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集錦6篇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教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集錦6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讀通文意。

2、領悟心境。

3、賞析美景。

教學重難點:

1、賞析月景的特點及寫法。

2、領悟作者複雜的心境。

教學方法:誦讀法、競比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計算機課件

教學步驟:

一、設定情景匯入課文。播放一組月色圖讓大家欣賞。

導語:人們常說:“月色如畫”,在攝影家、畫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筆下也毫不遜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記承天寺夜遊》欣賞一下散文大家蘇軾筆下的月色圖。

二、簡介作者。

請學生交流收集的有關作者的資訊,用多媒體展示蘇軾的生平,讓學生摘要做筆記。

三、讀熟課文。

自讀課文,就難讀的詞或句子進行圈點,小組討論解決,如仍有疑問則向老師提出,多媒體展示重點詞句,讓學生當堂鞏固。然後熟讀課文(可按下列步驟進行:個別朗讀——學生評說——再聽範讀——一起朗讀)

四、讀懂課文。

1、請學生結合註釋和已學過的知識,或查閱工具書自瀆理解,有疑問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2、請一個同學用現代語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讀課文,欣賞月景。

1、這篇散文寫了一件什麼事情,一句話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麼,劃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多媒體展示“賞月圖”)

3、這一句主要寫了哪些景物?

4、這些景物都是客觀實景嗎,體會“藻荇交橫”的妙處。

5、討論如將“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改爲“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橫”,表達效果一樣嗎?

6、學生用詩意化的語言描述這幅月色圖。

7、有感情的朗讀此句,當堂背誦。

六、感悟作者複雜的心境。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蘇軾與張懷民漫步在這冰清玉潔、寧靜淡雅、如詩如畫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瀏覽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達他此時心境的一個字。並結合文章中的詞句加以品析。

2、作者爲什麼會如此清閒、悠閒呢?我們來看作者是在何時何地寫的這篇散文?(多媒體出示文章的寫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貶謫,成了有職無權的“閒官”,按照常理,遇到這樣的打擊,他的心情應該如何呢?

4、但他卻表現得那樣的灑脫、安閒,可見其是一個怎樣的人?

5、作爲一代大文豪、一個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個閒人呢?

6、朗讀最後一句話,讀出感慨萬千的語氣,體會作者複雜的情感。

7、一邊欣賞優美的月色圖,一邊配樂有感情朗讀全文。

8、開展背誦競賽。

七、拓展延伸。

月亮在詩人的眼中是一個有情之物。回憶我們讀過的有關月亮的古詩文,用下列句式進行賞析。

“我欣賞詩(文)的

一句,它寫出了月亮,

表達了詩人情感。”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學習本文寫景抒情的語言。

3.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學重難點】

學習本文寫景抒情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播放歌曲《但願人長久》,感受歌者和詞人蘇軾所表達的感情。匯入本文,共同學習體會蘇軾在這篇寫月亮的文章中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二、整體把握

1、悟讀——把握文章內容

(1)初讀,掃清字詞障礙。

(2)再讀,思考討論並回答: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3)齊讀課文,注意停頓、節奏,讀出韻味。

2、譯讀——疏通文意

(1)自讀,結合課下注釋,同桌互譯互聽全文。

(2)再讀全文,進一步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研讀賞析

1、學生自讀課文,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爲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戶外?

(2)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這幅月夜圖有何特點?

(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4)最後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2、交流對以上問題的看法,再讀課文。

四、探究學習

1、學生自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提出問題,教師準備以下問題。

(1)文中並未直接敘述作者與張懷民的友情,但字裏行間卻可以看出兩個人親密無間。請試着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詞句加以體會。

(2)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裏顯然與實際不符,因爲並非每夜都能看見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2、學生再讀課文,爭取背誦文章。

五、拓展延伸

1、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你不想對蘇軾說點什麼嗎?

