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範文彙總6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記承天寺夜遊》教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範文彙總6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

2.積累常見的中考題。

3.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學習重點】

1.解釋重點字詞,翻譯句子

2.積累常見的中考題。

3.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學習難點】

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裏,(我)解開衣服準備睡覺,看見月光照進堂屋的門戶,便很高興地起來走動。

戶:門; 欣然:愉快地,高興地;

2.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因爲想到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人,於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尋找張懷民。

念:想,思考; 遂:於是,就;

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起在院子裏散步。

寢:臥,睡; 相與:共同,一起;

步:徒步而行,散步; 庭:庭院;

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都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水草;

交橫:交叉錯雜; 蓋:原來是,

5.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

6.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少有像我們這樣的閒人罷了。

但:只是,不過; 耳:而已,罷了”;

閒人:這裏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讀懂課文,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培養獨立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2.反覆朗讀,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課文的朗讀與疏通。

2.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方法:

1.反覆朗讀。

2.創設情境,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回憶已學過的蘇軾的詞《水調歌頭》,背誦這首詞。

2.交流收集的蘇軾的有關材料和寫作背景。

3.《水調歌頭》是千古絕唱,《記承天寺夜遊》是抒情經典小品。

二、反覆朗讀、疏通課文:

1.組織全班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奏,讀出的韻味,自由朗讀、齊聲朗讀、示範朗讀、配樂朗讀等形式相結合使用。

2.組織學生以小小組爲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3.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注意一些關鍵詞語的意思:“欣然”、“相與”、“蓋”等。

三、賞析月景、感悟意境:

1.創造情境:譯完課文,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並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

學生思考,明確: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了優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1、叢中蛙鳴不斷。2、村中狗吠雞鳴。3、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爲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明確:

這3句,任何一句續在後面都不合適,破壞了寧靜幽閒、清麗淡雅的氣氛。

3.教師小結:這篇短文不足百字,卻膾炙人口,堪稱古代小品文中的傑作。透過記事、寫景、抒情,以極精練的語言,創造出一種詩一樣的藝術境界,表現出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給人以美感和薰陶。請同學們課下反覆誦讀,深入領會本文語言運用的妙處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佈置作業:

1、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傑出的詩篇。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3

課型:

精讀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詞。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詞。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學設想:

《記承天寺夜遊》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學習時,除了對字詞的疏通外,重點是體味文章凝練含蓄的語言,並從中感覺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方法: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學習基礎上,教師加以引導。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就對月有一種特別的青睞,月極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憂傷、惆悵),這是古人對月亮的特殊情結,也是一種心靈上的宣泄與洗禮。

今天,就讓我們穿越千年時空,到承天寺與蘇軾一起夜遊,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二、新授課程

(一)初讀課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1、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自己確定字詞的讀音和句讀。

2、聽配樂朗誦,確定字詞的讀音和句讀。

3、請大家在音樂聲中,輕聲朗讀課文,做到讀通、讀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詞含義,句子翻譯可以和同學交流一下,或者舉手問我。

4、齊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深入感受

1、一個深秋的夜晚,蘇軾爲什麼會想到夜遊?結合文句來談一談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師組織:

當時月色很美,“月色入戶”,深秋之夜,萬籟俱寂,月光悄悄地進門來了,整個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動起來。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蘇軾有什麼反映?(你能體會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嗎?

生交流

師組織:

“欣然起行”面對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掃而光,睡意頓消,披衣而起,充分顯示了月光帶給他的喜悅,蘇軾的自得其樂,辛性而爲,隨意而行。(襯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樂事,但蘇軾爲何會單身想到與張懷民一同夜遊呢?你能否結合文章來談談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師組織:

張懷民與蘇軾是一類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無與樂者”出遊當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這裏,蘇軾很自然地將張懷民與自己歸爲一類,認爲懷民“可與樂”推測一下張懷民是一個怎樣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來很輕淡,好像不假思索,實際包含能一同賞月者只有一個人,非張懷民不可,可見張懷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尋張懷民”面對如此良夜,張懷民一定不會矇頭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賞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賞月,還是出門賞月,因此需要尋他一尋,兩人交往很深。

“懷民亦未寢”“亦”一種如我所料的自得感,體現兩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見,蘇軾認爲他與張懷民是一類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選擇與懷民一同夜遊。

投影張懷民資料:

1083年貶黃州,初寄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薄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於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兩個志趣相投的人夜遊時,看到怎樣的景緻呢?

生交流

師組織: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跟隨音樂細細品味這18個字,想象一下這是怎樣一幅畫面?

