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月光曲教學反思15篇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月光曲教學反思15篇

月光曲教學反思1

一、匯入新課

讀課題,你覺得《月光曲》應該是一支什麼樣的曲子?

從名字猜想

我們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麼?聽一聽。

咱們今天是語文課,我們語文課首先要從語言文字中聽出音樂來,瀏覽課文,從什麼地方你可以聽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細讀課文

自由讀9自然段,你從課文中聽出了月光曲怎樣的旋律。

她好像面對這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讀。

齊讀,一二兩句。讀初平和、舒緩的旋律。

範讀:月亮也越升越高,穿過一律一律輕紗似的微雲。

聽出音樂正在向高潮發展。

你還聽到了什麼樣的樂曲。

激動人心的。情緒高漲的。我是從“忽然……”聽到的。讀。

板書:

旋律舒緩起伏激越

齊讀。讀初令人振奮的旋律。(是令人振奮嗎?)

指讀第九自然段。

從文字中聽出了月光曲旋律的變化,聽得對嗎?讓我們來聽一聽。

在這段話前還有一句話,皮鞋匠靜靜地聽着,咱們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靜靜地聽。播放音樂。

(這時候不要介紹樂章,讓學生靜靜地聽,就不要打斷學生)

有同學笑了,爲什麼笑?爲我們鼓鼓掌。

我們都有一雙音樂的眼睛,我們聽出了音樂的旋律,音樂的旋律都是表達的作者的情感。讓我們走進作者的創作中去,自讀第二自然段,讓我們來體會貝多芬創作的過程,創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鬆。他的心情很平靜。

仔細讀第二小節,你就能體會到不同的心情。抓關鍵詞語。

談感到欣慰,因爲人家談得是她的曲子。

從幽靜體會到平靜。

高興,因爲他的曲子被廣泛的流傳了,在這麼僻靜的地方都能聽到他的曲子。帶着這樣愉快的心情,走進了小屋。

有句話說,彈琴知音,談話知心。你能透過他們的談話知道他們的內心嗎?

他們很想彈好這首曲子。

讀一讀,在哪兒知道的?

很想聽到貝多芬親自彈奏。

有點無奈。

這個哥哥比較難受,因爲他不能滿足妹妹的願望。

指讀哥哥說的話。

沮喪的心情。因爲小姑娘很想聽聽。

要從文字中體會,

我覺得他們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們家太窮了。

貝多芬聽了他們的談話,心情如何?

同情他們,想給他們談。

貝多芬走進門去,心情會有什麼變化?

指讀。

他會十分的感動,進入房子的時候,發現小女孩的眼睛瞎了,還在刻苦的學習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動。

爲什麼說彈一首,怎麼又彈了一首?

因爲他發現他是一個懂音樂的姑娘,所以要再彈一首。

因爲他覺得這個小姑娘是她的知音,聽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碼?

能從音樂中聽出就是貝多芬;從談得熟,裏面有深厚的情感,從音樂中能知道就是貝多芬,難道還不是知音嗎?

能聽到貝多芬親自爲自己的彈奏,

貝多芬在這裏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個詞叫作“知音難覓”,是多麼的高興?課前我們查找過資料,知道了貝多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性格狂躁,脾氣古怪,一般人不願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獨,在這裏激動的何止是盲姑娘呀,還有貝多芬。(出示課文圖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動萬分,欣喜若狂,這時候“一陣風……”

激發了他的創作情思,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這情思由指端匯聚到琴鍵上,讓我們再來聽……《月光曲》

誰來在月光曲的樂聲中,再來讀課文第九自然段,這一遍讀,你可能聽到的不僅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國有一句諺語,說音樂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給了盲姑娘一雙耳朵的眼睛,那是心靈的眼睛,齊讀“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樂曲誕生了,讓我們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你從飛奔中體會到了貝多芬怎樣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歡自己剛創造出來的曲子。

十分激動,因爲他幫剛剛彈的曲子記錄下來。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爲自己一下子就創作出來了這樣地曲子。

激動,創作成功的激動。

這就是一《月光曲》創作成功的傳說,這時音樂史上最動人的傳說。這個傳說最打動人的事什麼?

指讀:

我的藝術應當只爲貧苦人……

聽到的是曲,體會到的是情。像月光曲這樣富有情感的文章,咱麼就這樣一步一步的品味,細細地去讀。

情感,是一切藝術的靈魂。(幻燈)

月光曲教學反思2

讓孩子們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思考樂曲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感悟課文資料。緊之後讓孩子們試着把這樣的變化給讀出來,品悟語言文字,並安排了孩子們分層讀出這種曲調的變化,讓孩子們悟出這種變化實際上也正是貝多芬情感的變化。最後在孩子們水到渠成到達感情朗讀後,我又有了進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樂讓孩子們把這幾句皮鞋匠聯想的話再讀一讀,進一步體會樂曲的變化,如果課堂上還有時間的話還能夠安排學生及時背誦這部分資料,這樣文中的語言就變成了孩子們的語言積累。

