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摭談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培養

語文教學模式設計的原則

 

作者:木 棉 雲南省曲靖一中

 

社會飛速發展,科技突飛猛進,學術日新月異,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步入,人類社會開啟了全新的進取局面,新世紀國力的競爭,將主要表現爲科技和人才的競爭,表現爲人的智慧、人的思維能力的競爭,這個前提決定了創新於一個民族的重要意義,由此,培養創造能力成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焦點。

爲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未來高素質人才,致力於學生創造力培養的研究,語文學科責無旁貸,許多一線教師以極大的熱情和探索精神,投入了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語文新教學模式的設計策劃之中,下面對設計新模式可遵循的原則,談一點淺陋之見。

一、民主性原則:影響創造力發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環境的影響相當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尤其是以班級形式存在的集體環境氛圍的優劣,直接決定着創新人格和創新思維的能否形成。國外學者的研究中,幾乎都強調了這一點。如,霍爾曼列舉的九項阻礙創造才能發展的因素中,有五項與之有關:1、強迫依從,課程完全依從教師的決定;2、權威,禁止自由學習,強制兒童只能依指導而行;3、嘲笑的態度。教師對於學生的錯誤,予以訕笑。4、教師的固執,使得學生不敢表示異議。5、反對異常人格,學生不敢有不同風俗習慣的表現。託蘭斯也指出,“在社會團體的壓力下,個人不能不放棄自我的獨特行爲,去順從大衆,迎合別人”,是影響創造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奧斯朋在研究中指出,“企求一致,阻礙了創造力的趨向”。在我國,由於歷史傳承因素,師道尊嚴一直被公認爲天經地義,課堂裏嚴重地存在着這些阻礙因素。因此,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爲重要目標的新教學模式中,應該充滿一種寬鬆、和諧、平等、開放、自由、民主的氛圍。民主性之一要求教師放下傳統的師道尊嚴,放棄扮演絕對權威的角色,改變我講你聽、我寫你記、我決定你服從的師生關係,放棄長者的種種威壓,不再求全責備,能容許學生有不完滿甚至錯誤的表現,不再以牽牛鼻子走的形式百般駕空、抑制學生的思維。民主性之二意味着全體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無論他們的智力水平與心力水平有何等差異,都可以享受到充分的人格尊重,都有進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機會,都可以得到鼓勵與讚許,而不是在分數所定的三六九等中備受壓抑,失意落寞,不會因分數的暫時落後和學習的一時困難而遭受歧視和嘲笑。民主性之三指學生的個性可以得到充分的發現、培植、張揚和發展。一個扼殺個性、排斥多樣性、壓制標新立異、禁止自由想象的環境,一個只單純鼓勵統一、服從、規範和共性的環境,是極不利於創造思維存在和生長的。學校和社會衡量學生的標準不應是簡單的量化分數,不應是鐵定的統一的模子,學校教育的目標也不應強求一律,而應該是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的充分顯示與發展。在這樣的“以人爲本”的寬鬆環境中,學生身心愉悅,思維活躍,從而實現創造力的發展。

二、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雖早已成爲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在課堂上,教師絕對佔定講臺的狀況始終未得到根本性扭轉,而且,越是落後的地區,滿堂灌越嚴重。評價一節課的優劣,着重依據教師的知識擁有量,自我表演的精彩度來衡定。課堂裏,過多的是教師把自己單方面的認識、理解和教參內容一股腦兒倒給學生,似乎只有細講,學生才能領悟,不講全一個知識點都放心不下,面面俱到,不留一點餘地給學生。這樣,學生的實際參與很少,充分閱讀的時間、充分質疑的時間、充分思辨的時間、充分表達的時間都被剝奪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鑽研的興趣與熱情,都被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消磨殆盡,形成了等分析、等答案的嚴重的依賴心理和思維惰性。

主體性原則要求教學設計者明白,教學中的一切引導、啓發、講解、點撥,都需要透過學生的獨立思考、選擇和應用,才能內化爲他們的智慧和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徹底改變教師越俎代庖的狀況,改變注重過於周到繁複指導的狀況,改變授予標準答案而無視學生個人體驗的狀況,應該讓學生有極多的參與機會與參與行爲,使他們不僅能明確學習目標,有積極的學習態度,能對學習進行自我調控,而且能運用自己的腦髓,拿出眼光,開啟心靈,自主體驗,自主感悟,自主質疑問難,自主發表見解,能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獨立的感知、學習、理解、提高,把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能透過主觀努力,實現主體對外在事物和自我的超越。

