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有關介紹魯迅作文彙編三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介紹魯迅作文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介紹魯迅作文彙編三篇

介紹魯迅作文 篇1

目光犀利穿過黑暗,嘴角帶着浸潤着血跡的蔑視和嘲諷;你在彷徨,你在吶喊;把筆桿,變成了鋒利無比的匕首,面對幾千年的王朝歷史;你用沉默中的爆發,驚醒沉睡中的魂魄。

前方的路迷茫,我們需要光的引領。

你就是我的前行之光-----魯迅。

你吶喊:拯救國民在於拯救其靈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經濟文化落後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國民的愚昧麻木。在那黑暗的時代,當整天說着“我先前比你們闊多了”的阿Q慘死刀下時;當愚昧無知的華老栓拿着蘸滿先烈鮮血的饅頭爲兒子救命時;當“救救孩子”的呼喊從狂人口中發出時;當風雪中的祥林嫂倒在新年的一片祝福聲中時,我的靈魂顫抖了,愚昧已然蔓延,“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是你,爲我在黑暗中把前行之路照亮。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建立起高高的精神殿堂,才能堂堂而生,磊磊而立!

在社會日益複雜的今天,那些“麻木”的看客並未“斷子絕孫”,甚至“人丁興旺”。湖南數百名羣衆興高采烈,面帶微笑,在如潮的歡呼聲中見證一個鮮活的生命從高樓躍下永遠消失;當“小悅悅”遇難,道旁十八個人經過都裝沒有看見……物質豐富而精神貧瘠,道德淪喪,城市與冷漠戒備相聯,良心和良知的血液已被商業稀釋,

前行路上,光,似乎殘缺了,我拾起了他們丟失的靈魂碎片。你說要不斷改造國民的劣根性,使中國人不再麻木落後,不再愚昧無知。你說哪怕光有所殘缺,但仍需堅持,要從內心將光不斷迸射,一點一點刺入黑暗。一個寒冷的冬天雖已經降臨,但泥土下的種子已經甦醒,春天還會遠嗎?

前行路上,穿梭在光亮中,做一個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殘酷的試煉;前行路上自己也來放光,照亮一路的高低起伏,照亮生命的山巒,照亮理想的高臺。這光定能突破黑暗也突破冷漠,這光定能百折不回,戰無不勝。

和諧的社會同時也是文明的社會,在建設中,我們應擔當起正義,擔當起良知,摒棄冷漠, 傳遞溫暖。如此走進21世紀纔不會恥辱。

前行有你,前行有光。

我定會以我的光,喚醒沉睡的'大地!

介紹魯迅作文 篇2

你是否記得“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出自誰之口?你又可否記得“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是在寫誰?沒錯!正是魯迅先生。他是我最崇拜的人。

談起魯迅先生,他的形象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蓬鬆的頭髮雖看起來很亂,卻很精神;每一根都筆直地挺立着。一張又瘦又黃的臉令人難忘。他的眼睛不大卻很有神,令人不敢直視他,卻又給人無窮的力量。

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體驗到了讀書的快樂;《社戲》則感受到了童真的幸福。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不朽的豐碑;他是文學的巨人!從他身上,可以讀出人性的真善美、讀出黑白、是非。

我崇拜魯迅先生真正的原因,是因爲他是個出凡入聖的“神”,他是嚴格意義上的真正的人!他愛憎分明,腳踏實地,品德高尚;他“俯首甘爲孺子牛”!

他說過“時間就像是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擠,總是有的。”時間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公平的,勤奮者,會努力去追趕,去掙、去擠;懶漢終不願去擠、去掙,他始終不會有。魯迅先生先生正是善於擠時間、支配時間的勤奮者。他一生多病,工作和生活條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又是廢寢忘食。

他一直以父親般的胸懷寬容我們,等待我們。讓我們一起走出浮躁的海面,以後輩學人的身份帶着一顆不然世俗的心,與他進行靈魂深處的對話吧!

介紹魯迅作文 篇3

一個是供在“神龕”裏的魯迅,他去世不到兩週年,“諡號”就有了許多,多得我必須細細打點才能說全。“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中國的一等聖人”“新中國的聖人”“革命隊伍中最革命的很老練的先鋒分子”。在我還是蒙童的時候,我只能聽到師長千篇一律地告白:魯迅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槍”;魯迅對民衆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倡導“壕塹戰”,主張“韌的戰鬥”。這個魯迅離我很遠,很遠,好像除了“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外,就是先生那“倔強地豎立起來”的頭髮,別的什麼印象也沒留下。

另一個是活在他自己著作裏的魯迅。他寫下了很多深刻的話,也說了些過激的話。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聖人”,而且一輩子也沒有承認誰是“聖人”。他的祖上也“曾闊過”,到他卻家道中落,成了“破落戶兒”:父親久病,作爲長子的他經常奔走於當鋪與藥鋪,受盡白眼;他曾因溜進百草園翻何首烏,捉蝥,被先生責罰;他留過學,學過醫,成績平平,棄

醫從文;他思想活躍,先是進化論,繼之超人哲學,後來社會主義思潮,在他身上深深地烙上了中國近代思想快速發展的痕跡。但他始終秉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一精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世界觀,影響幾代中國人。他“吶喊”過,想憑一己之力,喚醒沉睡的同胞,搗毀令人窒息的“鐵屋子”;他也“彷徨”過,孤獨地在故紙堆裏抄寫古碑;他更妥協過,接受了母親“贈送”給他的“禮物”;他絕對疲憊過,“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總之,他同普通人一樣,但想得多,看得深;他的思想未必都對,他自己也曾說“矯枉必須過正”;他深情祝福中國人“忘掉我吧”,但即便是七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也無法“忘卻”!

兩個魯迅,我痛惜前一個,喜歡後一個。前者雖然妙相莊嚴,但漸失生氣。這個魯迅只需人頂禮膜拜,讓人盲目崇拜,卻難以給人一點新鮮的思想.自己也成爲生前痛恨的被高高供奉的土偶;後者雖然不是那麼神聖莊嚴,但那思想卻是鮮活的,可以接受,可以批評,可以補充,可以修正,也因此可以愈益完備、愈益發展。

一切思想家——即使是最偉大的思想家。一旦被當作“神”,供於“神龕”之上,他的思想就不能與時俱進,從而僵化,繼而終結生命。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要想扼殺一種思想,最簡單、最方便、最冠冕的辦法,就是把它供起來。如果我們真的尊敬一位偉人,那就請他當作一位智者而不要把他吹捧成“神”吧。我們吸收的智慧,而不要匍匐着求他替我們解決他生前未曾遇到的問題。

前面的路,要自己來走,這就是我眼中的“魯迅”。

標籤:魯迅 三篇 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