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題西林壁

蘇軾的《題西林壁》分析解讀

《題西林壁》是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

蘇軾的《題西林壁》分析解讀

1084年,元豐七年,四月,一個詩人行在廬山之中,路遇的僧人和當地老百姓見到他紛紛打招呼:蘇子瞻來了!蘇東坡,第一次做廬山客,卻已被當作廬山人。似乎人們在這裏等了許久,等他回來賦得廬山一首,而廬山等了許久,就等他到此空山岩徑迷。

在他之前,陶淵明回來了,踏着熹微的晨光,回到了這個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地方,鳥倦飛而知還,從此雲無心以出岫,只在此山良辰孤往,植杖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李白回來了,登上了香爐峯,往南一看,見到了廬山瀑布,驚爲天河落,欲成仙的李白看見了他的仙山日照香爐升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於是詩人在這個青天削出金芙蓉的地方,欲將此地巢雲鬆。

白居易回來了,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峯腋寺,作爲草堂。廬山晚上的雨瀟瀟直下,他這個剛剛淚打過青衫的江州司馬在草堂裏給朝堂的朋友寫信:丹霄攜手三君子,白髮垂頭一病翁。蘭省花時錦帳下,廬山雨夜草菴中。終身膠漆心應在,半路雲泥跡不同。唯有無生三昧觀,榮枯一照兩成空。

跟着陶淵明窈窕尋壑的.身影,循着白居易築堂爲詩的心情,蘇東坡本爲廬山盛景,應接不暇,而不欲作詩,但爲這人們等了許久的心情也不得不作詩了。此時,他尚看見的是窈窕蘿徑上,迎面而來爲他露出笑靨的人們芒鞵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裏,人人識故侯。擡頭望,他望不見讓李白驚落人間而覺人與天之近的銀河,他只看見高聳入雲的羣山,更覺人之渺小,所以說: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從進廬山的這一刻起,他就一直在迷,偶然的路經客,只爲廬山盛名而來,遇不到那些詩人的景,體悟不了那些詩人願棄置紅塵落山而坐的心情,他以爲只因他還是個陌生人,所以說,他年再來做故人,便能識得廬山身。

沒有等到他年,半個月之後,蘇東坡又來了,東林寺的和尚陪着他逛了西林寺。

蘇東坡爲上次自己入得廬山反而迷失了眼界不識廬山真面目,便想在廬山外再見廬山,把廬山看小是不是就能識得廬山身了呢?他沒有登高而是遠望,所以不能如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不能如王安石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所以他遠望的廬山還是讓他看得糊塗。

本來人們總是去廬山東林寺,而蘇軾偏偏去了西林寺,西林寺與東林寺依廬山而立,相距不過百丈,景觀各有千秋。東林寺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西林寺則小巧緊湊,秀麗嚴謹。

東林寺,東晉慧遠大師攜淨土宗而來,見廬山閒曠,可以息心,遂駐足弘法

總結: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

標籤:西林 蘇軾 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