三、變通性原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的課堂,更需要靈活和變通。首先是使用教材的變通。葉老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學中,既要吃透大綱精神,研究教材編寫的意圖,又要實現對教材的合理取捨,不被教材所牽制,不把教材、練習當死的任務、當負擔來完成,而是從培養學生能力的實際需要出發,確定處理教材的力度、深度。尤其是新教材,由於語文課外讀本的出現,使閱讀容量增大,如果不能有選擇地靈活使用,師生必然陷入一種疲於應付的狀態。其次是教學流程的變通。傳統語文教學的高耗低效,很大程度可以歸咎爲抱守講析的流程不變,幾乎每篇文章都是作者、背景、結構、形象、主題、藝術特色,導致了教學中的單調重複,使學生在無梯度無側重的教學中產生厭倦心理。新的教學模式,應該靈活的安排和控制教學的流程,每課都有最合理的切入點,都有從發展學生創造力出發而確立的突破口,不是全面掃蕩,而是重點出擊,留一些餘地與空白給學生。可以說,不打破舊的程式,語文就走不出創新的路子。再次是教學方法的靈活變通。啓發學生思維,培養創造力,必須有區別於傳統講授法的新教學方法,如發現法、質疑法、討論式、賞析式、評介式、批判式、延伸式、感悟式、活動式、多媒體輔助式等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活學生思維,挖掘其創造潛能。

四、培植性原則:創造力是需要培養的。新的教學模式,應該結合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有意識地在聽、說、讀、寫的各個環節中設計具體的訓練點,從而系統地、有序地進行創造力的培養。

首先,在各個環節的教學設計中,都要體現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人格的培養。長期的應試教育中,師生以大量的精力投入分數爭奪戰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從提高學生的成績出發,學生則更是習慣於在試卷中轉圈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考試書”,缺少未來意識,缺乏創新精神,急功近利,陷入應試泥潭而不能自拔。新教學模式,應是喚醒學生漠然狀態的一針強心劑,讓學生放眼世界,關注未來,認識到創新於未來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意義,從而自覺地積極地投入到新的學習狀態之中。同時,在課堂裏,以樹立長遠目標增強學生創新的內驅力,以新鮮感、愉悅感、充實感、成就感調動學生的快樂情緒,在困難挫折面前鍛鍊他們的頑強堅韌、鍥而不捨的堅持性,以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形式誘發他們強烈的興趣,激起濃烈的求知慾與好奇心,讓他們養成熱情、獨立、自信、樂觀、幽默、勇於探索、敢於冒險等良好的創造個性。

其次,教學環節中以具體的操作性強的訓練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

(1)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流暢性。思維的敏捷性表現爲能夠迅速地思考並準確地求得結果。它包括:發現問題的敏捷――能在平時的觀察或在一般不爲他人所重視的現象中,敏感地發現、快捷地提出問題。思維過程的敏銳――迅速地意識到問題的性質、意義及解決這一問題的要害或立足點。得出結果的敏捷――經過冷靜縝密的思考,科學地分析,合理的選擇,迅速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案。思維的流暢性又叫非單一性,是思維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維的量來衡量的,要求思維活動暢通無阻、靈敏迅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閃現或表達較多的概念,能在有限的時間裏想到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

(2)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思維的靈活變通是指考慮問題時,思路開闊,不拘泥,不刻板,能與事物發展變化的實際相協調,善於根據時間、地點、條件等變化,靈活地遷移,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進入另一種意境,從一種方法想到另一種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探索、解決問題。它包括:思維起點的靈活――在思維起始的時候,就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確定思路,不死守一隅。思維過程的靈活――在思維進程中,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伸縮性強,能及時糾正誤歧,根據進程中的實際變化不斷變換着眼點。思維結果的靈活――思考的終結並非只求唯一答案,而是產生多種可能性方案,有比較選擇的餘地。思維方法靈活:頭腦不僵化,不被某種固定的意識所牽制,善於運用多種思維形式,正面與反面結合,順向與逆向交替,分析與綜合共用,形象與抽象互動,以尋求最理想的解決方案。