2、請你用優美的文字把你記憶中最難以忘懷的月色描繪出來。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藉助工具書讀懂課文,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並背誦課文,十七 記承天寺夜遊 教案(蘇教版八年級上)。

2、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學設想:

(1)預習要求:1、自讀課文,看註釋,查工具書,正音正字,順暢誦讀。

2、查閱有關資料,瞭解作者寫作次文時的處境。

(2)教法學法:1、注重誦讀教學。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逐漸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採用啓發式,討論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學間展開討論、解釋疑難,教師作必要的點撥和適當的講解,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課時安排:一課時

(4)準備教具: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流程:

一、導語設計,走近蘇軾。

宋代有個大詩人叫蘇軾,你們可曾讀過他的詩文?我們在七年級上學期曾學過他的一首詞,叫《浣溪沙》。哪位同學還能背誦?(指名背誦這首詞)這位大文豪才華橫溢,但他的命運卻不太好。他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於自我解脫,與友人張懷民一起夜遊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筆下,顯得澄澈透明,如詩如畫。現在讓我們與這位大詩人共同夜遊承天寺吧!(板書課題作者)

二、展示學習目標(投影)

三、整體感知課文,疏通文章內容

(一)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1、學生自讀課文,看註釋,查工具書,互相解決疑難。

2、聽錄音:聽清生字讀音及難讀句的節奏,標註在書上。

3、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文章。

4、組織學生朗讀:指名讀、分組讀、集體讀。

(二)掌握重點實詞的意義,讀懂課文。

1、學生再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結合註釋,理解並口頭翻譯課文。

2、劃出疑難字詞,準備交流。

3、組織交流:先小組交流,共同討論,後全班交流解疑。

4、學生當堂筆譯。

四、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出示投影:

1、文章最後一句說:“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你認爲這句話寫出

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2、作者在文章中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哪些詞語可以表現出來?

a.學生思考、討論,解決疑難。(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b.教師結合進行板書。

c.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散文。這篇短文不足百字,卻膾炙人口,堪稱古代小品文中的傑作。文章透過記事、寫景、抒情,以極精練的語言,創造出一種詩一樣的藝術境界,表現出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給人以美感和薰陶。請同學們課下反覆誦讀,深入領會本文語言運用的妙處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並理解作者心境的?

2.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傑出的詩篇。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4

內容預覽:

記承天寺夜遊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文章的韻味;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讀成誦。

2、聯繫文章的寫作背景,瞭解作者的有關情況,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2、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3、導語

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一家寺院遊玩的經歷。那麼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遊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二、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爲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三、翻譯理解

|給加點字注音。

解()衣

藻荇()

遂()至

未寢()

|看課文註釋,瞭解大意。小組合作,結合註釋,翻譯全文。

透過翻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賞析

思考問題:

1、作者爲什麼會想着夜裏去寺廟遊玩?

因爲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2、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3、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月色皎潔,空靈。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爲並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裏,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句點明瞭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

6、文章的結尾句“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作者最後這一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爲朝廷盡忠的抱怨。

五、小結

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空靈、皎潔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瀟灑、達觀

自我排遣的樂觀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5

課型:

精讀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詞。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詞。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學設想:

《記承天寺夜遊》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學習時,除了對字詞的疏通外,重點是體味文章凝練含蓄的語言,並從中感覺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方法: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學習基礎上,教師加以引導。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就對月有一種特別的青睞,月極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憂傷、惆悵),這是古人對月亮的特殊情結,也是一種心靈上的宣泄與洗禮。

今天,就讓我們穿越千年時空,到承天寺與蘇軾一起夜遊,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二、新授課程

(一)初讀課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1、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自己確定字詞的讀音和句讀。

2、聽配樂朗誦,確定字詞的讀音和句讀。

3、請大家在音樂聲中,輕聲朗讀課文,做到讀通、讀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詞含義,句子翻譯可以和同學交流一下,或者舉手問我。

4、齊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深入感受

1、一個深秋的夜晚,蘇軾爲什麼會想到夜遊?結合文句來談一談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師組織:

當時月色很美,“月色入戶”,深秋之夜,萬籟俱寂,月光悄悄地進門來了,整個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動起來。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蘇軾有什麼反映?(你能體會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嗎?

