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科技學科研究論文

論文1.18W

科技學科方面的研究對於科學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意義。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科技學科研究論文,相信能帶給大家啓發。

科技學科研究論文

【摘要】

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科技創新離不開高素質創新人才。透過從大學的概念、大學的任務、大學生、大學教師以及蘇格拉底式教育五個方面,對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大學理念進行解讀。探討了大學作爲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應如何打造有利於人才成長的環境。

【關鍵詞】

科技創新 雅斯貝爾斯 大學精神

雅斯貝爾斯是德國“存在主義”的哲學家大師。他的思想領域涉及廣泛、內容充沛豐富。其著作《大學之理念》和《什麼是教育》,從他的存在主義哲學基礎“生存、自由、超越”出發,深入和詳盡地論述了他對大學教育的獨特理解,爲人們理解和認識大學教育的問題展現了一個極爲寬闊的前景,引導人們去追溯大學教育意義的本真。

大學精神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

對於大學的概念,幾個世紀以來不同的哲學流派都有不同的觀點。十九世紀英國教育家紐曼在《大學的理想》中說:“大學是我們重溫蘇格拉底的智慧與但丁的風采的地方,是一個培養性格知識完美的紳士的地方。”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創始者認爲:“大學是發現創造現代科學、探索人類未知領域的地方。”英國人亨利約翰的觀點:“大學是一個聚集了熱情的年輕人,對世界進行討論的地方。”二十世紀初美國人佛萊斯納在他的《大學》一書中說:“大學是一個有機體,是社會的表徵,是批判地把持一些永久性的觀念的地方。”凡此種種都體現出大學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二十世紀中期,雅斯貝爾斯也提出了他的大學觀念:“大學是一種學校,但是一種特殊的學校。學生在大學裏不僅要學習知識,而且要從教師的教誨中學習研究事物的態度,培養影響其一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大學生要具有自我負責的觀念,並帶有批判精神從事學習,因而擁有學習的自由;而大學教師則是以傳播科學真理爲己任,因此他們有教學的自由。”

大學存在的理由正是在於,它聯合了一代代的文化精英共同對學問進行富有想象力的研究,同時大學也富有想象力地傳遞着知識,以保持知識的更新和對現實生活的聯繫。這是大學對社會應履行的職責,一所大學若不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沒有存在下去的理由。

大學在今天而言是一個提供理想主義精神的場所,它可以表現在:一是對於偉大的文明傳統的繼承;二是對於未知領域的探索研究;三是對於個人品質的完善。這種理想使得大學成爲激動人心的場所,讓年輕自由的靈魂在偉大的領域遊蕩。正如紐曼所說:“大學不是詩人的生地,但一所大學如果不能激起年輕人的一些詩心的迴盪,一些對人類問題的思索,那麼,這所大學之缺少感染力是無可置疑的。”

爲社會輸送全面人才,爲經濟建設服務,是大學的責任

在《什麼是教育》一書中,雅斯貝爾斯寫到:“大學有四項任務:第一是研究、教學和專業知識課程;第二是教育與培養;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學術。”大學生應當爲了獲得精神的自由發展,經受各種挫折和克服各種困難,在廣闊的學術環境中,靠着自身的努力學習找到發展自己的道路。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大部分學生會不知所措,因爲在中學時代教師可以耳提面命,現在擁有了自主性反而什麼東西也學不到。毫無疑問,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樣的事實,過多的教學方法、學習計劃和輔導都違反了大學的精神。有人說,大學應該傳授的東西,是讓他們具有順利透過考試的技巧和知識,這個說法對中學或許適用,但對大學生來說卻是禍害無窮。

大學生應具備求真務實和勇敢探索的科學精神

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從意志力極強、而且具備足夠條件的人中挑選出一些人,來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實際上來報考大學的高中畢業生,只是具有一定知識的普通人,因此,挑選人才的工作要由大學自己來完成。選擇的標準是:具有追求真理的意願,並具備爲之可以做出任何犧牲的精神,同時對精神世界也具有孜孜不倦追求的願望。但這些品質無法事先在高中畢業生身上鑑別出來。只有極少數人具有這種天分,他們分散在各階層之中無法估計,按照大學的理想,這種天分可以間接透過鼓勵和引導得出。

精神貴族與物質貴族不同,每一個有天賦進入大學學習的年輕人,都可以透過讀書成爲全國民衆中的精神貴族。精神貴族來自社會各階層之中,其本質特徵是才華橫溢、品德高尚、永不衰竭的個體精神,因此精神貴族爲數很少,而普通人則在對精神貴族的'憧憬中看到自身的價值。

