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淺談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的策略論文

論文2.61W

一、用故事形式引入科學史,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科學的興趣

淺談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的策略論文

透過科學故事的形式介紹科學史上一些重大發現、發明過程,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這是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的最常用形式;而科學故事的形式可以形式多樣,豐富多彩。

例如,上課開始時的故事引入:胡克利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木栓切片時,發現了細胞的故事,引出細胞內容的教學;氧氣的發現與拉瓦錫的燃燒理論的故事,引出氧氣的主要性質和用途的教學;沃森、克里克與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的故事,引出遺傳物質的作用,認識DNA、基因和染色體的關係,舉例說明基因工程等的教學;巴斯德與微生物學的建立的故事,引出細菌、真菌的主要特點的教學。在科學課程教學中還有很多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興趣的科學史材料,如達爾文與進化論的故事,引出達爾文進化論的.主要觀點的教學;埃伊克曼、芬克與維生素B1的發現的故事,引出七大營養素的作用,建立平衡膳食的觀念教學等。

學生課後找出相應的科學史故事,並講故事,同時發表自己在找和講的過程中對科學家或科學史故事的一些心得體會,並將找出來或講出來的故事和心得體會整理成黑板報。同時播放一些相應的科學故事的音像資料給學生觀看,透過以上一系列故事形式的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二、用探究課題形式引入科學史,以展示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是學習和研究科學的重要方式。在進行科學知識教學時,常常需要展現科學探究的過程,既有利於啓發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給學生一個典型的科學探究的案例教育,在諸如這樣的教學過程中,科學史起着一種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爲重要的科學事實、概念、原理、方法以及技術發明提供歷史背景和現實來源。

把科學家的經典實驗設計成學生能夠完成的探究型課題,讓學生沿着科學家的探索思路,領悟科學家的思維過程,讓這些知識成爲學生再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科學家怎樣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領會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進行第一章第七節科學探究的教學時,利用琴納醫生髮現天花疫苗的故事,以展示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同時也培養學生“動手”和“動腦”學科學的能力。

透過探究使學生領會了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實驗驗證等,並且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現行科學教材中引入了大量科學史的探究材料,能使學生掌握探究的過程,體會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的本質,顯示科學理論的形成有一個不斷探究、深化和修改的過程。典型的探究案例有“神奇的激素”的教學,透過人類認識植物感性現象和發現植物生長素的簡要歷史線索,瞭解植物的向光性;門捷列夫與元素週期表的發現的探究,瞭解元素週期表的發現過程;湯姆生、道爾頓、盧瑟福、玻爾等對原子結構模型的探究,瞭解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與發展過程;哈維對血液循環的探究,瞭解人體循環系統的結構和血液循環;阿基米德對浮力的探究,瞭解浮力原理。

三、用科學史專題形式引入科學史,以促進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

在新課教學中和新課教學後,利用黑板報和小報的形式引入科學史專欄或專題,可作爲拓展性閱讀材料,這些內容有助於啓發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所學科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了“光沿直線傳播”的知識之後,又順便向學生介紹了我國古代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有關小孔成像的資料記載。學生看了之後,一方面瞭解我國古代在光學方面的成就,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光沿直線傳播”這一性質。同時在黑板報上以專題形式探究有關小孔成像的實驗,小孔成的像的大小和亮暗與孔的大小和到光屏的距離的關係等的研究;也介紹人眼距離小孔的遠近與觀察範圍的關係,透過以上一系列專題形式的活動加深學生對所學科學知識的理解。如在學習了能量的轉化和守恆的內容後,專題介紹了各個科學家各種“永動機”的模型,加深了對能量的轉化和守恆定律的理解,另外也可以用音像資料專題介紹一些科學家的故事;也可以開展專題講座的形式,使學生了解科學發現背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人性故事,從而建立完整的科學形象,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科學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如開展化學諾貝爾獎科學家講座,牛頓生平的講座,愛因斯坦生平的講座等,現行的科學教科書中引入了大量的有關科學史的課外拓展性閱讀材料,如九上第四章維生素的發現,血液循環和心臟功能的發現,巴斯德的介紹。

四、在課堂之外把科學史作爲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的素材

組織科學史學習興趣小組,把課堂向縱伸方向延伸。在學校裏開展“我最熱愛的科學家”講故事比賽,在學校裏徵集“我最愛的科學家名言名句”比賽;在七年級中開展製作葉脈書籤比賽,比一比誰的書籤更好看,更有創意。有幾位特別會感悟的學生在學習了有關的科學史內容後聯想豐富,寫了幾篇文章,如《科學量——科學家我的發現》、《星空中的科學家》(在科學知識體系中,有很多單位都是以科學家名字命名的),這讓學生感到既不順口,又有些發笑(比如焦耳這一單位)。殊不知每個量的背後都蘊含着一個科學巨匠的故事,以此爲線索,透過網絡課堂和學生自主搜尋,挖掘出科學家一些鮮爲人知的故事,以及科學家對待科學的態度、研究科學的方法以及熱愛科學的精神,這對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對此學生獲益非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