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課堂教學策略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1.37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課堂教學策略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課堂教學策略讀後感範文

課堂教學策略讀後感1

終於結束了培訓和教學任務兩頭重的一年,這才又閒暇時間靜下心來,每天拜讀一下《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這本書,回想這一年多的淺短的教學經驗,確實能從書中得到一些啓示和想法。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學理念、教材編排等都發生了變化,雖然對於我這個剛剛開始從事教育事業的新手來說,這些變化都沒有經歷過,但如何面對學生的實際來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實施“以學定教”還是有些難度的。本書中吳老師就支了三招,即把握一個前提——領會課標一精一神;做到一個基本——讀懂教材;樹立一個意識——研究學生。回想我那前前後後三個學期的教學,感受頗深。

一、把握一個前提——領會課標一精一神

課程標準是教育的綱領一性一檔案,有助於我們制定教學目標和開展教學活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總體目標與10個核心概念是課堂教學的大方向,透過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積累活動經驗,提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課程目標中對結果目標和過程使用的行爲動詞不一樣,教學目標的定位也不一樣。準確把握每一個目標行爲動詞的準確內涵,是制定課時目標的前提。回想過去一年的培訓中,也有這樣的內容。培訓時老師將教學目標分爲三個維度講解,並詳細到每個行爲動詞上,至今還是受益良多。但在平時自己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還是不能準確的.運用恰當的動詞,果然要學習、要鑽研的還有很多。

二、做到一個基本——讀懂教材

在備課制定教學目標前首要做到的就是讀懂教材,讀出教材裏的數學知識、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學生學習知識的方式、教學知識承載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等。不僅如此,還需縱向把握知識脈絡,橫向溝通知識聯繫,系統梳理知識網絡和數學思想網絡,全面瞭解知識體系,明確所教的知識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確定好教學的起點和方向。如此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進而”教學有術“。而這正是沒有經驗的我的缺陷:不能很好的將學過的和未學過的知識做遷移,從舊知自然地過渡到新知的學習中。在平時挺師傅課的時候是我學習的最好時機,往往會產生“原來以前的知識可以用在這引出新知”的感嘆。學生往往對於陌生的知識產生畏懼感,而由他們學過的知識來引入,不僅能鞏固舊知,還能很自然地過渡到新知的學習中,讓他們產生親切感,覺得新知識並不難解決,也增加了他們學習的自信。

三、樹立一個意識——研究學生

教是爲學服務的,課堂是爲學生設計的,因此要努力讀懂學生,自覺樹立研究學生的意識。而且現在又提倡“以生爲本”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書中給了三個方法:在班中選擇教學內容進行學生前測與分析,進行羣體研究;也可有意識地在班中選擇個別學生進行觀察和訪談,進行個案研究;還可以透過作業、課堂觀察、課後測試等方式對學生的過程進行全面研究。如此可以讓我們的教學目標更爲清晰,讓教學更符合學生的需要。之前居老師也提到過這個思想,並做了些實踐。上課之前瞭解好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或者是生活經驗,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確定他們的學習起點,以這些爲前提製定自己的教學計劃。教學過程中想辦法在課前引入時培養學生的興趣,在課上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和自信感。

玖完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細細體會吳老師的這三招。努力按照新課程理念要求,從關注學生髮展爲出發點,深入鑽研教材,認真上好每一課,慢慢在教學中成長進步!

課堂教學策略讀後感2

讀了《有效課堂教學策略》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學生如何學習更有效和教師如何教學更有效。

有效學習可用九個字來概括,一是“經驗”。學習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經驗是一個名詞,它表示過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經驗又是動詞,它表示現在的情境,經驗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聽說”。有效學習就是激勵學生多聽常說,提倡學生多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這樣就打破了舊式的“啞巴英語”。三是“活動”。以學生爲主體的活動,實際上活動是英語的基本形式,我們的教學設計重要的不是老師怎麼講解,而應是學生怎麼活動。四是“再創造”。學習的過程是經歷再創造的過程,而不是純粹的模仿和記憶。

有效教學也可用六個字概括:一是“學生”,心裏有學生。二是“發展”,學生的發展,也包括教師自身的發展。三是“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只要教師能做到心中有學生,時刻關注他們的發展及學習過程,纔會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角,纔會實現有效教學。

《有效課堂教學策略》一書,着重探討拉如何使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真正進入課堂之中。透過介紹西方課堂設計的理論和教學策略,總結國內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爲我們進行有效的課堂設計提供切實的指導和幫助。

在此之前,我對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大概念較模糊,透過學習,對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概念有了清晰理解。教學模式往往都包含內在的組成部分,主要是教學理論基礎,教學目標,教學程序,實現條件,效果評價等幾部分。一般來說,教學模式是一種簡化的、理論化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是教師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根據教學情境的特點,對教學實施過程進行的系統決策活動。它不同於教學模式,教學策略透過“調控”來指導教學活動,比起教學模式對教學活動的指導,其內涵更豐富。

教學模式是一種比較定型的教學範式,它有一定的實現條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與之相比,教學策略則相對比較靈活,它能根據目標的變化而調整,有時甚至會根據情境的變化,打破教學模式的束縛,並做出改變。同時,兩者也有一定的聯繫,教學模式影響着教學策略的選擇,而教學策略的建構和使用也有助於形成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爲完成教學目的、任務而採取的教與學的相互活動的活動方式的總稱。它既包括教師的“教”的活動的方式方法,也包括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學”的方式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的統一。教學大方法是教學過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選擇正確、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