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蘇軾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題西林壁》的作者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本詩是作者遊廬山之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該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同時說明了一個哲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題西林壁》蘇軾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在學習了上一首《登飛來峯》之後,本課時繼續學習第二首古詩《題西林壁》,透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了學習古詩一般的方法,加之這首詩從字面上較易理解,所以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理解古詩字面上的意思。而詩中所蘊含的哲理學生則不容易悟出,需要教師透過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廬山來體會“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從而水到渠成地感悟出在“此山中”看廬山和“跳出廬山看廬山”的不同,啓發學生逐層悟理。

教學目標:

1、教學《題西林壁》,理解詩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哲理;

3、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鼓勵學生背誦。

教學重難點:

1、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哲理;

2、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鼓勵學生背誦。

教學準備:

多媒體演示文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出示廬山瀑布幻燈圖片:看着這幅圖你想到了哪句詩?這節課老師就帶大家去廬山玩,想去嗎?

(播放課件:廬山風光)隨着優美的音樂我們來到了廬山,這裏山高水長,雲霧迷濛,這裏古木參天,鳥語花香,這裏流泉飛瀑如夢似幻,我們沿着山間小道拾級而上,來到了西林寺,走進寺內,一眼就看到了牆上的一首詩,細心的孩子能發現詩的題目是什麼嗎?板書課題,釋題,齊讀課題。

2、你瞭解蘇軾嗎?把你知道的告訴大家。

二、初讀古詩,讀準讀通,嘗試背誦。

1、師生總結第一首詩的學習方法

2、自由讀古詩《題西林壁》,爭取把字音讀準,注意詩的停頓。

3、指名讀——集體評議——範讀——練讀——齊讀

4、多好的一首詩啊,你能想辦法把它背下來嗎?自由練習背誦——指名背誦——能背的一起背,不能背的看書讀。

三、自主學習,理解古詩。

1、同學們平時是怎麼理解古詩意思的?

2、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古詩,可以查工具書也可以諮詢同桌或老師。

3、學生自主學習,師巡迴指導。

4、彙報交流。

四、探究品析,逐層悟理。

(一)移步換景看廬山——角度不同景各殊。

1、作者寫了他站在哪幾個地方看廬山?

①學生彙報。

②看到的廬山分別是什麼樣子的?

③出示各個角度看廬山的簡筆畫,同桌討論,如何連線讓字與畫結合起來。

④指名同桌上臺合作完成連線,集體評議。

2、作者在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樣嗎?讀出不一樣的感覺來。

3、(播放廬山風光)讓我們再去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希望同學們能邊看邊想剛纔學的兩句詩,想想作者在哪個角度看的山,找找片子裏的嶺和峯。

4、欣賞了廬山的千姿百態,你想說什麼?再讀這句詩,把你的種種感受讀出來。

5、剛纔作者站在不同的空間方位上看到的廬山各不相同,那麼,還可以怎樣去看廬山,看到的景色也不一樣呢?(不同的時間、季節、天氣等)

6、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懷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真是——(引讀前兩句詩)

7、過渡:作者僅用14個字就從不同角度寫出了廬山的景多景美,這就是古詩詞的魅力啊!那麼作者在看山的過程中又有怎樣的感悟呢?我們來看後兩句詩。

(二)跳出廬山思人生——人生如詩詩啓人。

1、出示後兩句詩,請大家多讀幾遍,看看你能讀懂什麼。

2、誰能用“之所以……是因爲……”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誰能反過來說一說?

3、引導學生思考,提出自己的疑問,啓發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啓發引導學生領悟詩的哲理。

4、齊讀後兩句詩。

5、感情朗讀整首古詩,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讓聽的人也恍然大悟。

6、生活中也有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

7、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周圍的同學呢?是看缺點?看優點?還是優缺點全面看呢?引導學生明白只有客觀地看待事物,纔不會陷在它的圈子裏,纔會取得正確的認識。

五、配樂朗誦,銘記詩理。

1、讓我們齊聲朗誦古詩,把它讀進我們的心裏去,讓它在以後的歲月中指引我們的行動。

六、拓展延伸,推薦閱讀。

1、鼓勵學生多讀詩、好讀詩。

2、作業:①推薦蘇軾古詩詞。詩:《飲湖上初晴後雨》,詞:《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②默寫古詩《題西林壁》。

標籤:教學 蘇軾 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