雅斯貝爾斯認爲:“大學生應是能把握自己命運、獨立自主的人,他們已經成熟,不再需要教師的引導,因爲他們能把自己的生活掌握在手中。”“大學生是在交往中成長,但仍保持其個性,他們不是普通人,而是敢拿自己來冒險的個人。這種冒險既是現實的,又充滿想像力。同時,這也是一種精神層次上的昇華,“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冒險中感受到成爲偉人的召喚。”

青年學生感到生活是嚴峻的,這是因爲對他來說,現在比將來更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他還具有可塑性和發展的可能性。他已清楚地意識到要成爲完整的人全在於自身的不懈努力和不斷超越,並取決於日常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間和來自靈魂的每一個衝動。

大學教師要有學術追求、道德理想和文化自覺意識

雅斯貝爾斯對於大學培養精神貴族的觀念,也反映在大學教師的職責要求上,在《什麼是教育》中他寫到:“大學教師首先應是研究者。他們所面對的不再是小學生,而是獨立、成熟和精神已經有所追求的年輕人,大學教師要以身作則,指導學生,讓他們學習刻苦鑽研的精神。如果想把大學教師當作教書匠來用,那就錯了。”

大學教學的原則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因此,課堂上的授課和練習都要採取一定的策略,不能讓學生輕易追上,但又讓他們感覺到其中的吸引力,因而加倍努力迎頭趕上。這種方式勝過把教材解釋得一清二楚的教書匠做法。

現在的大學注重整體的教育,忽視對天才的教育。艾爾文羅德有句話說:“一百個學生當中有九十九個聽不懂講課的內容,而第一百個人則不需要教師。”因此,我們要注重需要學習的極少數人,而不必降低要求照顧一般學生。講課所要顧慮的,並不是中等能力的學生,而是具有衝動和理想,同時也需要被教誨的人。

當今社會是一個學習型社會,提倡終身學習,作爲大學教師更應該如此。在象牙塔中的大學教師,要想發揮好教書育人的職責,不僅要敬畏知識,而且要發揚創新精神和批判精神,不斷地更新知識。

教師和學生處於平等地位――蘇格拉底式教育

雅斯貝爾斯建立在其存在主義的理論基礎上的關於教育方式的觀點認爲:“從教育本身而言,教育可分爲三種基本類型:經院式教育、師徒式教育、蘇格拉底式教育。三者的共同點是都需要學生對絕對真理和尋求真理的引路人――教師懷有敬畏心。三者的不同點在於經院式的教育要求人們,把自己的思想歸屬於一個可以棲身其中的觀念體系,而泯滅自己鮮活的個性,即對教育制度的敬畏;師徒式教育的中心是教師,教師是知識和權威的象徵,學生只能被動地依從於教師,而放棄對自我的負責,學生敬畏的是師傅個人;在蘇格拉底教育中,學生的敬畏心情則表現在對精神的無限探求上。在這探求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要勇敢地承擔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責任,而不是把責任推給教師。”

雅斯貝爾斯非常推崇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認爲這種教育適合於“全人”的培養。他積極倡導這種形式的教育。他關於蘇格拉底式教育的論述可歸納爲四點:一、在教育過程中,師生是平等的參與者,不存在權威與中心;二、師生雙方都要進行自由地思索,善意地對話和論爭,無屈從與依附的現象;三、教師不靠強制性地灌輸,而以反諷的形式,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進而喚醒其內部潛在的自動力量,使他們“在探索中尋求自我永無止境的過程”,這種教育不是傳遞真理性的知識,而是探索、發現真理,“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者,而是使師生共同尋求真理”;四、對學生而言,由於這種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認識真理、探索道德,他們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單單地增加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整體精神得到成長。

按照蘇格拉底式大學的理想,沒有權威的平等關係也應存在於教授和學生之間,但是和這種關係並存的是彼此間嚴格的互相要求。在這裏到處都存在着自我選擇、自我證明的精神貴族。

結 語

大學教育本質上是蘇格拉底式教育,大學生在學校自由氣氛中,透過個人的自我教育可以獲得內在的自由,這是大學教育的優越之處。大學教育是透過參與大學的精神生活,培養學生深具內涵的自由。因此,大學的第一個原則是研究和教學的統一,第二個原則是教育與培養過程的統一,研究和學習專業知識不但可以增長智能,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對整體的意識,以及發展科學研究的態度。

周圍的世界總是不斷變化,但是自由地追求真理,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這是大學教育應該教會我們的,這也是我們的教育應當始終堅持着的本真,它應當將一代代人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其中生活、交往和工作,並始終保持對真理的虔誠與熱情,否則所有的教育都會變得毫無意義。

標籤:論文 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