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論科學倫理學的研究綱領及其應用論文

論文5.53K

一、科學倫理學( 應用倫理學) 與傳統倫理學有一種觀點認爲,即便是科學技術涉及倫理道德問題,也不過是科技工作者個人的職業道德問題,但是這種職業道德卻是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從業者都應當遵循的,它並非科技工作者所獨有,因而也不能稱之爲“科技倫理”,不能把科技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問題當作科技倫理問題。

論科學倫理學的研究綱領及其應用論文

我們認爲,雖然任何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職業道德,但是科技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因此,科學倫理研究的議題中自然應該包含科學家的職業道德問題,科學家的倫理責任是科學倫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科學技術發展史來看,科學技術原本就是爲了滿足人類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一旦科學技術的發展背離了人類的根本利益,它實際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正如世界科學大會透過的《科學與科學知識的應用宣言》所承諾的,科學要對人類的未來負責,要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要紮根於社會並服務於社會。如韓啓德所說: “科學研究活動是人類對真理不懈追求和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科技工作者彼此之間不可避免地要形成一定的關係(科研生產關係)、一定的社會建制(作爲社會建制的科學),構成具有相同或相近價值觀和追求取向的科學共同體。爲了確保科學共同體正常有效地執行,客觀上需要科技工作者遵循一定的規則,其中,科學道德規範佔有重要的地位。科學道德規範是人類一般道德規範在科學技術研究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其核心是對真理負責、對同行負責、對社會負責、對人類負責。”

實際上,關於傳統倫理學與現代倫理學(應用倫理學) 之間的區別,德國哲學家奧特弗利德·赫費在《作爲現代化之代價的道德》一書中作過較爲系統而有創意的分析。他指出: 科學倫理學所指的是自然科學—技術—環境三位一體的倫理學,是一個多學科的行爲。

科學倫理學的懷疑論至少出現了兩個變體。一個變體藉助於科學實用主義的論證使道德中立化,另一個變體即社會理論的和系統論的變體,科學與道德是不相容的。所以他們常問的問題是: 以道德的眼光審視科學是合理的嗎?因爲,在科學倫理的懷疑論者看來,以道德眼光看待科學,因而控訴科學,根本就是不恰當的。與科學倫理學的懷疑論相抗爭導致了關於現代性工程的爭論。科學本質上只是在現代才服從於道德上的可錯性,而在現代早期人們並沒有發現這個問題。“無論原子研究還是基因研究都以實例表明: 科研越現代化,就越深入地進到物質的基石之中,越深入地滲透到生命的基因中,就越嚴重地出現道德的可錯性。” 從科學內部來說,科學是自足的,在此範圍內它涉及單純的客觀性,並保持獨立性。

二、作爲實踐哲學的科學倫理學的研究綱領

從科學實踐的角度看,解決當代科學實踐中的倫理問題需要一個基本的倫理決策模式,這種模式從理論上講,應該是程序和方法的統一體。爲此,我們可以借用美國行政倫理學家特里·L. 庫珀在其《行政倫理學: 實現行政責任的途徑》一書中闡述的倫理決策模式。按照特里·L. 庫珀的解釋,這個基本的倫理決策模式,大體的`過程是: 首先,描述任務,超越個人情感的影響去描述事實真相。其次,從倫理學的立場和角度出發,界定相關的倫理問題。再次,考慮採用各種不同的、可供選擇的倫理學的方法,即採取發散性思維或頭腦風暴法,儘可能多地設想各種有關解決倫理問題的方法(例如,功利主義、美德倫理學、康德義務論、自由主義倫理學、道德多元論、道德相對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等),這些方法都是解決該倫理問題的若干個解,但是,哪些是最佳解還需要對方法進行評估或評價。又次,設想各種可能的後果,其中包括不採取任何對策的後果以及採取各種解決方法的各種不同的可能後果,同時比較各種後果的“損益值”(類似於經濟學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在這一階段,擁有豐富的道德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技能,這是一種用現時現實的演員、可信的劇本和清晰的畫像生產“腦子裏的電影”的能力; 最後,在各種可能後果比較的基礎上,綜合考察各種不同的因素,遵循美學的審美邏輯,確定某種或幾種方法的組合,作出具體的倫理決策,並對之進行倫理學辯護。

