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探析論文

論文2.82W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透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一篇什麼樣的論文才能稱爲優秀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探析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探析論文

摘要:人本主義思想下主導的教育觀是近代以來教育改革尤爲重視的觀點之一,人本主義教育觀強調的是發現人的潛能,探索人的價值,與人文主義關懷也是相呼應的。隨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高等教育爲了更好的培養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進行了多次的改革。從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來看,雖然我們倡導加強人本主義,以學生爲中心。但在實際的改革過程中,無論是在課程設定還是在高校管理等方面,仍舊存在一些問題。

關鍵詞:人本主義;高等教育;改革;問題。

人本主義的理論來源於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而古希臘文化也一直被認爲是西方文明的搖籃。早在千年以前,崇尚教育的古希臘人已經建立了較爲完整的教育制度,並且會隨着社會的變化而不斷改革,因此也就形成了豐富的教育思想,爲近現代以來西方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理論基礎。從公元前五世紀中期開始,雅典開始實施全面的“文科”教育,這種“文科”教育所崇尚的就是追尋自由以及強調以人爲中心。這種最初的人文主義思想成爲後期人本主義理論的主要內涵,因此我們今天所說的人本主義思想最重要的內涵就在於“以人爲中心”,強調“人”的作用。

一、人本主義思想下的教育理論

1、人本主義思想與人本主義教育理論

人本主義思想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在上世紀中後期,人本主義心理學隨着馬斯洛等人的推動下興起,這也就是人本主義教育逐步形成一種教育思想的最根本原因所在。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把人的價值和尊嚴,以及人的自由、潛能等放在首位,而不注重具體知識的教學。在人本主義思想下的教育理論,核心是“人性爲本”。在這一理論的要求下,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就在於如何實現“完整”的人。“自我”是人本主義教育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所要追尋的。在教育思想中具體表現爲追求人性之美,因此在現代人本主義教育理論中,教育需要發展學生個性,激發學生潛能,以此使其成爲全面發展的個體。個體在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個體必然會產生髮展差異,所以人本主義教育理論也十分強調學生的個別差異,以及學生的個人價值觀。不同的學生受到學習能力、興趣愛好,以及接受知識等多方面能力的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也就十分顯著。因此在人本主義教育理論之下,要求教育改革應當逐步發展學生的個性,展現學生的自我能力,而不是把學生培養成一模一樣的學習機器。在學習知識與發展能力上,現代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更加註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認爲傳統教育中過分強調學科知識的教授,只會不斷壓制學生能力的發展,尤其是創新能力的開展,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2、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對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作用

新時期以來,不僅僅是我國在進行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縱觀全球各個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進行着不同的高等教育改革。我國的高等教育隨着國情和國際社會的變化而進行一定的改革,而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中所貫徹的人本主義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的來說,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對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有重要的促進和指導作用,尤其對我國當前發展的創新教育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中尤其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教育要求學生要具有個性特徵,符合人本主義中主張發展學生個性的需求。創新人才基本都具有一個鮮明的特徵,那就是個性鮮明。因此實施創新教育,就是要貫徹發展學生個性,是將傳統教育觀念轉向“以人爲本”的徹底轉變,將發展創新與學生個性作爲教育首要目標。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的創新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相較過去有了很大的轉變,學生可以更加充分的展現自己的能力,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有利於我國教育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目標的實現。

二、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出現的'問題

人本主義思想來源於西方,但這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理論並沒有衝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一直以來也是我國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二十一世紀以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經濟的高速發展,對人們原有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造成了極大的衝擊。我國高校紛紛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爲主要目標,最直接的表現就在於高校的擴張、合併,以及學科的增加等等。很多原有的單科性質的“學院”都在努力朝建設“綜合性大學”方向而努力,當然這並不僅僅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面臨的問題,全球很多國家的高校都在面臨這一困境。高等教育改革後,我國高校的發展特徵可以總結爲“跨越式發展”。這種“跨越式發展”模式實際上已經和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背離,一方面,在盲目追求效率的理念下,高等教育發展在規模和數量上都在不斷擴張,各地對於高校數量、入學率等都形成一種攀比行爲。其次,在實現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式上,政府仍舊是直接干預爲主,從高校的擴張到合併調整等,其中都體現出鮮明的行政導向趨勢。同時設定各種專項經費,令教育發展成爲一種“工程模式”,違背了教育發展規律和教育的目的。在這種特徵之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其方向已經偏離了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之下的“以人爲本”,而由此的教育質量也令人擔憂。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談到教育改革時,也會說到我們的高等教育改革並沒有從教育的`本質上去探究如何改革,沒有真正的從“人”的需要和“人”的培養出發。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高校已經有過一次大規模的擴招,這種擴招具有很強的經濟傾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教育產業化”的產物。

