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試論語言心理能力的培養與交際教學法的辯證論文

論文4.94K

高中新課程標準實施後,各種版本的英語教材在全國各地廣泛使用。縱觀目前各種版本的新教材,我們不難發現,教材內容在編排上突出了對口語能力的訓練及對綜合閱讀能力的培養,這是與傳統教材一個比較明顯的區別。教材是“新”了,然而目前絕大多數英語教師的教法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採取的是傳統教學模式——“講授式”教學法。難道是教師們不願意採用新教法嗎?非也!難道是學生們不能適應新教材嗎?非也!究其深層次原因,筆者認爲教師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教與學的調查和研究,尤其應將其放到英語教學理論、語言教學目的的高度來加以認識,以找到一條更加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法,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試論語言心理能力的培養與交際教學法的辯證論文

一、培養“語言心理能力”的重要性

“語言心理能力(Linguistic-psychologicalCompetence)”是指“交際者在語言行爲中表現出來一種克服心理障礙、控制自我情緒、獲取與人際關係平衡的較爲穩定的一種心理素質;是交際者在把交際內容、人際關係、語言表達方式結合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情感力量”。從語言心理學的角度看,影響語言交際的直接因素既包括交際者的語言知識、語用能力(根據語境選擇對應答語的能力),又包括交際者的心理狀態這三個因素。研究表明:語言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興趣、記憶力、學習習慣、健康狀況等因素均可以引起自然心理障礙;同時,教師的教育指導思想及教學方法、不和諧的師生關係等均可能造成學生個體的心理障礙。語言心理能力,這似乎是一個純粹的教育心理學問題,跟語言交際能力無關。然而,教學實踐告訴我們,這種能力雖不顯現於具體的語言運用中,卻是直接影響其效果、左右語言交際能力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處於真實交際情境中的個體,總是在不斷進行着語言情景的接受、分析和判定等一系列心理活動。雖然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語用能力可以獨立於語言的心理能力,但後者又可影響前兩者的進一步提高,同時語言心理能力又是在語用能力的訓練中逐步培養起來的。這種相互關係的平衡與協調發展,是培養學生交際能力既充分又必要的條件。

課堂實踐證明,運用“交際教學法”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語用能力,而且還能夠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心理能力,最終讓學生能夠敢用英語想、敢用英語說、敢用英語創造性地自由表達思想。所以,筆者認爲堅持運用“交際教學法”可以改變目前中學英語教與學的沉悶現狀。

二、“交際教學法”對培養“語言心理能力”的作用

培養“語言心理能力”的關鍵在於能否改變傳統的“講授式”的教學模式,因爲這是改變傳統師生關係及課堂活動方式的前提。那麼,“交際教學法”爲什麼既能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又能使學生克服各種心理障礙(尤其是人爲的心理障礙),從而達到訓練“語言心理能力”的目的呢?

傳統教學法以教授英語的語音、詞彙、語法爲語言學習的主要內容。課堂上以教師講解語言知識爲主,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課、做筆記。同時,傳統的教學法把所學語言形式結構的'訓練(手段)同交際能力的培養(目的)分開了,其教學指導思想總是在詞彙、語法上轉圈子,認爲只要掌握了足夠的單詞和語法規則就能自由交流。 事實證明,大量的重複性、機械性的操練很難將語言形式從意識層面深入到潛意識層面。所以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很難實現語言從機械性操練到自動化表達轉化的這一語言學習的目標,從而大大影響和制約了學生的語言應變能力。

在繼承和發揚的基礎上流行開來的英語“交際教學法”,主張教學過程“目的化”。主張把目的與手段結合起來,以前者帶動後者,後者服務於前者。教師的責任是給學生提供交際情景、場合,幫助學生創造性地、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意念,並給他們提供充分發揮想像的空間和語言項目,進而不斷完善、提高學生的語言處置能力,即完成“情景——分析——處理”這一過程。這樣,學生語言運用的心理能力就會不斷加強、提高,並最終學會超越自己。

當然,“交際教學法”並不排除“控制性”操練,但這裏的“控制”不是以某個語言操練項目去約束學生的語言行爲,而是利用教學內容的實施與操作過程來控制機械性操作的程度與範圍。事實上“交際教學法”就是在教師的“有效控制”下,呈現語言材料,操練語言項目,讓學生最終能夠運用所學語言進行自由表達。

對於語言教學,在初期入門階段,要藉助學生年齡尚小,機械記憶力強、興趣濃厚等特點從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語言的結構性操練。但同時也要運用直觀的、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情感的手段,以避免部分本來就懶惰的學生還未真正入門就形成了惰性心理定勢。該階段的操練目的是使學生貯備必要的詞彙、語法及語音等知識,以便爲新輸入的資訊內容提供加工基礎;這也是從機械性的學習(Learning)向潛意識性的習得(Acquisition)過渡的必要準備階段。

在交際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並不是一個“被動的觀察者”,雖然教師的主體性地位有所下降,但這並未否認其重要性。首先,教師不僅是整個活動的策劃者與主持者,同時也爲課堂活動的順利進行隨時提供參考與幫助;其次,在學生的言語行爲實施中,教師還須提供輸入內容、平衡學生間的相互關係,保證課堂活動的合理過渡與順利承接等;再次,教師還得抓住時機臨時修改、補充或重點操練某些具體語言項目,以把握學生能力訓練的漸進性與系統性。事實上,整個過程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他們根據教學要求自主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不再需要教師嚴厲的督促。

可見,“交際教學法”不僅能改變課堂活動方式,還能改善師生關係,從而營造寬鬆的課堂氣氛,改善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環境。這就要求教師摒棄“師道尊嚴的”思想,真正樹立“課堂是學生的課堂”的思想,將課堂重心從講臺轉移到學生中間,教師以平等的角色參與其中。教師在課堂上角色的轉變———以生爲主、師爲輔,是可以透過“交際教學法”來實現的,因而“交際教學法”是培養學生“語言心理能力”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之一。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語言心理能力”的培養是與新課標所提出的英語教學的指導方針和具體的教學方法直接相關的。它是在同語言知識、語用能力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堅持運用“交際教學法”不但可以提高英語教師的自身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語言心理能力,還可以協調並促進學生各能力的平衡發展,從而實現語言學習的主要目的———運用所學語言進行自由地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