生交流

師組織:

“欣然起行”面對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掃而光,睡意頓消,披衣而起,充分顯示了月光帶給他的喜悅,蘇軾的自得其樂,辛性而爲,隨意而行。(襯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樂事,但蘇軾爲何會單身想到與張懷民一同夜遊呢?你能否結合文章來談談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師組織:

張懷民與蘇軾是一類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無與樂者”出遊當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這裏,蘇軾很自然地將張懷民與自己歸爲一類,認爲懷民“可與樂”推測一下張懷民是一個怎樣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來很輕淡,好像不假思索,實際包含能一同賞月者只有一個人,非張懷民不可,可見張懷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尋張懷民”面對如此良夜,張懷民一定不會矇頭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賞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賞月,還是出門賞月,因此需要尋他一尋,兩人交往很深。

“懷民亦未寢”“亦”一種如我所料的自得感,體現兩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見,蘇軾認爲他與張懷民是一類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選擇與懷民一同夜遊。

投影張懷民資料:

1083年貶黃州,初寄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薄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於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兩個志趣相投的人夜遊時,看到怎樣的景緻呢?

生交流

師組織: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跟隨音樂細細品味這18個字,想象一下這是怎樣一幅畫面?

學生賞析、交流(2-3個學生)

(可以輕讀,閉上眼睛想象一下)

師:我發現大家在描述時都提到了月光,我們彷彿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這18個字裏有沒有提到月?(沒有)那麼,蘇式是如何把月色寫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潔的呢?

生交流

師組織

(1)比喻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積水的錯覺,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實寫虛,以有襯無,創造一個澄沏空靈的透明世界。

這正如後人“不着一學,盡得風流”

3、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作者無意識中寫下的景色會透露他的內心世界,那麼,東坡所寫之景表現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師組織

他能拋開世俗的煩惱,忘卻了自身被貶謫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見他的內心是平靜,纖塵不染的。

4、這18個字既讓我們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蘇軾此時的心境,那麼,蘇軾本人又有怎樣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師組織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那麼,我們怎麼理解蘇軾的這一番感慨呢?說說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象徵美景處處有。

“閒人”(1)字面意義上:身爲閒官的事實,自嘲

(2)安閒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悵,空有一腔抱負

(4)對當時人汲汲於名利的不屑

5、回頭看課文短短84字,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是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

生交流

師組織

豁達、樂觀

這種豁達、樂觀的處世態度在逆境中尤爲可貴、可敬,我們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醜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師: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經歷中,始終保持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將近千年之後,的另一位文學大家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這樣說“我們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不僅人對蘇軾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國《世界報》在評說“影響世界十大名人”時,這樣他“他俯仰無愧於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閒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傑作。”

三、

短短84字讓閒人蘇軾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經典,他空明的心境,豁達的情懷親耀着獨具魅力的光彩!

同學們,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讓我們常讀讀蘇軾吧,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4.重點: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5.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課件展示

二、生字詞讀音(叫學生讀、糾正、齊讀)

遂(suì)寢(qǐn)藻(zǎo)荇(xìng)

三、跟隨課件朗讀課文,糾正

重點詞語(投影)

欣然:高興地念:思考、想到相與:一起

遂與外人間隔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遂至承天寺蓋竹柏影也

但聞屏障中尺一響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二、翻譯課文(學生提問,師生解決,強調重點,學生翻譯,對照投影)

三、研習課文

1、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敘述、描寫、抒情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繪景修辭作用特點

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比喻生動形象如臨其境皎潔、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板書設計

6、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透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7、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

8、能力遷移:看圖寫景抒情。

9作業

課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