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高職課改德育發展分析論文

論文2.4W

一、問題的提出

高職課改德育發展分析論文

如火如荼的高職課程改革是近年來高職教育最爲熱門的話題,從教學分管院長到一線的普通教師,廣大高職教育戰線教師紛紛投身於課程改革的大潮中。然而,一個不和諧的現象是,在這場日益推進和深化的課程革命中,分管學生工作的思政方面的院領導卻普遍感到了自己的落寞,彷彿有一個不成文的說法:高職課程改革僅僅是教學範疇內的事情,和學生思政工作沒有什麼很大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恰恰反映出相當一部分人在這個問題上存在的認識誤區,但是筆者認爲,正是高職課程改革,爲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創新提供了最好的平臺和機遇。高職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包括高素質(含知識、態度)和高技能。高素質也包括態度方面的要求,態度要求就是有關學生的德育方面的內容,有時候學生的態度決定着學生將來人生髮展的成功與否。這種態度的培養包括個人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等方面的態度的養成。而傳統的課程把德育工作一般都是以“兩課”的開設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與實際崗位工作聯繫不是很緊密,因此,單純依賴“兩課”課程的開設來完成德育工作顯然是不夠的,而實際上也是收效甚微。因此高職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必然要把這培養學生正確的態度和思想道德教育這一部分內容貫徹進來,那麼必然要求在課程評價體系中得到體現。

二、高職課程設定中德育課程的開設

德育課程我們將它分爲二類,通常,我們將有組織的、有計劃的、明確的、直接的、外顯的德育方式稱之爲顯性德育,而將非直接的、不明顯的、暗含的德育方式稱之爲隱性德育。隱性德育是與顯性德育相對而言的,凡有組織、有計劃的,德育目的明確、德育形式直接的德育方式,都屬於顯性德育的範疇;而其他能產生德育效果的教育方式,即統屬於隱性德育範疇。

1.顯性德育課程

顯性德育課程包括認識性德育課程和活動實踐性德育課程,所謂認識性德育課程是指系統傳授和學習有關思想政治道德的知識、觀念、理論,以促進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認知、觀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爲習慣的形成與發展的課程。[1]認識性德育課程的優勢是明顯的,從其教學內容看,它具有系統性、教育性的特點。它傳遞的道德知識是完整的、系統的、清晰的,能引導學生系統掌握有關思想政治和道德的知識,培養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品質。從效果看,它不僅僅解決個體在道德上知與不知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在個體道德認知的過程中,透過邏輯論證和個體領悟,在解決一系列的道德矛盾和道德衝突中,發展個體的道德認知力、判斷力和選擇力,從而爲個體道德的發展提供認識基礎。[2]什麼是活動實踐性德育課程?我們認爲活動實踐性德育課程是由學生主動參與的各種感性活動組成的旨在增進學生道德理智和實踐能力,改進學生道德生活的課程。[3]這種活動性德育課程的特點是體現一個主體性,開放性及自主性。因此,我們認爲僅有道德認知開啓的學校德育課程是不完備的。從國外的教育現狀看,他們普遍重視實踐在學校德育中的作用。他們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在接觸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培養德性。例如,日本的一些中小學流行一種“上山下鄉”“土留學”的活動,讓學生到生活艱苦的島嶼、農村、邊遠山寨去,接受勞動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民情民俗教育與環境教育,使學生經受苦難生活的磨鍊;又如,在美國的大學中,50%以上的研究生到有關機構或社區從事過社會公益服務,如到孤兒院義務教書,爲老年之家做家務等。[4]以上種種活動,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都有積極的作用。相比較而言,我國德育的實踐環節、活動環節是比較薄弱的,這是我國學校德育效果一直無法讓人滿意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認爲具有強烈實踐性的活動性德育課程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應當把它納入學校德育課程的重要範疇。顯性德育課程與德育工作顯然不能等同起來,德育工作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在於使個體獲得“關於道德的觀念”(杜威語)換句話說,不僅僅要使個體知道善惡、美醜、是非,更重要的在於使個體行爲表現真、善、美,即使個體思想品質外化爲道德行爲。高職院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職業素質,這種職業素質包括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的範疇,這就要求學校在專業實踐教學上貫徹這部分的內容,必要的時候開設一些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培養的活動性實踐德育課程,把德育工作貫徹到實訓課中進行,這在課程評價中要體現這方面的內容。