三、科學倫理學研究綱領的“應用”

據英國《自然》網站2015 年4 月22 日消息,中山大學的科研人員修改了人類胚胎的基因,屬世界首次,相關成果已經在學術雜誌《蛋白質與細胞》上發表。此舉在學術界引發了倫理爭議。在中山大學副教授、基因功能研究員黃軍就的帶領下,科研人員利用CRISPR - Cas9 技術,試圖修改人類胚胎中可能導致β 型地中海貧血的基因。黃軍就的團隊用了86 個廢棄胚胎做實驗,並發現,DNA 編輯只在其中28 個胚胎中成功,也就是成功率大約30%。實驗結果說明,從基因編輯到基因療法技術,中間有明顯的障礙,在達成任何臨牀應用之前,仍有許多問題要研究清楚。黃軍就說,希望和全世界分享研究數據。他還表示,有關研究論文曾被《自然》和《科學》拒之門外,道德爭議就是原因之一。所謂基因編輯技術,是指對DNA 核苷酸序列進行刪除和插入等操作,換句話說,基因編輯技術使得人們可以依靠自己的意願改寫DNA 這本由脫氧核苷酸而寫成的生命之書。長期以來,對DNA 的編輯只能透過物理和化學誘變、同源重組等方式來進行。然而這些方法要麼編輯位置隨機,要麼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操作。因此,能夠方便而精確地對DNA 和核苷酸序列進行編輯,是科研工作者們長期以來的夢想。CRISPR - Cas9 系統的誕生和成熟標誌着這一夢想逐漸變爲現實。2014 年4 月15 日,隸屬於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世界著名生物醫學研究機構Broad 研究所宣佈,美國專利局批准了由他們所申請的基於CRISPR - Cas9 系統的基因編輯技術專利。這是目前世界第一例獲得專利保護的基於CRISPR - Cas9 系統的基因編輯技術。

美國《科學》雜誌將基因編輯技術評選爲2015 年度熱門性的技術突破。這項技術過去兩次入選《科學》年度十大突破,2015 年“晉升”到頭號突破。黃軍就因在“基因編輯”方面的研究同時入選《自然》年度十大人物。黃軍就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引發了嚴重的道德爭議。科學家警告說,改變人類精子、卵子或胚胎的DNA 可能會對未來幾代人產生未知的影響,因爲這樣的修改將會遺傳給後代。他們認爲,這類所謂的生殖細胞系基因工程不同於改變非生殖細胞以修正患病基因的技術。文章在線發表後第四天,科學界最有影響力的期刊之一《自然》雜誌的新聞組以《中國科學家遺傳改造人類胚胎》爲題深入報道了此篇文章的發表及其意義。此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英國獨立報》《連線》《科學》雜誌等都撰文關注此事。這場討論,雖然沒有20 世紀90 年代科學大戰的熱鬧,卻也在學術界掀起了一場漣漪。由於目前國際學術界對人類胚胎基因組編輯技術態度不一,支援者認爲,修改人類胚胎基因能夠在嬰兒出生之前就清除致命疾病,因而擁有廣闊的未來。反對者則表示,修改後的基因可以遺傳,將來可能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

《科學》雜誌發文表示,反對人胚胎基因組編輯的臨牀應用。鼓勵CRISPR - Cas9 在基礎領域內的研究,探討其在模式生物中的編輯特異性,評估該技術的應用前景。而《自然》雜誌發表評論,堅決反對人胚胎的基因組編輯。我個人傾向於《科學》雜誌的觀點,因爲這個觀點是可以得到倫理辯護的,也是符合科學精神和科學發展目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