學生賞析、交流(2-3個學生)

(可以輕讀,閉上眼睛想象一下)

師:我發現大家在描述時都提到了月光,我們彷彿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這18個字裏有沒有提到月?(沒有)那麼,蘇式是如何把月色寫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潔的呢?

生交流

師組織

(1)比喻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積水的錯覺,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實寫虛,以有襯無,創造一個澄沏空靈的透明世界。

這正如後人“不着一學,盡得風流”

3、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作者無意識中寫下的景色會透露他的內心世界,那麼,東坡所寫之景表現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師組織

他能拋開世俗的煩惱,忘卻了自身被貶謫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見他的內心是平靜,纖塵不染的。

4、這18個字既讓我們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蘇軾此時的心境,那麼,蘇軾本人又有怎樣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師組織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那麼,我們怎麼理解蘇軾的這一番感慨呢?說說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象徵美景處處有。

“閒人”(1)字面意義上:身爲閒官的事實,自嘲

(2)安閒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悵,空有一腔抱負

(4)對當時人汲汲於名利的'不屑

5、回頭看課文短短84字,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是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

生交流

師組織

豁達、樂觀

這種豁達、樂觀的處世態度在逆境中尤爲可貴、可敬,我們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醜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師: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經歷中,始終保持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將近千年之後,的另一位文學大家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這樣說“我們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不僅人對蘇軾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國《世界報》在評說“影響世界十大名人”時,這樣他“他俯仰無愧於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閒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傑作。”

三、

短短84字讓閒人蘇軾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經典,他空明的心境,豁達的情懷親耀着獨具魅力的光彩!

同學們,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讓我們常讀讀蘇軾吧,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4.重點: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5.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課件展示

二、生字詞讀音(叫學生讀、糾正、齊讀)

遂(suì)寢(qǐn)藻(zǎo)荇(xìng)

三、跟隨課件朗讀課文,糾正

重點詞語(投影)

欣然:高興地念:思考、想到相與:一起

遂與外人間隔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遂至承天寺蓋竹柏影也

但聞屏障中尺一響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二、翻譯課文(學生提問,師生解決,強調重點,學生翻譯,對照投影)

三、研習課文

1、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敘述、描寫、抒情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繪景修辭作用特點

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比喻生動形象如臨其境皎潔、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板書設計

6、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透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7、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

8、能力遷移:看圖寫景抒情。

9作業

課件展示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三、預習要求:

1.解決生字詞注音;

2.看註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

3.查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流程

1.匯入:

結合蘇東坡的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和本地東坡遺蹟(惠州東坡亭、東坡小學等)匯入。

學生自由發言,簡介東坡的生平、經歷、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決生字詞讀音(叫學生讀、糾正、齊讀)

遂(suì)

寢(qǐn)

藻(zǎo)

荇(xìng)

2)朗讀課文,聽錄音糾正

3)解決重點詞語(投影)

欣然:高興地

念:思考、想到

相與:一起

遂與外人間隔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遂至承天寺

蓋竹柏影也

但聞屏障中尺一響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4)翻譯課文(學生提問,師生解決,強調重點,學生翻譯,對照投影)

3.研習課文

1)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明:敘述、描寫、抒情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繪景修辭作用特點

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比喻生動形象如臨其境皎潔、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4.板書設計

5.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透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6.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

7.能力遷移:看圖寫景抒情。

8.作業

1)背誦《寄承天寺夜遊》。

2)閱讀古詩《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結合作者的身世和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自行查閱作者的身世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學習本文寫景抒情的語言。

3.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學重難點】

學習本文寫景抒情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播放歌曲《但願人長久》,感受歌者和詞人蘇軾所表達的感情。匯入本文,共同學習體會蘇軾在這篇寫月亮的文章中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二、整體把握

1、悟讀——把握文章內容

(1)初讀,掃清字詞障礙。

(2)再讀,思考討論並回答: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3)齊讀課文,注意停頓、節奏,讀出韻味。

2、譯讀——疏通文意

(1)自讀,結合課下注釋,同桌互譯互聽全文。

(2)再讀全文,進一步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研讀賞析

1、學生自讀課文,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爲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戶外?

(2)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這幅月夜圖有何特點?

(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4)最後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2、交流對以上問題的看法,再讀課文。

四、探究學習

1、學生自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提出問題,教師準備以下問題。

(1)文中並未直接敘述作者與張懷民的友情,但字裏行間卻可以看出兩個人親密無間。請試着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詞句加以體會。

(2)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裏顯然與實際不符,因爲並非每夜都能看見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2、學生再讀課文,爭取背誦文章。

五、拓展延伸

1、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你不想對蘇軾說點什麼嗎?

2、請你用優美的文字把你記憶中最難以忘懷的月色描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