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湖心亭看雪》教學後記

《湖心亭看雪》講完了,然而我卻久久不能平靜,那顆被張岱深深地孤寂與落寞所打動的心依然沉浸在他那篇僅160餘字的小品文所帶給我的震撼之中。它如開放在深山石隙間的一叢幽蘭,疏花續蕊,迎風吐馨,雖無灼灼之豔,卻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風韻。

《湖心亭看雪》教學後記

第一次接觸這篇文章,讀了幾遍之後,我想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呢?我把重點初步定爲白描的寫作手法,敘事、寫景、抒情相結合的特點。但是當我查閱了有關張岱以及這篇文章的有關資料,一遍又一遍地品讀文章以後,我被深深地打動了。我想,打動我的應該同樣也能打動學生,而寫作手法的運用只是爲了更好地表現主題,所以,我把重點定爲讓學生結合對背景的瞭解和對作者的理解,透過對寫景敘事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蘊涵在文字之外的意味, “批文入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層內涵。

在講這篇文章之前,我佈置了學生預習課文。要求不僅要掃除字詞障礙、會翻譯這篇短文,並且着重強調要去了解作者,體味作者。

上課了,我用俗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匯入新課,然後進入第一個環節:檢查預習。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三項內容:西湖名詩大拼盤、字詞障礙一掃清、齊心合力疏文意。我和學生一起欣賞了描繪西湖的名詩名句,並且也初步感知了課文,然後便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課文賞析。

在“課文賞析”幾個字下面,我打上了四個字:走近張岱。在這一環節中,我也設計了三項內容:敘事初探張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賞奇景品雅趣。我希望透過這三個方面的共同學習,我們能感到張岱確實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奇景”,並且在這樣的奇景中蘊含了作者與衆不同的“雅趣”。讓學生能體味到這篇文章的魅力,體味到小品文雖短小卻耐人尋味的魅力。

在“敘事初探張岱情”中,我先讓同學們歸納了一下本文的記敘要素,從整體來感知課文,然後我提了兩個問題,1、作者晚年寫《陶庵夢憶》,明朝已亡,紀年卻仍用“崇禎”,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2、本文的題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卻爲什麼用近一半的篇幅寫人?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暗示我們在張岱的心中明朝始終是沒有滅亡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他爲什麼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後的“更定”時分獨自一人去賞雪,他的那種落寞與孤寂無不與此有關。第二個問題其實是在暗示我們本文的題目雖爲“看雪”,但是實際上作者不單純是在寫景,更是爲了抒發一種感情。

接着我們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西湖冬景雪亦奇。在這裏我說了這樣一段話:有人說,沒有見過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讀了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夠了。那麼張岱爲我們描繪了怎樣一幅奇景呢?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後明確,共有三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2、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湖中人兩三粒而已。然後我們對這三句話進行賞析。針對第一句話,我提了一個問題:你認爲這句話中哪個字寫得最傳神,爲什麼?學生們很快便達成了統一意見,就是“絕”,然後我進一步提示學生:是什麼“絕”了呢?學生回答:是人和鳥的聲音。於是我便趁勢帶領學生回憶了謝道韞在《詠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風起”以及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並且指出它們都是從視覺來寫雪,而張岱卻從聽覺上着眼,一個“絕”字,寫出了大雪後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聲的森然寒意。對於第二個句子,我帶領學生分析了“霧凇沆碭”的景緻,這句把大雪蓋地的靜穆與湖面上雪花、水氣茫宕一片的景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另外作者連用三個“與”字,把天空、雲層、湖水之間渾茫莫辨的壯闊雪景進行了總體描繪。第三句我帶領學生分析了本句量詞使用的特點,讓人覺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緩緩前進,空間正在不斷地位移,這樣既創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朦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過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後,我總結說:我們大家會發現在這樣一個時刻,天地之間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緩緩行進,船槳劃過水面,發出嘩嘩的響聲,一切都是那麼靜謐,極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隱隱露出長堤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一點輪廓,好像淡妝的西子在向我們悄然走來,這對於看慣了西湖平日裏車水馬龍、遊人如織的張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嗎?恍惚中,作者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剛纔坐得那一葉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覺得天地是那樣的廣大,而人又是那樣的渺小。面對着這樣的奇景,怎能不讓張岱思緒萬千!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下面接着“共賞奇景品雅趣”。

在“共賞奇景品雅趣”中,我讓學生自己去找表現作者情趣的詞有哪些,經討論明確,分別是“獨”、“喜”和“癡”。在夜深人靜、寒氣倍增的時刻,作者寧可披着皮袍、帶着爐火也要一人獨往,不願看見人,也不願被人看見,這在常人的眼中當然是一種癡舉,但這個“癡”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憤和孤傲的情懷啊!叵料此時此刻卻有兩人鋪氈對坐,“喜”字寫出了作者的驚喜,但作者並不說自己大喜,反寫二客“見餘大喜”,實爲作者自己的心聲。經討論,我們認爲作者在這裏表現的是一種“孤高自賞”、“落寞孤傲”的情懷。

課文賞析完了,我做了這樣一個小結:一篇短小的小品文,爲我們描繪了一個像夢一樣的冰雪世界。在這裏,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記敘、寫景和抒情交融、渾化無跡,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大家也許發現,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個字——走近張岱。大家也許覺得張岱很神祕,其實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許就曾經在如潑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澆個透溼也毫不在乎;也許就曾經把自己關進小屋裏,獨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樂;也許就曾經長久地擡頭仰望星空,不爲別的,只爲感受那份寂靜。在那一刻,甩甩頭,讓所有的煩惱都隨風飄散;在那一刻,你也許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所以,當我們品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張岱離我們並不遙遠,他在穿越時空的隧道,和我們的心靈進行對話,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獨、一同去感受那份靜謐。

最後我們做了鞏固與拓展的練習,關於白描手法的運用以及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較也就水到渠成,順利完成。

講完這一課,有一點體會頗深:葉聖陶先生說:“教學的目的是爲了不教”。現代教育理論也倡導 “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會學生學習”。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和資訊,更需要讓學生自如地去運用它們。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引導、指導學生學習,既 “授之以魚”,更 “授之以漁”!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舉一反三,把自己的所學靈活運用於以後的實踐。這一點,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