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注重主體參與培養創新能力的論文

論文2.3W

教育創新是素質教育的突破口,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陣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已成爲當代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充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新。下面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談談粗淺認識。

注重主體參與培養創新能力的論文

一、落實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的自我創新意識

“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是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地接受數學知識仍是當今數學教學的主要模式,導致學生不會學、學不會,產生厭學情緒。改變這一現狀的關鍵在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轉變學生始終處於接受知識的被動地位,使之成爲學習的主人。具體做法是:

1、創設和諧的情感氛圍。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不僅是在特定情景下學生學得知識、形成能力,而且也是師生情感交流、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情感過程。課堂上師生積極的情感交流,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要形成和諧的情感氛圍,教師必須做到:第一,對數學教學傾注滿腔熱情,去喚起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熱愛。第二,要善於利用數學的內在魅力和藝術化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和勇於探索數學知識的激情。第三,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多以積極的褒獎和鼓勵,要注意給差生以“偏愛”。這樣才能形成師生和諧的情感氛圍,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目的。

2、優化課堂結構。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發現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疑問式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及暗示法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所創新。同時,積極地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尤其是電腦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透過聲音、圖片等多種表現形式,使學生對定義、定理、公式等數學知識掌握得更加透徹,更加牢固,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激情。

比如,關於拋物線的定義,教材上是這樣敘述的:“平面內與一定點f和一定直線l的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是拋物線。”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點與直線的位置關係有無特殊要求,教師可給出如下一道題目讓學生思考:動點f(—3,1)和定直線l:2x+y+5=0的距離相等,則點f的軌跡是():(a)拋物線(b)雙曲線(c)橢圓(d)直線。學生自己透過推演,不難發現,當點f在直線l上時,其軌跡是過點f且與l垂直的一條直線,而非拋物線。由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拋物線的定義作出嚴格的表達。有時學生的意見可能是錯誤的,教師也應該肯定其探索精神,教師要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以使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斷增值。因爲有的時候錯誤往往可能是成功的先兆,錯誤中可能隱含着新的方法。

3、透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逆向思維等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透過暴露數學問題的提出過程,讓學生展開發散性思維,不斷灌輸“大膽假設,小心論證”的科學認識觀。對一些不太複雜的`課題,師生換位,讓學生走上講臺講課,提升了學生的責任感和自學能力。

4、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只注重課堂教學,而不注重實踐,不利於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讓學生帶着知識、能力走向實踐活動,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如在《立體幾何》教學中,老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自制立體模型教具,讓學生認清圖形結構,理解圖形內在聯繫。在學了面與面平行後,讓學生用刻度尺檢查長方形工件的相對兩個面是否平行,方法有哪些?長期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爲學生的創新思維奠定了基礎。

二、注重學生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爲主體,由淺入深地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中學數學教育的顯著特點是: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還要讓學生“會學”。要會學最根本的途徑就是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瞭解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以及知識體系的形成過程,數學思維方法的提煉過程,讓學生體會“數學家”的思維過程,從而激勵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育心理學家認爲,人的心理是在實踐活動中發展的,學生的心理應主要在學習活動中得到發展,尤其是作爲智力和認知核心的思維,對青少年學生來說,希望自己成爲探險者、發明者、創造者,這是正常的心理需要,也是參與學習的動力源泉。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能使學生心理處於亢奮狀態,使動力系統“開足馬力”,能調動一切因素,進行積極的思維和操作。當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學習上的成功時,不但對數學問題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還能透過愉快的心理體驗,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

三、衝破思維定勢,大膽質疑和猜想,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青少年學生樂於表現與別人不同的見解,但由於獨立判斷、自我探究、邏輯思維的能力還不強,容易人云亦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克服思維定勢,努力創設情境,轉換角度,讓其認真思考,突破從衆心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不迷信權威、書本、教師,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多角度考慮問題的習慣。

“學者先要會疑”,質疑是創新的基礎,哥白尼對亞里士多德的“地心說”產生懷疑,認爲地球繞着太陽轉,這給人類的科學與思想領域帶來了一場深刻的革命;愛因斯坦認爲牛頓力學有侷限,提出了“相對論”,推動了人類的巨大進步。因此,在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實際與知識體系,引導學生模擬數學家的思維過程,進行大膽的質疑,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透過學生自己的探索,發現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品嚐成功的喜悅。

在解題教學中,教師應留有餘地,讓學生思考和猜一猜問題的規律、解題的方法、問題的結論等。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猜想能力有密切聯繫,因爲猜想可使學生智力得到發展,尤其是觀察力、想象力與創造力得到迅速提高。筆者曾給高一學生出過一道題目:s=xy,x>0,y>0,且x+y=1求s的最大值。有同學是這樣猜想的,題目中x,y地位對等,沒有理由突出x,y的位置,故只能取x=y時,s有最大值。擺脫了常規思維方法的約束。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關鍵是教會學生自己去思維、去創新,教師要多給學生留有動口表達、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的機會和時間,同時,還要善於啓發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對一些問題提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變被動接受爲主動探索,創新能力也才能逐步得到培養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