2.隱性德育課程的開設

赫爾巴特提出教學教育性的原理,認爲沒有脫離教學的教育,也沒有脫離教育的教學。各門學科——不論是文史哲還是數理化,都有豐富的德育因素蘊含其中,但是這些因素都是“潛隱的”,需要教師用心地、自覺地挖掘、提煉。在學校升學、考試壓力比較大的時候,一部分科任老師往往把傳授本學科知識作爲學科教學的首要任務,而忽視學科教學的育德任務。因此我們主張應在學校教育中體現全員德育觀,不只是德育教師、班主任要抓德育,其它科任老師也要自覺做到教書育人,應自覺地挖掘專業教學中的育德因素,結合學科、專業教學,應用巧妙的方式實施德育,但也應避免脫離知識的傳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隱性課程相對於顯性課程來說,對學生的影響更具有全面性、統整性,它不僅使顯性課程更好地向學生傳授相應的專業科學知識,而且對學生的德行、態度、價值、個性、情趣等人格的各方面有重要的塑造功能,它的目標是塑造完整的人格。”

綜上所述,筆者認爲高職課程改革要注重高職德育課程的設定,高職德育課程設定方面亟待解決和反思如下問題:如何在高職課程設定中體現現代高職德育理念?如何定位高職德育教育本質及制定專業培養中德育目標?如何進行德育課程設定專業分析和建立長效德育評價機制?如何解決高職與中職、高職與高中及與普通高校德育課程設定方面的聯繫問題?如何選擇德育課程模式和調整德育課程內容?如何改善師資德育素養等課程設定保障體系?等等。

三、高職課程改革中德育課程的建設方法

高職課程改革必須注重高職德育課程的設定,在設定德育課程的時候,要充分體現高職德育理念,樹立長效性的育人觀;樹立身教重於言教的育人觀,更要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觀;樹立環境育人觀和樹立全員育人觀。更要結合高職教育本質,在制定各專業培養目標中的突顯德育目標,建立長效的德育評價機制。除了顯性課程的設定外,還要注重隱性課程的開展,更多地開闢德育途徑,更好地落實德育內容和實現德育目標。隱性課程透過校園環境、管理制度、實訓制度、校訓、校風校紀、課堂活動等形式來實現德育活動。隱性課程所傳遞的德育資訊主要透過個性的內化,才能轉化爲學生穩定的素質,從而真正實現德育的效果。主要是透過幾個途徑來獲得:

1.正規課程實施中滲透德育內容

從隱性課程的角度來看,教書育人是十分必要的,“教書”離不開正規課程,而正規的課程又包含着大量的隱性德育資訊,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顯性課程的實施上要注意幾個問題:

(1)教學內容的選擇,隱性德育課程主要屬於意識形態的內容,是由課程設計者有意滲透到正規課程之中的`,在正規課程的教學內容中,滲透着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蘊涵大量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集體主義道德精神,我們的正規教學內容不單教會學生專業性的知識,還是學生德育教育的一個載體,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就顯得非常重要。

(2)教學方法的組織,良好的教學方法也會傳遞給學生好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的資訊,如活潑有序的課程活動、正確的思維方法及思想認識等都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活態度和行爲意識態度。把更多的認識性的德育課程內容轉化爲實踐性德育課程。

