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題西林壁

蘇軾題西林壁的詩意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下面整理了蘇軾題西林壁的詩意,希望對您有幫助~

蘇軾題西林壁的詩意

題西林壁

橫看②成嶺側③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④。

不識⑤廬山真面目,

只緣⑥身在此山⑧中。

——宋·蘇軾

註釋

①題西林壁:題:書寫;西林:廬山上的西林寺。宋元豐七年(1084年),詩人遊江西廬山時,把這首詩題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

②橫看:正面看,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地看。

③側:從側面看。

④遠近高低:指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不同的角度看。

⑤不識:認不清。

⑥只緣:只因爲。

⑦身:自身。

⑧山:指廬山。

解讀翻譯

正面看到連綿起伏的山嶺,側面望見巍然聳立的山峯,

再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千姿百態各不相同。

不能認識廬山的真實面貌,

只因爲自己就置身在這座山中。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廬山雄偉壯麗的景象,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該全面、多角度,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詩的前兩句寫出了詩人遊覽廬山看到的景象。廬山是一座山嶺縱橫交錯、山峯起伏的大山,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的'姿態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性地寫出了千姿百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是談遊山的體會。爲什麼不能看清楚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只因爲詩人自己就在廬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個山峯一道山嶺,不能從整體上看清楚廬山。這兩句詩同時說明了一個道理:對於一切複雜的事物,如果不做深入的調查研究,就很容易被個人的侷限性或者局部現象所迷惑,只有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對事物得到全面正確的認識。

全詩運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親切自然,讓人回味無窮。

廬山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緊臨鄱陽湖和長江,海拔1474米,山體面積280平方公里,以雄、奇、險、秀聞名。1982年國務院批准廬山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冬,聯合國批准廬山爲“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我國“世界遺產”中的唯一文化景觀。這裏的佛教和道教廟觀以及白鹿洞書院,以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景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繫的文化景觀。

廬山最高峯爲大漢陽峯、五老峯、香爐峯等,山間經常雲霧瀰漫,所以人們常說“不識廬山真面目”。旅遊景點最有名的可能要算“仙人洞”了。那是絕壁上的一個天然石洞,傳說爲呂洞賓“修仙”處。洞內有呂洞賓石像,一棵勁鬆挺立在洞外的“蟾蜍石”上,石壁上有“縱覽雲飛”四個摩崖大字。毛澤東同志的詩句“暮色蒼茫看勁鬆,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峯”就是描寫仙人洞的。

標籤:蘇軾 西林 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