近年來,高等教育改革雖然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但是擴招仍舊是一種主流的做法。大規模的擴招後,高校的定位和培養模式出現了同一性的發展趨勢,一些本來具有學科特色的高校,爲了追求成爲綜合性大學的目標,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喪失學科優越性。在這種背景之下,師生比例就會出現失調,對學生的培養和關注也會下降。其次,對於高校科研的管理模式中,過度追求論文發表等科研指標,使很多高校中的教師將教書育人爲指導轉變爲以科研爲主導,這也與“以學生爲中心”的理念相去甚遠。除此之外,近年來隨着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教育的功利化傾向逐年嚴重,忽視對人文學科的關注度。

從整個社會的教育氛圍來看,我國教育發展似乎陷入了一個困境。從很多高校的校長,到普通的學生以及學生家長,不少人逐步走入了教育工具論的誤區。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教育的目的被認爲就是爲社會發展培養不同方面的人才,而從個人來看,教育就是爲了找到一個好的工作,獲得更高的收入。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對整個教育環境都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學生在進入高校選擇專業時,往往都希望去一些所謂的“熱門專業”,因此人文學科往往就被忽視。而在一些高校中,人文學科的發展經費遠遠不如理工科。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高校在專業設定和培養目標等方面做出了很多調整,學生無法真正的選擇自己喜愛的專業,很多時候只能爲了找工作而學習自己並不感興趣的專業,成爲被動學習者。高校本應該是塑造人格和培養興趣,激發學生創造力的重要平臺,如今卻往往淪爲了職業培訓機構,這是我們在高等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急需要注重的。

三、如何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真正落實人本主義思想

讓人本主義思想重新回到校園之中,讓大學成爲真正的以人爲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本教育內涵很難真正在各種教學評估中體現出來,但是卻可以在課程設定、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校園文化等多方面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課程學習是教育的最直接實施過程,在課程設定上,我國高校可以以此爲突破點,促進師生互動,在這一方面,我國不少高校已經做出了轉變。在人本主義教育理論中,課程可以分爲學術性、情感以及體驗課程。學術性課程是我國目前高校最常見的課程模式,注重對於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對於學生走入社會有很好的幫助。而情感課程與體驗課程則是倡導學生探尋自己的人生意義,探討如何實現自己的人格。但這一類課程在目前我國高校中基本涉及較少,少數學校雖然有相關課程,但並沒有真正的貫徹落實到位。也許從目前來看,清晰的在我國高校中設定這三類課程有困難,但是我們可以將情感以及體驗課程貫穿到學術性課程的教學之中。

對於教師來說,可以轉變原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儘量採用情景式教學,根據課程來營造不同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教師的情感影響着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因此會對學生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會對學生的思維方式、記憶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可以在學術性課程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探尋人生的意義,找到人生的方向,樹立正確的自我實現目標。人本教育理論最基本的就是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樹立健全的人格,讓人勇於追尋自由,實現自我價值。當今社會競爭激勵,學生壓力也越來越大,對於學生人格成長的關注尤爲重要。高壓式的教學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高校應當倡導啓發式的教學,建立師生交流與互動機制,真正的實現“以學生髮展爲本”。除此之外,對於高等教育改革中,如何真正的貫徹人本主義思想,還需要注重的就是校園的行政文化問題。我國大部分高校中行政氣息尤爲嚴重,桎梏了學術思想和學生創新的發展。高等院校應當儘量弱化學校中的行政氣息,關注教師和學生的需求,努力塑造一個自由而開放,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氛圍。

四、結語

我國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爲了適應不同階段的國情和國際背景,高等教育制度也做了相應的調整。高等教育改革的腳步仍在不斷前景,從目前來看,世界形勢瞬息萬變,人本主義思想很好的符合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將人本主義思想與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如何更好地聯繫起來,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總結以往的經驗,找出問題所在,敢於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推行高等教育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