(3)教師的精神面貌和行爲規範,這是一個尤其重要的方面,教師的人格和行爲在教學過程嚴重地影響着學生,教師的言傳有時還不如身教來得效果好,如果教師只是注重教學,爲了教學而教學,沒有育人的內容,只能淪爲一個真正的教書匠,只有做到言傳身教合二爲一,才能真正是人師和經師的合一,教師的世界觀、道德價值觀、教師的品行和生活態度無一不影響着成長中的學生。也可以這樣說,優秀教師永遠是學生模仿最直接、最具體、最生動的榜樣和道德形象。教師對工作的敬業和熱愛、教師無私的奉獻精神及忘我的工作態度、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學風、高度的責任心等無不對學生具有直接和強大的感染作用。對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情操的形成產生着深刻的影響。

2.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法

校園文化是學校師生在教育活動中所創造和形成的精神結晶、文化氛圍以及承載着這些成果的活動形式。包括校訓、師生共同形成的價值觀、道德規範、行爲模式、文化意識、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等,這各個層面的內容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最後所有的校園文化作用在全校師生上產生一個共同的精神實體,這也就形成了該校的校園文化的特色。

3.環境建設方面

學校環境是學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培養的最重要的外部環境。與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相比,學校環境是可以被控制和操縱的。所以,在進行德育時應把創造良好的學校環境作爲進行德育的中心任務,並藉助良好的學校環境去教育個體。所謂創造良好的學校德育教育環境,就是學校德育工作者根據德育目標和內容,一方面對現存的德育環境因素給予正確認識和區別對待,儘可能利用積極因素,摒棄消極因素;另一方面改造不良環境,化消極因素爲積極因素。簡言之,那就是對學校德育環境的合理利用和積極創造。只有透過利用和創造良好的學校環境,才能協調學校環境因素的影響,形成德育的合力。比如:美化校園環境,陶冶情操;加強校園秩序的管理,淨化學校周邊環境等方面。

4.社會實踐活動方面

豐富的校園生活可以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作用,而更爲廣闊的社會天地也同樣可以給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以巨大的影響。因爲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隨着開放辦學思路的確立,學校早已不是一方淨土,成爲與社會緊密相連的一個部分:而且,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轉換,高校必須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可以透過多種形式展開,比如:

(1)社會考察。學生以瞭解社會、熟悉社會生活爲主要目的,對社會現象和問題進行實地調查的活動,塌實青年學生提高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自我教育的一種形式。

(2)社會服務。社會服務是以學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爲地方或社會實踐活動的單位提供多種服務的實踐活動。比如進行科技、教育、心理、法律等諮詢服務,中小企業的技術改造,新產品的開發,工業生產環節的改造,舉辦各種形式的輔導班等。

(3)勞動鍛鍊。勞動鍛鍊是指學生按照社會實踐活動的要求,參加生產勞動和公益勞動。如組織學生參加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參加美化校園、寢室的活動,參加其他公益性勞動。他有助於學生增強勞動觀念,增進和勞動人民的感情。

(4)勤工助學。勤工助學是指學生爲學習和生活上的實際困難,以勞動換取一定報酬來自助完成學業的活動。高校的勤工助學活動可以分爲校內勤工助學和校外勤工助學兩種。校內勤工助學活動一般指學校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如校園的文明值勤、樓道管理、清潔衛生、工作助理、實驗室管理員等,在貧困生中招聘錄用。校外勤工助學一般指學生在課餘時間走向社會開展電器維修、家教等活動。

(5)青年志願行動。青年志願者活動是由團中央發起並在全國廣泛開展的以青年志願參加爲基本特徵,以扶貧幫困和社會公益事業爲主要內容的一項社會服務活動。青年志願者行動是團中央推出的“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的歷史時期我國青年工作的新發展,是動員青年學生參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載體,是青年在實踐中經受鍛鍊、完善自我的新課堂。它有益於倡導時代新風,有益於培養青年崇高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

四、結束語

高職課程改革進程中,必須要重視德育工作的開展,把學校德育工作滲入到課程改革中去,這是我們目前高職課程改革的一個趨勢,高職德育工作除了應該納入到高職課程改革的進程中來以來,還要重視各級各類隱性德育課程的開展,以促進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