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對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分析論文

論文9.28K

論文摘要:高校體育課程設定的改革應根據高校體育的特點,以終身體育、健康教育爲主導思想,全方位、多層次地進行.達到和完成時代對高校體育的要求,從而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

對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性質;類型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是在全國第二次教育工作會議後啓動的,在這次會議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成爲推進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健康第一”成爲學校工作和體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上述的理念和思想勢必會對體育課程改革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對原有的一些理論進行反思,對一些與體育課程改革相關的理論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1課程名稱

與基礎教育課程標準一樣,新頒佈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指導綱要》也把體育課程改爲體育與健康課程。很明顯,這是落實“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後提出的一個新舉措。那麼,高等學校公共體育課爲什麼要改名爲“體育與健康課”?有沒有必要把它改名爲“體育與健康課”?

在國外,確有改變體育課程名稱的做法,如日本,把體育課改爲“保健體育”課。實質上是體育教育與健康教育兩門學科交叉開設。這種安排確保了學生學習體育技藝與從事身體練習的時間。也有把體育課改爲體育與健康課,其目的並不是把兩門課交叉開設,而是要用健康的目標來指導體育課,並且在理論課中增加一些與體育有關的知識。而這裏的健康教育僅是體育的關聯課程,並不足兩者交叉。我國提出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就是依據這種設想。作爲交叉課程中的健康教育,包括的內容有二個方面:①安全、健康地從事體育運動;②安全、健康地生存與生活。但作爲和體育關聯的健康教育就僅有一個內容,即安全、健康地從事體育運動。如果我們硬把環境、營養、疾病預防、性教育等列入體育課程之中,勢必沖淡體育技藝性的學科特徵,減少學生身體練習的時間,另外,和健康關聯的課程難道只有體育課程嗎?開設“體育與健康”課能解決健康教育的各種課題嗎?看來是不可能的。即沒有必要把體育課改爲“體育與健康課”。

2學科性質

在分析高校體育課程的學科性質之前,必須把體育專業教育的學科性質和高校公共體育實踐類課程的學科性質區分開來。體育專業教育是爲培養體育專業人才而建立的一個完整的體育學科體系,這個學科體系的學科性質是指體育這一學科羣的學科性質。而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則是針對非體育專業學生,透過有效的身體練習而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一門以實踐爲主的課程。上述兩類高校體育課程雖密切聯繫,但具有不同的學科性質。

20世紀80年代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高師體育本科教材《體育理論》中,對體育的性質作如下闡述:體育的研究對象是體育中的社會現象和從事體育的人,從體育是研究社會中的體育現象來看,體育是一種文化教育活動,是社會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具有社會科學的性質;從體育的對象是從事體育的人來看,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體,具有自然科學的性質。這使以完善人爲目標的體育具備了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相統一的性質,體育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已被人們所廣泛接受,體育是一門綜合學科也成爲人們的共識。但是,這是指體育這一學科的總體性質,也是體育專業課程體系的學科性質,這與普通高校公共體育實踐類課程的學科性質不是一回事。

高校體育的學科性質能用自然性和社會性包容嗎?特別是高等學校的公共體育實踐類課程,按其學科的分類體系來分析,把它作爲自然類學科不妥,把它作爲人文社會類學科也不妥,把它作爲人文與社會的綜合類學科更不妥。因爲,體育最重要的特徵是從事身體練習並承擔一定負荷,體育的學習是一種技能的學習,因此,它的技藝性是體育實踐類學科的重要特徵。此外,體育實踐過程中角色扮演多樣,人際關係密切,情感體驗豐富,除了認知過程的發展外,非智力因素的提高是任何理論課程無法比擬的。因此,高校體育實踐類課程和中小學的體育課程一樣,學科性質必然是“技藝性”。但是,該課程同時又必須遵循人體運動的自然規律,必須提高課程的人文精神,並重視該課程在發展非智力因素中的積極作用,因此,其“自然性”、“社會性”、“情意性”兼備。由此可見,高校公共體育實踐課程的學科性質是以“技藝性”爲主,“自然性”、“社會性”、“情意性”四性兼備的一門以實踐爲主的課程。

3運動技術的地位

“淡化競技運動,樹立健康第一”或“淡化運動技術,促進身心協調發展”成爲改革的時尚口號,但仔細分析,這種判斷是不嚴密的、不科學的,它會造成種種誤導。首先兩者是不對應的,競技運動是體育的重要內容,而健康第一是一種理念,是一種價值判斷。沒有理由說淡化了競技就能實現健康第一;其次,何謂競技,高水平選手的競技是競技體育,作爲娛樂和健身的大衆競技就不是競技了嗎?作爲高水平選手的競技,它正向高難度、高精度、高強度的方向發展,它的目標只是爲了取勝。而離開了競技發展初期的娛樂性、趣味性和健身性,它和學校體育的'目的正發生牴觸。但是,作爲大衆競技,它保持着競爭性和娛樂性的特徵,從來就是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

在課程理論方面,我們反對“學科中心論”,提倡以人爲本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力求從知識技能爲中心轉移到以學生主體發展爲中心的素質教育理念的軌道上來。但是,這是一種價值判斷,而不是指體育這門學科的學科性質,更不是指體育這門學科的內容體系。

可以明確地指出,運動技術和身心協調發展也是不相對應的,前者表現了體育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特徵,同時他又是體育學科實現身心協調發展的一種手段、一種載體。

4課程類型

2O世紀9O年代,國家教委曾頒佈過《高等學校普通體育課教學指導綱要》,曾經出現過種種高校體育課程類型,如普通體育課、選項體育課、專項提高課和保健體育課。一股兄是,大學一年級學習普通體育課,大學二年級學習選項體育課,學生在全面發展身體的基礎上,掌握一至兩項專項技術,養成鍛鍊身體的習慣。對運動成績較好的學生,則可學習專項提高課,其目的是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爭取比賽勝利。對體殘病弱的學生則可以學習保健體育課,以利於個別學生進行康復保健教育。

2O世紀9O年代的最後幾年,我國高等學校進行了多種體育課程模式的探索,在原來四種課程類型的基礎上,出現了多種課程模式。第一種稱爲三段式,即一年級上普通體育課,二年級上選項體育課,三年級以上可上任選體育課;第二種稱爲雙軌並行制,是在大學學習的兩年內,同時開設普通體育課與選項體育課。讓不同條件和志願的學生分別學習不同的課程;第三種稱爲一體化模式,是課內和課外相結合,即要求開設普通體育課、選項體育課、專項提高課和保健體育課,同時,又在課外廣泛開展俱樂部活動,有的學校對參加俱樂部活動也規定了學分要求;也有的學校把參加俱樂部活動出勤率作爲評定體育課成績考覈之一;第四種是俱樂部模式,學生參加各種俱樂部活動,教師按專項分工負責,並對學生進行輔導與考覈。

我國高校開展了多種多樣的體育課程類型,除按俱樂部形式開展的課程以外,大部分課程在時間與空間排列上進行了大膽的重新組合,從嚴格的意義來講,還談不上對課程的重新定位與設計。這種大膽探索雖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還要對其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