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讀後感

讀後感2.06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讀後感

《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讀後感1

終於結束了培訓和教學任務兩頭重的一年,這才又閒暇時間靜下心來,每天拜讀一下《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這本書,回想這一年多的淺短的教學經驗,確實能從書中得到一些啓示和想法。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學理念、教材編排等都發生了變化,雖然對於我這個剛剛開始從事教育事業的新手來說,這些變化都沒有經歷過,但如何面對學生的實際來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實施“以學定教”還是有些難度的。本書中吳老師就支了三招,即把握一個前提——領會課標一精一神;做到一個基本——讀懂教材;樹立一個意識——研究學生。回想我那前前後後三個學期的教學,感受頗深。

一、把握一個前提——領會課標一精一神

課程標準是教育的綱領一性一檔案,有助於我們制定教學目標和開展教學活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總體目標與10個核心概念是課堂教學的大方向,透過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積累活動經驗,提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課程目標中對結果目標和過程使用的行爲動詞不一樣,教學目標的定位也不一樣。準確把握每一個目標行爲動詞的準確內涵,是制定課時目標的前提。回想過去一年的培訓中,也有這樣的內容。培訓時老師將教學目標分爲三個維度講解,並詳細到每個行爲動詞上,至今還是受益良多。但在平時自己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還是不能準確的運用恰當的動詞,果然要學習、要鑽研的還有很多。

二、做到一個基本——讀懂教材

在備課制定教學目標前首要做到的就是讀懂教材,讀出教材裏的數學知識、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學生學習知識的方式、教學知識承載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等。不僅如此,還需縱向把握知識脈絡,橫向溝通知識聯繫,系統梳理知識網絡和數學思想網絡,全面瞭解知識體系,明確所教的知識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確定好教學的起點和方向。如此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進而”教學有術“。而這正是沒有經驗的我的缺陷:不能很好的將學過的和未學過的知識做遷移,從舊知自然地過渡到新知的學習中。在平時挺師傅課的時候是我學習的最好時機,往往會產生“原來以前的知識可以用在這引出新知”的感嘆。學生往往對於陌生的知識產生畏懼感,而由他們學過的知識來引入,不僅能鞏固舊知,還能很自然地過渡到新知的學習中,讓他們產生親切感,覺得新知識並不難解決,也增加了他們學習的自信。

三、樹立一個意識——研究學生

教是爲學服務的,課堂是爲學生設計的,因此要努力讀懂學生,自覺樹立研究學生的意識。而且現在又提倡“以生爲本”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書中給了三個方法:在班中選擇教學內容進行學生前測與分析,進行羣體研究;也可有意識地在班中選擇個別學生進行觀察和訪談,進行個案研究;還可以透過作業、課堂觀察、課後測試等方式對學生的過程進行全面研究。如此可以讓我們的教學目標更爲清晰,讓教學更符合學生的需要。之前居老師也提到過這個思想,並做了些實踐。上課之前瞭解好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或者是生活經驗,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確定他們的學習起點,以這些爲前提製定自己的教學計劃。教學過程中想辦法在課前引入時培養學生的興趣,在課上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和自信感。

玖完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細細體會吳老師的這三招。努力按照新課程理念要求,從關注學生髮展爲出發點,深入鑽研教材,認真上好每一課,慢慢在教學中成長進步!

《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讀後感2

拿到學校爲我們數學教師準備的《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這本書,我就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這本書就像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給沒有多少數學教學經驗、在教學前後迷茫的我指引了方向,它就像一本工具書,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各個方面給我提出建議和指導。

這本是一本有效的數學教學指導書,書中共有21方面的課堂教學策略,從指導教師制定教學目標把所致教學方向,到調研學生現狀、讀懂學生的內心世界、讀懂學生的認知過程,再到設計有效提問、設計課堂練習、巧妙利用比較、轉化思想的策略……既有對教師如何把握教材的指導,也有對教師如何深入瞭解學生的指導,還有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的所導,每一種策略不但有理論指導,還附有具體的案例,生動有趣,理論結合實踐,有很強的導向性。

我們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一直也在強調要制定好教學目標,教學要圍繞教學目標經組織教學,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所以對教學目標的制定我們也都是比較慎重的,可看到第一個“制定教學目標的策略”我就感到汗顏。雖然假期也學習了《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但我並未深入理解核心概念的內涵同,“數學課程目標包括結果目標和過程目標,制定教學目標時要關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刻畫結果目標時,使用了‘瞭解、掌握、運用’等行爲動詞,在描述過程目標時,使用了‘經歷、體驗、探索’等行爲動詞。制定教學目標時使用動詞不同,對學生的要求也就不同:定高了,學生達不到;定低了,缺乏挑戰性。因此要用好表示程度的語言,對課堂教學準確定位。”看到這段文字,我才發現自己對教學方向的把握不夠準確,對顯性的“知識與技能”目標關注過多,對隱性的“過程與方法”目標重視不夠,教學目標缺少針對性。明白自己的不足,後來教學時我要求自己認真地解讀教材,試着多問自己幾個“爲什麼”、“是什麼”、“怎麼辦”,在不斷追求中去抓數學的本質,設計有效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比如學習《認識分米和毫米》這節課,認真解讀教材後,我以教學目標的把握就更清晰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1、使學生透過在觀察、測量、估計、交流的`等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2、使學生聯繫對長度單位的已有認識及自身生活經驗,體會長度單位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認識分米和毫米》是學生在認識了米和釐米,積累了一些測量物體長度經驗後對之後,對長度單位的又一次學習,一方面是豐富學生對常用長度單位的認識,爲進一步學習千米、周長、面積和體積等內容積累經驗,打好基礎;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實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教學目標使用了“透過、認識、初步建立、體會、感受”這些目標動詞,由此,這節課要讓學生在豐富的體驗活動中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重點是認識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就的長度觀念是關鍵,課堂教學就要設計豐富的活動,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觀察、估計、測量的活動中,讓學生獲得對長度單位的豐富體驗,幫助學生不斷加深對分米和毫米的認識,強化已形成的表象。有了這樣的認識,再來設計教學活動,心裏也就更有底兒了。

