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的教師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題西林壁》的教師教學設計

本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編排,教學內容都是關於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祕的。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蘊含着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學會觀察的方法,樂於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

說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

2、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

(教師展示廬山的圖片。)

說明: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3、師:看了以後,你覺得廬山怎麼樣?

(生談感想。)

說明: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4、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後,寫下至今仍爲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

(板書:題西林壁)

二、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1、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並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爲老師朗誦一次。

(學生讀古詩,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重點:捲舌音、平舌音)

2、範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後三個字連着讀。大家願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請學生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三、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理解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同學們有沒有信心?

(激勵學生)

師:好,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學習。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

(合作學習)

提示: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後將這些解釋聯繫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繫整首詩的內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學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給學生出示一些相關資料。)

(舉例: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廬山風景等。)

1、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學生彙報後,教師總結後,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2、師:同學們,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學生提問,教師組織互助解疑。)

師:現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雲霧遮擋着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於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爲流傳的《題西林壁》。

四、分析古詩結構

1、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爲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

提示: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後兩句寫感受。

2、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爲什麼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

提示:只緣身在此山中

3、爲什麼處於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

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隻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麼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4、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學生先自由背誦古詩,一段時間後教師檢查背誦情況。)

五、總結

1、師:這首詩透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爲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現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裏。

(教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裏?

2、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學習要求)

(生檢查。)

師:詩人蘇軾透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

題西林壁

北宋蘇 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實寫 觀察的角度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觀效果察不同。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明理

標籤:教學 教師 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