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及培養對策的論文

論文1.37W

[論文關鍵詞〕西部地區 農村中小學教師 教育技術能力

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及培養對策的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從西部偏遠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現狀調查人手,分析了西部偏遠地區農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及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並提出了培養對策。

教師是推進教育資訊化和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如何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更好地實現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成爲人們關注的重點。爲了加快推進基礎教育資訊化,適應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配合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和全國教師教育網絡建設。

20xx年12月,教育部正式印發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這是建國以來我們國家頒佈的第一個教師專業能力標準。

20xx年4月,教育部爲貫徹落實這一標準,啓動實施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這項計劃旨在全面提升廣大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水平,促進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改進教師教學方式,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效益,進而爲推進教育資訊化和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奠定堅實基礎。

20xx年7月,我們對隴南市九縣1464名中小學教師進行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和問卷調查,以期爲西部偏遠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發展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據和借鑑。

一、西部偏遠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現狀

(一)教師對教育技術的認識不足

透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發現,80%的教師仍將教育技術等同於資訊技術,對教育技術的理論知識及教育技術在教育改革中所處的地位與價值瞭解甚少。18%的教師認爲是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客觀要求;2%的教師認爲教育技術能力與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的關係不大。長期以來,國家、各級地方和各個學校在教育技術培訓方面也投人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但多數停留在資訊技術技能的培訓階段,對於資訊技術如何有效地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對資訊技術與學科內容整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的認識膚淺,其培訓幾乎是空白,而且無論是培訓者還是被培訓者都沒有明確的目標。

(二)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環境建設不足

現代教育技術環境是指在教與學的實踐中,所設計的系統化的資訊技術設施與條件,即實現教學資訊呈現於教學資源共享、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和寫作討論、有利於資訊反饋和教師調控的現代化教學環境,爲教師運用現代教育理論、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支援平臺,十分有利於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培養與成長。西部偏遠地區學校由於辦學資金極其困難,只能維持現有的傳統媒體教學,80%以上的學校都沒有建成現代教育技術環境,個別學校只有簡單的多媒體教室和計算機機房等,並且功能單一,根本意義上都無法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質量。

(三)教師對教育資訊的運用能力不足

資訊技術應用於課堂的過程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教師教育能力、學科教學和資訊技術相整合的過程。在具備基本資訊能力的情況下,教師還應具備以資訊技術解決教學中有關問題的能力。教師要能夠有效地分析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並積極尋求優化教學的措施,積極實現資訊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但在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教師對資訊技術運用的能力極低,15%的教師能熟練地運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教育傳播媒體,40%的教師對資訊技術有一定的瞭解並掌握了一定的運用技能。45%的教師(尤其年齡較長的)對資訊技術的基本運用技能還是空白。

二、制約西部偏遠地區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高的因素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

在實踐教育技術的工作中,制約和影響教育技術運用於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因素,是來自人們頭腦中固有的舊思想、舊觀念以及受這些思想觀念影響的思維方式。有的認爲,教育技術只是電教人員和資訊技術教師應掌握的專業知識,其他教師不用瞭解;還有的認爲教育技術純粹是一個花架子、空殼子,沒有一點實際用處,在教學實踐中可有可無。尤其領導思想觀念上的不重視,更影響着學校現代教育技術工作的開展,從而影響到整個學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把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於教育教學改革,看起來屬於技術層面,實際上所要解決的'主要是思想意識方面的問題。

(二)硬件建設不到位

硬件建設是學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高的前提基礎和條件,沒有硬件建設就談不上教育技術的應用,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話。而具備了硬件條件的同時,還需有目標、有計劃地進行軟件和潛件的建設,只有這樣,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才能得以正常持續發展。而西部偏遠地區學校由於辦學資金極其困難,絕大多數學校都沒有建成現代教育技術環境,經濟因素是制約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資訊化教學資源匾乏

資訊化教學資源主要是指資訊技術環境下的各種數字化素材、課件、數字化教學軟件、網絡課程和各種認知、情感和交流工具。目前實行的新課程需要豐富的教學資源作支援,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的變革擴大了資訊化教學資源的需求併爲之提供更大的應用空間。而西部偏遠地區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制約沒有適用的資訊化教育資源,資訊技術的先進技術潛力就將難以被充分發掘,勢必影響人們對資訊技術作用的認識,進而阻礙現代教學觀念的形成,影響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

(四)教師繼續培訓沒有跟上資訊化教育的需求

由於受辦學經費短缺、師資不足、資訊閉塞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許多教師無法接受相關的繼續教育。即使接受短期項目培訓,更多教師接受的是校本培訓,由於許多培訓教師本身並未受到系統的學習和訓練,這樣培訓質量就很難得到保證。此外,從培訓內容上看,基本上是計算機應用軟件的學習,接受培訓的教師很難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因此培訓的總體效果並不理想。

三、培養西部偏遠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策略

(一)加大培訓力度,促進教師教育技術素質的提高

教師對於新的教育理念、新技術的學習途徑主要依賴於培訓。我們要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當成教師的基本素質之一,爲了使學校的所有現代教學設備都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來,教育行政部門必須重視師資培訓工作,一方面對在職教師大力進行資訊技術的全員培訓,把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爲主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作爲實施教師繼續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另一方面,高等師範院校的教育也要爲適應新形勢作出相應的改革,對師範生加強現代資訊技術教育,無論什麼專業都要把資訊技術作爲基礎課程,各專業課程的教材教法應儘快增加有關資訊技術教育的內容,這些內容重點應是資訊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使未來的教師能夠自覺地將資訊教育的觀念和能力應用到各個學科的教學活動中去。

對於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從培訓目標的確定上既要考慮基本技能的培訓,也要注重教育技術理論的學習,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真正把教育技術融入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去。培訓內容要緊密結合教學實際需求,利用案例分析促進培訓,再輔之以政策獎勵,激勵廣大教師主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有效地提高偏遠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現代教學水平。

(二)加大資訊化教育資源的創建

因地制宜地開展學校教育技術硬件和軟件資源的建設。既要發展經濟適用的常規教育技術媒體,也要爭取多建設計算機、互聯網、網絡教室等資訊化教學設施,從而使二者優勢互補。因此,首先要保證硬件建設真正到位,學校都要積極想辦法,開源節流,籌措資金,保證以有限的資金投人獲取最大的建設效益。這就要求我們方案設計要科學,充分考慮教學需要,結合學校實際,本着實用、夠用、可升級及相容性原則來進行方案設計。

各級學校要根據教師教學的實際需求,在硬件建設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完善學校軟件資源的建設。根據目前基層教學需求,透過購買、下載或教師個人建立教學資源庫是行不通的。學校領導階層應按各學科實際需求組織相應的學科資源建設團隊,各團隊按學科課堂實際需求分析確定總體任務,制定任務完成的基本步驟,依照各自特長明確分工,這樣節省了大量的時間,豐富了教學資源庫,滿足了教學實際需求,也改變了以往資源各自爲陣的現象,實現了資源的真正共享,促進了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發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機制,做好教師的評價工作

評估機制對學校的教育資訊化建設及教師專業化發展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同時學校也應建立促進教師教育技術能力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對培訓和應用工作進行評價考覈,針對不同的培訓內容應採用不同的評價考覈方式,實現評價多元化,強調把教師應用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全部情況納人評價的範圍。在開展教學評價時,應注意保護教師在資訊技術整合方面的積極性,對教師的有益嘗試和創新要採取恰當的方式予以激勵。在評價考覈的導向下,最終達到教師願意使用、自覺使用、合理使用教育技術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