讀着《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我總是被書中那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及解析深深地吸引,被吳老師和她的團隊的教育智慧折服,“給分數找媽媽”、“他跑題了”、“爲什麼不畫了?”、“第7個300哪兒來的?”、“格子不夠了”……每一個案例都能看到教師有效指導與學生思維碰撞而產生的智慧的火花,真的很讓人着迷,讓你不得不感嘆:“教學真的是一門藝術!”

《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這本書的內容讓我一生受用,它讓我深刻意識到自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欠缺,也提醒並指導我要不斷進取,努力按新課堂理念要求,認真上好每一節課,讓自己在教學中慢慢成長!

《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讀後感3

這學期,我認真的讀了吳正憲老師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一書。書的內容非常貼近我們平時的教學課堂,書中用淺顯的語言告訴我們如何去挖掘教學課堂技術來提高教學執教的能力。讀過之後對於我來說收穫頗多,書中的每一種策略都能對我的課堂教學起到指導的作用,對於如何解決教學中的困惑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印象深刻的是,在教學習題課時,我們班的課堂氣氛總是死氣沉沉,孩子們的注意力也都不集中。在我課後反思時,翻開手中的這本書,在書中我找到了答案和方法,我的習題課就是按部就班的從第一題到最後一題,從學生做到老師講,可見我的課堂沒有生趣的原因就在於教學模式過於單一。吳老師告訴我們:“對小學生來說,讓數學練習伴隨着有趣的情境出現是非常必要的”。練習的設計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要給學生提供積極思考和交流的空間,習題課的設計也需要由淺入深、環環相扣,老師要先觀其全貌,透過數學知識看到深邃的數學方法和思想。從中我還深刻的感受到吳老師在實施有效課堂教學上最根本的一點是以生爲本,“教學應該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的過程

讀完吳正憲老師的《課堂教學策略》,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力爭實現以生爲本的課堂,面對課堂上學生們充滿個性的想法,做到理性面對,順其自然,不急於提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見,在捉住問題的關鍵所在時再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爲有效促進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教學思考而努力我們現在的“生本課堂”,變的學生說得多,老師說的少了,學生們畢竟沒有經驗,在生生交流的過程中不能強調出重難點,這樣就難免對一些聽講習慣不好的學生造成困擾,不能較好的掌握知識。吳老師“課堂教學策略”之三“重複中突出重點”策略解決了我的困擾。吳老師說“重複學生的語言,再一次確認學生的意思,是教師控制課堂對話的兩種最明顯的策略。這可以促使學生的發言從個體認知的表達轉化爲全班的共識。”書中“角的度量”一課,其中一個環節是教師讓學生用量角器測量角,並說明測量方法。在學生交流時吳老師透過插言“大家聽見了嗎?請你再重複一遍好嗎?”透過追問“又一個對齊,什麼對齊啊?”“我想問問你是怎麼看刻度線的,從哪確定內圈和外圈?”“零刻度線在哪?”“你們和他的方法一樣嗎?”“我們能不能陳述一下剛纔的量角方法?”等一系列的有層次的問題,根據教學重點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重複和確認,從而使重點得到了強化。

針對這個教學片斷,下面談談我的教學方法,本學期開始我就教給了學生每天預習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也做到有備而來。,最後自己嘗試完成相應的做一做。那對於“角的度量”一課,學生們首先是自己的預習,按照書上的步驟提示,自己試着學習了量角,學會了第二天上課好當小老師講給大家聽。因爲這是動手操作的內容,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都很高。第二天學生們進行交流時,因爲大家都有所準備,所以演示的同學自信的講着,臺下的同學聽得都很認真,判斷和自己量角的方法是否一樣。最後又組織學生對臺上的小老師發問,和交流在量角時想提醒大家注意什麼,來不斷重複本課的重難點。本課後,我驚喜的發現學生角的度量準確率很高,比以前老師用教具在黑板上做示範好很多,我想這和學生們自己的預習是分不開的,和上課時學生們自己的講是分不開的。

最後,我覺得在對學生回答的內容上,我們不能只進行機械的對學生的回答做重複,而應該是一環緊扣一環地引導學生向較高的思維層次遞進,引導學生在“學會”過程中向“會學”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