爲運動員培訓的時候,她追着汽車去要人;當張慧科進城打工,即使村長不讓她去找也不提供交通工具和錢,她帶着孩子們搬磚頭賺錢,有錢了能買兩罐可樂傳着26個人喝,大家沒有喝過這種飲料,所以這唯一的一口卻成了每個人心中唯一的快樂,1500塊磚頭搬完,還 是不值一張車票錢,不得已大家一起去逃票,趁亂逃過半路還 是被趕下了車,至此電影成了老師一個人的表演,城市太大,不上學的學生已經在城市中走丟,沒有人脈,沒有幫助,沒有能力,沒辦法……

做廣播、寫尋人啓事,最後廣播煙消雲散,啓示紙也隨大風吹走了,走投無路的她只好去電視臺碰運氣,在電視臺門口,她見人就問“你是臺長嗎?”

是好心和耐心換來了真誠的關注,上電視,被好心的老闆娘幫助,不拋棄不放棄,一個都不能少得她帶着自己的學生回到了那個小地方,那個沒有粉筆、沒有喇叭放國歌的小學校,一個都不能少,她做到了。並且還 讓所有學生都認可了她,魏老師。最後一個鏡頭,孩子們在黑板上寫下了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大的,小的,會寫的,不會寫的,用真實的粉筆寫下了自己的話語。

默默的,靜靜的,所有的圍觀者都散了,所有的攝像機主持人都撤走了,他們依舊要在這裏重複新的日常生活,學習是孩子們在可樂味之後第二口美味,滿滿的一口就夠了。

感謝我們的鏡頭記錄下來這些近乎真實的故事。而我們的教學條件沒有這麼差,但卻有孩子不斷的離開,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因爲各種各樣的理由,去攔住他們,爲了我們美好的一廂情願我要去留住他們每個人都不能缺少的教育,一個都不能少!

祖國的花朵很鮮豔,不離開花園才能讓我們祖國花園絢麗完整。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7

今天,我看了張藝謀導演的《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感觸很深。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在大山深處的水泉村裏,有一所水泉小學。學校設施非常簡陋,只有兩間非常破舊的屋子。校內有1~4年級28個學生,1名老師。一天,水泉小學的高老師因家中母親病得厲害,不得不回家一個月 ,但要是這樣,孩子們的課就沒人教了呀!於是,水泉村的老村長跑了十幾個村,找來了剛剛小學畢業,年僅13歲的魏敏芝。魏老師的心裏一直記着高老師對自己說的話:你得把這28個孩子都看好了,不能讓他們輟學,等我回來,還 得是一個不能少!於是,魏敏芝老師本着“一個都不能少”的信念和使命,誰要帶走孩子,她就跟誰急。後來,十歲的張慧科因家裏欠債,不得不失學去城裏打工。魏老師爲了尋找輟學的張慧科,踏上了入城之路,開始了在茫茫人海里的尋找……

正如影片導演張藝謀所說的:“《一個都不能少》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很樸實,傳統,甚至有老套的電影,但我們拍攝的目的就是:在司空見慣重拍出一份真切,一份力量,一種真實感。很多導演拍電影只追求好看,但這部電影出好看之外,我們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能讓她去感染觀衆,讓大家去想什麼,關心什麼,愛什麼……”是啊,這部電影拍得司空見慣,幾乎沒有什麼特別精彩,特別特殊的鏡頭。那麼,爲什麼這部電會那麼紅呢?因爲,魏敏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臺門口一聲接着一聲“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那樣的震撼人心!爲了籌集到省城去的車費,她想盡辦法掙錢,還 帶着學生去搬磚;車費湊不夠,她就獨自一人步行去省城。在城裏,她爲了尋找張慧科,四處奔波,僅有的一點錢也捨不得花,餓了吃別人的剩飯,渴了就喝點自來水。爲了省錢,她就寫了一晚上的尋人啓事。聽說只要能上電視,馬上就能找到人,她就在電視臺門口整整等了一天半。影片里人物在陌生環境——城市的遭遇,成爲影片在威尼斯獲得“金獅獎”的重要原因。

張藝謀導演拍這部片子另一個目的就是反映如今中國農村的教育問題,影片中農村的教育是多麼封建,多麼死板!教師們的學歷都不高,沒受過專業教育只會叫孩子們抄課文,就當把孩子教好了。這當中可看見更多更多的中國問題,這就是電影所能做到的,也是觀衆所能發現的。張藝謀似乎不想抹煞中國人性的存在還 沒在時代的轉變中傾向於麻木。如果魏敏芝換到我們這裏,他應該還 在上六年級,正是在學校安心讀書的時候,但在影片中,她卻爲了50元錢歷盡艱辛。影片的結尾,水泉小學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好轉,張慧科這隻“小鳥”歸巢了。但這不是所有中國貧窮農村所能得到的幸運,還 有無數的中國農村兒童在失學與工作之間浮沉。

在《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影片裏,張藝謀選用的演員,均是普通中,小學的老師,學生。主角魏敏芝和張慧科,都是河北小赤城縣所屬兩個村的學生。這也更突出了人物之間的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的真實感和魏敏芝閃光的執着,純潔的責任心。

這部電影,使那麼多人落淚。的確,魏敏芝“一個都不能少”閃光的執著,張慧科因沒錢輟學反映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令我們感動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

《一個都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着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

作爲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爲一個人卻有着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爲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爲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 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於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恆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爲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爲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爲由遊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着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麼瀟灑,多麼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爲人類共同理想奮鬥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臺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衆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爲之震,久難忘懷。

標籤:觀後感 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