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如何培養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論文

論文2.88W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心理是一種帶有下意識特點的心理驅動力量。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的重要性。興趣是教學中的必要手段,它不僅能積極地、能動地、自覺地開發學生的學習智慧,增進學生的求知慾望,而且還能借助這一能動的開發、傳導智力的作用,達到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尊重歷史的客觀規律、正確樹立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從而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提高學習效果。那麼,如何進一步開發和利用學生的“興趣”呢?

如何培養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論文

一、歷史教師應注意自己的語言。

課堂語言是激發學習興趣的載體。教材的語言是書面語言,教師講課是口頭語言,二者不盡一致。歷史教師不是語言大師,不必過分追求語言的遣詞造句,口頭語可以隨便一些,允許適當重複;聲調要有節奏,仰揚頓挫;吐字要清晰,明白流暢;儘可能通俗化,深入淺出等等。

第一,要求嚴謹,做到遣詞造句既合乎語法又合乎歷史邏輯。

第二,要求確切,做到既能突出時代又無妄加虛飾。

第三,要有文采,做到情真意切而文采俱備。

第四,要求形象,做到描述有血有肉、講解有聲有色。

總之,言語的生動形象是改變歷史課枯燥乏味的主要手段。

歷史教師的語言是教師基本功的重要內容,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語言科學得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講課要精要,使學生充分參與。

歷史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怕學生自己找不到準確答案,對於課本的每一個問題都主動解釋得很仔細,並清楚地給出答案,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懶於思考的惰性。新教材裏設有很多的“動腦筋”問題,教學大綱裏也明確規定這些問題一般由學生自己思考找答案,當然教師可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引導、總結。結果有些同學就對我提建議:“老師,自己找答案太浪費時間了,以前老師都直接給我們答案,背下來就行了,省時又省力。”可見學生已經成了學習的奴隸,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又何來興趣可言呢?

教師可透過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現在學生參與教學的意識特別強烈,而學生越是積極參與教學,思維活動越積極,對歷史現象和問題就越關注,興趣就越高。因此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可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如在講《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關於拿破崙的對外戰爭,可引導學生思考:“拿破崙的對外戰爭有什麼作用?”這一問題需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辯證地看待,即“拿破崙的對外戰爭既有進步性,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又有侵略性,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這個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激發了學生的探索興趣,能培養學生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採用多種模式、多種教學途徑上課,以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印象。

大多數學生對於歷史的興趣只停留在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情節上,到了接觸那些內容枯燥的課,就出現厭倦情緒:這麼多的年代,這麼多的人物,這麼多的措施……太難記了。而歷史課不可能每節課都有趣,有些內容本身就限制了課堂氣氛的激發,這就需要教師採用多種模式和多種教學途徑激發學生興趣。

1.利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對於直觀的東西印象往往比較深刻,所以我儘量多地利用多媒體,把許多的歷史情景、現象、線索等展示出來,透過多媒體的生動展示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印象。

2.多搞其他形式的課,如辯論賽、歷史故事會、歷史成語大比拼等。無論老師的課上得多麼好,學生對於這類自由活動、氣氛寬鬆的課還是有着濃郁的興趣,所以教師可投其所好。這樣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保持了他們對歷史的興趣,何樂而不爲呢?

四、歷史教學中引入語文教法。

“文史不分家”這句話不就是說明語文和歷史是相互輝映、很難分清的嗎?文學作品很多都是反映歷史事實的,而歷史又爲文學提供了可寫的素材,二者是相互輝映的,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可適當引用語文教法。如歷史教學中可讓學生像學語文文章那樣歸納大意要點,找出關鍵詞語,這樣來記歷史知識比死記硬背好得多。也可運用語文中的聽寫方式來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這樣既能督促學生學習歷史又加強了學生的聽力。老師還可以利用學生在語文中學到的跟歷史有關的成語,讓他們查其含義,繼而引出這個成語的來歷,既鞏固了歷史知識又豐富了語文知識,相信學生都會感興趣。

五、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讓學生覺得可以信賴。

搞好師生關係非常重要。教師應放下一貫持有的師道尊嚴,蹲下身來與學生講話,做到尊重學生,與學生交友交心,讓學生喜歡你,他纔會對該學科感興趣,上課纔會積極配合,教學效果自然會好些,大概這就是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吧。所以在學生中樹立一個受歡迎的形象非常重要,這直接關係到你教學工作的開展。

總之,我認爲只要抓住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也就抓住了學習過程的主要矛盾,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重視學生興趣心理的發展,是提高學習效果的一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