(3)培養思維的新穎性和獨創性。思維的新穎獨創性,又叫求異性,是以獨立思考、大膽懷疑、不盲從、不迷信權威爲前提的。它強調思考問題時有高度的自主性,獨我性,有體現鮮明的個性色彩、個性特長、個體優勢的獨立創見。不是人云亦云,不是步人後塵,不是停留在前人的結論定律之上,而是能自覺而獨立地把握條件和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關係、層次和突破口,能超越固定的習慣的認知方式,以帶有自己鮮明的個性色彩的新角度、新眼光去認識事物,得到獨我纔有的特定感受,提出與衆不同的見解。

(4)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思維的深刻性要求培養學生善於深入思考問題,不被表象、假象所惑,能借助較爲深厚的積澱,透徹地洞察事物,能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總結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能從簡單的、人們熟視無睹的實事中發現、揭示出問題來,不是浮泛地、膚淺地停留於事物表面,而是直奔主題,抓住要害,切中實質。思維的批判性要求培養學生辯證地思考,不僅善於實事求是地判斷是非正誤,也能縝密地分析和檢查自己或別人的思維與行爲,做出合理的評價,不被他人意見所囿,善於辨別優劣高下,善於比較,善於汲取精華,剔除糟粕,善於質疑,善於提出自己公正、恰當、得體、獨到的見解。

在創新思維品質的培養中,尤其要重視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的訓練。

創造性強調思維發散的靈活度和豐富性,有創見的人往往比一般人更能往各角度進行思考,思維結果的可選擇餘地大,可避衆性強。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拓寬思維領域,開闊眼界,追尋不同事物、事物的不同方面存在的聯繫,調動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獲取衆多有利資訊,開放性地提出多種解決方法、設想、途徑或答案。

創造性要求人們善於進行求異思維。求異思維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事物中找出不同點,透過比較,找出有利於創造的最佳點,也指在衆多思維路徑和結果中,能另闢蹊徑,克服從衆心理,保持獨立性。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善於調動知識儲備,靈活轉換視角,跳出常規套路,獲得超越構思,求得與衆不同的新的理解和認識,形成不同凡俗的新的觀念,表現自我的獨創意識。

創造性尤其強調善用逆向思維,由於客觀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就決定了人們在探究事物本質時可以從兩極去深入。正向思維方式在通常情況下,能有效地、經濟地解決大部分常規問題,但需要創新時,就要求善於逆向求索。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善於朝着人們思維習慣相反的方向思考,開闢新的領域,發現新的問題,以表現自己對已有認識、已有結論的超越。

(5)培養非邏輯思維能力。非邏輯思維是一切在形式邏輯基本範圍內所不能包容,而又在創造過程中發揮着有效作用的思維形式,如靈感、頓悟、直覺思維等。語文學科承擔着比其他學科更加重要的非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任務。靈感、頓悟、直覺既非輕而易舉,亦非神祕莫測,雖有不確定性,卻也不是無訓練規律可循。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勤於日積月累,善於窮思竭慮,及時捕捉頓然醒悟的思維亮點,記錄突如其來的思維成果,要培養學生在足夠的知識積澱和親歷體驗之下無意識地從整體上迅速猜測、預感或察覺隱藏在現象背後的事物的本質屬性或聯繫,讓非邏輯思維能力成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時效性原則:

(1)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只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唯一目標,而且,它與教學中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非智力因素培養、文化薰陶、人文因素挖掘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也是密不可分的,新教學模式應該是以培養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爲突破口,帶動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而不是顧此失彼。

(2)培養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不是單一學科可以實現的,它需要各學科及學科外的大量活動來協作完成,因此,新教學模式必須尊重語文學科的特點,從語文教學的實際出發,進行合理設計。也要有適合語文特點的評估標準,才能體現恰當肯定,有益激勵的精神。

(3)創新教育是當前一個世界性的焦點課題,各國、各地、各學校、各學科,都有許多研究思路、實踐和成果,要能在這樣的課題中提出積極的設想、有益的創見,就必須注重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區的實際,諸如:地域特色、教育發展狀況、實有基礎、師資力量、可開發潛力等,設計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促一方教育發展的操作性強、實踐性強、推廣價值高的思路和模式,才能真正體現課題研究的價值。

參考書目:

(1)《創造性思維與教學》 陳龍安(臺灣)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實用創造力開發教程》 同濟大學出版社 王慧中等編著

(3)《創造訓練》 宋新民著 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4)《創新思維法》 揚雁斌編著 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注:本文屬【雲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小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培養實驗研究第一輪試驗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