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月光曲教學反思

《月光曲》一文是關於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動地記述了貝多芬譜曲的經過。

月光曲教學反思

全文以生動、優美的語言開始敘述。貝多芬來到小鎮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當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樂、愛音樂而感動,即興爲她演奏時,一陣風吹滅了蠟燭,屋裏灑滿了清幽的月光,“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使我們彷彿身臨其境。

對於《月光曲》的內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動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聯想表達出來。天高雲淡、月朗星稀,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這時月下的一切是那麼幽靜。月亮“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着一個朝着岸邊涌過來……”這個自然段是本文的教學難點和重點。怎樣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呢?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讀後談收穫;然後以一個問題爲轉折:同學們,我們讀了這麼久,可是我卻還是沒有聽到有什麼樂聲啊,這曲在哪兒呢?我們都知道,曲應該有曲調,可這裏有曲調嗎?(有)老師繼續問:那我們在兄妹倆美妙的聯想中感受到了樂曲怎樣的旋律和節奏呢?學生四人小組邊讀邊討論。在全班交流時感受到兄妹倆聯想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這樂曲的曲調應該是比較輕柔的,而且也是比較緩慢的。而聯想到“月亮升高穿過微雲”的部分,應該是比較輕快的,因爲他們感覺到了快樂。在他們聯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則應該是比較熱烈、激昂的,因爲只有這激昂的音樂,才能讓他們有這樣的聯想。最後大家有感情的朗讀這段,感受音樂的魅力。當然讀的形式多,讀的效果也比較好。

作曲需要靈感,靈感又來自於情感。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貝多芬創作了這首舉世聞名的《月光曲》呢?話鋒一轉,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在文中標上批註。可以用線條劃一劃,可以用字詞來概括,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在文中標上記號。老師引導提示在課文的二、三意義段中去找。

同學們在體味作者用詞精妙的'同時,更爲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間的手足親情,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情和音樂家博大高尚的情懷所感動。哥哥因爲“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家裏“又太窮”,無法使妹妹得到滿足而遺憾、內疚。妹妹聽出哥哥話中的不安之意,反過來溫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別難過”。兄妹互相體貼,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夢寐以求的願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於悽楚中飽含了對音樂的喜愛。當貝多芬充滿激情地彈奏曲子時,盲姑娘聽得那麼入迷。“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動了貝多芬。貝多芬的情緒由觸動到感動再到激動,使得他主動爲盲姑娘即興創作《月光曲》,併爲之演奏。貝多分悄然而來,悄然而去,卻給窮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精妙的課文設計,相信也給同學們帶來了美的感受,藝術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