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蘇軾詩意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一首人人都熟悉的千古佳作,我們看看下面的題西林壁蘇軾詩意吧!

題西林壁蘇軾詩意

題西林壁蘇軾詩意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在衆多的歌詠廬山的作品中,蘇軾的西林寺題壁詩與李白《望廬山瀑布》同樣著名。但兩首詩的藝術構思卻大不一樣:李白透過香爐峯瀑布一處景色的描寫,烘托廬山的磅礴氣勢,激發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蘇軾則沒有描寫具體景特,而是概括抒寫瀏覽廬山的總印象,從中揭發一種生活哲理來啓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於形象或感情,而在於富有理趣。面對雄偉壯麗的廬山,詩人不勝感嘆地說:從正面看廬山,它是一道橫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它是一座高聳的山峯。你再從不同距離、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現在你眼前的廬山,都是各種互不相同的形象。我們爲什麼不能確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面貌呢?只因爲人在此山裏面,眼界受到侷限的緣故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自在此山中”,難道詩人所說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普天下山山嶺嶺,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勢互不一樣?宇宙間事事物物,又何嘗不是立腳之點有別,觀察結果各殊呢!

對於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裏面,就會不見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這就是一句格言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詩寫得巧妙別緻,深入淺出,充滿智慧,我們讀過以後,彷彿自己也聰明瞭一些。

一座普通的高山,詩人爲何要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這裏面大有深意!

詩人如此噴墨絕不僅僅只是爲了表達對此山的愛慕,他前面這樣細緻地描述就是爲了更好地說明後面的主題。廬山在文人騷客的眼裏,是靈感的源泉;在挑夫的眼裏,它是柴米油鹽的保證;在達官顯貴的眼裏,是遊山玩水的'絕佳去處。正是這些原因,詩人看到了廬山更豐富的象徵意義,他的思緒由自然的存在逐漸向客觀的現實邁進。人生活在這個慾望與利益的相互衝突中,何嘗不像這高高低低,遠近不同的千山萬嶺呢?望着這無數座形態各異的崇山峻嶺,詩人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此時,詩的深意嶄露頭角,一個生存的大話題與廬山的自然美景相互交融。什麼是生存?如此千差萬別的羣山都能結合的這樣完美,難道這偉大的造化還不能激發我們,考慮社會人類的生存問題嗎?生存就是共存!

廬山給了詩人這樣的意念。可是,這樣的念頭卻令詩人更加茫然!

再偉大的詩人也難逃歷史的侷限性,因此詩人也不得不承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詩是全篇的高潮,但又暗含從高向低的猛然抖落,詩的藝術之美和廬山的突兀奇險完美結合,渾然一體,可謂神來之筆!

這兩句詩還蘊含着詩人對社會,官場深深的憂慮和無奈。官場風雲變幻,社會錯綜複雜,豈是一座廬山這樣簡單!

身處廬山不識廬山猶如身處官場不識官場,橫看成嶺,側看成峯,事事非非,孰忠孰奸?就像一個人,評論起別人頭頭是道,也很有見地,可一旦說起自己,卻言不由衷,不知所云!

那究竟有沒有辦法看清廬山真面目呢?詩人沒有直接講,但答案就在詩裏。那就是走出廬山或者把廬山跟其它山脈相比較,廬山的特徵就很容易看清了,看清了廬山的真面目,我們就不會再迷惘,就會理性地認識廬山的優點和缺點、美麗和醜陋。這一切都可以指導我們的人生,啓迪我們的心智,也讓我們理性地認識自己的缺點,糾正我們對他人的偏見!

標籤:蘇軾 詩意 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