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探究審美教學古典作品論文

論文2.44W

一、欣賞古文的意境美

探究審美教學古典作品論文

品讀李清照《聲聲慢》中的七組疊音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詞的開篇即沉浸在一種淒涼的氛圍中,讓人感覺到詞人內心濃重的悲苦。下闋再以“到黃昏、點點滴滴”加以渲染,使這種悽慘、悲涼更顯濃重。眼前好似浮現一位清瘦憂鬱、滿心悽苦的女詞人,中年喪夫無所寄託、孤單寂寞,此時配以《月滿西樓》音樂,多媒體展示女詞人獨自把盞、苦守窗前,看雨打梧桐“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寂寞孤零。回憶以前和丈夫趙明誠夫妻琴瑟和諧、夫唱婦隨、志趣相投的場景,學生誦讀時自然會聯想,將詞中抽象文字轉化爲形象畫面,感受詞人“國破家亡、晚年寡居”、孤獨悽慘的生活,體會詞人顛沛流離、極度愁苦的淒涼心境。再如,李密的《陳情表》,作者開頭寫自己“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讓我們彷彿看到一位年邁蒼蒼的老嫗歷盡艱辛,竭力撫養孫子的場景,頓生同情。這樣的文字以情動人,後文強調祖母晚景淒涼時說:“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又說:“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字字泣血,語氣強烈,語意凝練,文辭懇切,令人動容泣下,最終也讓晉武帝化嚴爲慈!教學時要讓學生體會作者內心的情感,感受作者聲淚俱下、悽婉哀求的“陳情”。身臨其境,才能產生共鳴與作者情感溝通,欣賞作品的意境。

二、感受語言的音樂美古典

作品的語言大部分音韻和諧,富於節奏感,讀來朗朗上口,聽之悅耳明快,具有音樂美。比如,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運用工整的排比句,十條上疏句式整齊劃一,疊用十個“思”字,以聲傳情,一唱三嘆,音節勻稱,聲調和諧,餘味無窮。教學時可以此爲切入口,重點誦讀,教師要儘量聲情並茂地朗誦一遍,使學生入情入境、躍躍欲試,營造一種美好的氛圍。“因聲求氣”,抓住文章外在之“聲”與內在之“氣”的契合點,讓學生先讀出感受來,然後組織學生譯解、分析上下兩句間的關聯,將內容概括爲“五戒”:戒奢侈、戒驕傲、戒縱慾、戒輕人言和、戒賞罰不公。對課文有感覺,背誦起來也就駕輕馭熟了。而屈原的《離騷》是用富有地方色彩的歌謠體寫成:《離騷》是楚辭體,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帶有江淮流域楚地的方言,筆者曾在課堂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四句爲例,試着用楚地方言吟唱,那抑揚頓挫、音樂般的吟唱,令學生感覺很新奇,也激發學習課文的極大熱情。有些古典文賦則運用結構整齊的駢偶句,以杜牧《阿房宮賦》爲例:“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四句巧妙運用排比、誇張手法間接地寫出美人之多,揭露了秦始皇的驕奢淫逸。另一段膾炙人口的排比句也是如此:“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運用誇張、對比,揭示了秦的奢侈是建立在對廣大農夫、工女們的剝削之上的道理。師生在鏗鏘的韻律中感受作者鮮明的愛憎情感和批判意識,進而體會作者作爲一個封建時代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這樣富有韻律的佳句應指導學生多品味誦讀,善於依據文章內容的變化,透過聲調的抑揚頓挫去體現不同的感情色彩。

三、揣摩名句的內在美

名句本身語言音韻和諧,富有節奏,大都凝練、含蓄,用極少的文字表達了豐富的內容,用最貼切的'詞彙表達了複雜的感情,往往揭示人生哲理,朗讀時應細細品味,揣摩其蘊含的內在美。如,王勃《滕王閣序》中“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一句,是全文最富思想意義的警句。古往今來多少有志之士,面對艱難險阻,總能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身處逆境也不消沉放棄。作者以此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是對自身的君子之風生活態度的高要求,對我們學生修身養性、培養良好品格亦有借鑑之處。古典作品還有許多佳句,現已被人們廣爲傳唱,如,《項脊軒志》中的“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與長天一色”,《秋聲賦》中的“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皆爲傳世名句,這些句子或寫景傳神,或抒發真情,或提綱挈領,或揭示哲理,都具有深刻的內涵,要啓發學生談名句的內在美,提高審美能力。誠然,古典文學中開展審美教育的途徑有很多種,貴在教師的不斷創新與探索。我們應把對學生的人格塑造、情操陶冶、高尚的人文情懷的培養與審美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透過語文這個載體使之整合、提升。在大力提倡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倡導語文美育教學仍然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