就這樣,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層一層,循序漸進在讀書的“讀”上面做文章,讀的不空洞,不單調,讀出質量,讀出韻味總體來說是比較成功的。整節課是貼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了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構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讀書的過程中,比較注重語言感悟和運用,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還有最後這部分聽音樂寫話,事先我準備了那首《苗嶺的早晨》,我認爲這首曲子比較容易聽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給學生限制一下想象的範圍,介紹一下這首曲子的背景,但之後我想既然要聽音樂聯想就讓學生天馬行空,自由發揮,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但是可能是缺乏引導,學生的想象還是比較侷限於森林動物的聯歡上了。

在上這節課前我十分自信,因爲我精心準備這節課,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心裏比較有底,但是課堂效果卻並不象我預期的那樣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紮實,到位,卻因爲太過了,反而顯得比較煩瑣、迂迴、浪費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如在解決學生提出的那三個問題時,三個問題是互相關聯的,但我卻沒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三個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另外,我自己感覺在教學設計上比較均衡用力,缺乏側重點,個性是學生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貝多芬的情感變化與樂曲和窮兄妹倆的聯想之間的關係引導得但是深入透徹,估計有些學生還是一知半解。

總之,這節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覆錘鍊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

月光曲教學反思3

《月光曲》一課講的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教學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貝多芬當天晚上的經歷,幫助學生理清貝多芬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接着讓學生自學課文的小6~7節,瞭解貝多芬遇到知音時的激動,知道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即興創作《月光曲》的。在這裏,重點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6~7這兩節課文,在感情上引起學生的共鳴。

在接下來的對8~10節的學習中,引導學生把課文中描寫的《月光曲》的內容,分爲幾個場景,然後再結合貝多芬當天晚上的思想感情的經歷,按不同場景來分析理解音樂內容。老師再借助一條曲線把音樂的節奏反映出來,這樣就化抽象爲具體,讓學生藉助直觀形象來理解無形的音樂。降低了理解的難度。

“你願意像貝多芬那樣把《月光曲》彈奏一邊嗎?”學生有了對《月光曲》的理解,結合他們各自的生活經歷,伴着《月光曲》優美的音樂,學生們時而低頭側耳,時而輕按琴鍵,時而神情激動,時而如癡如醉。把他們對音樂的理解透過自己的“表演”反映出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第九節,不用老師指導也水到渠成。

學習這一課,不僅使學生掌握課文中的知識,從三維角度考慮,還要引導學生學會一些簡單的閱讀欣賞音樂的方法。爲此,我在最後安排了一個欣賞音樂的環節,儘管學生對音樂內容的理解上還有一定的距離,但這是一個有益的開始,我想,也許從今天起,我們班上就多了幾個音樂愛好者,明天他們也許會成爲一個有生活情趣的人,一個有生活品味的人。這也正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所期望達到的效果。

月光曲教學反思4

《月光曲》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即興譜寫《月光曲》的經過。文章短小精悍,無論是樂曲本身還是語言文字、人物情感都優美生動、感人至深,是一篇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一、創設情境,聆聽曲之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曾三次讓學生聆聽此曲,覺得對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聽《月光曲》是在揭題之前,我這樣匯入新課:“同學們,今天這節課先讓我們來聽一首樂曲,請你們來猜一猜這是一首什麼曲子?”聽曲子學課文,這樣愉悅的學習氛圍是不多見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

二聽《月光曲》,是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重點段第九自然段時,此時,讓學生配以時而徐緩抒情時而高昂激越的樂曲誦讀,使學生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輪圓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繼而海面上颳起大風,捲起巨浪,波濤洶涌的大海格外壯觀……這樣,學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讀時也就真正達到了聲情並茂的效果;

三聽《月光曲》是在即將結束這篇課文時,我邊播放樂曲邊對學生說:“同學們,最後讓我們再次聆聽《月光曲》,並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優美流暢的旋律中結束本課吧。”

二、精讀課文,領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覆誦讀體會,以幫助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優美。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可以指導學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涌”等詞句,讓學生想象並練說:“透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到海面由平靜——波濤洶涌,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高亢激昂。

此時,即使學生從沒親耳聆聽《月光曲》,但是透過這充溢着優美意境的字裏行間,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三、細細品味,感悟情之美。

細細品讀《月光曲》這篇課文,我們也不難感悟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當貝多芬聽到盲姑娘兄妹倆的對話而推門進屋時,當盲姑娘激動地認出貝多芬,貝多芬再次爲她彈曲時,我都讓學生想象:“當時貝多芬是怎麼想的,是什麼驅使他進屋並再次爲盲姑娘彈曲?”當課文最後講到兄妹倆久久地被曲聲陶醉時,我又藉此讓學生練說:“假如你就是兄妹倆中的一個,當你從陶醉中回過神來時,你會對着貝多芬遠去的身影激動地說些什麼呢?”透過以上的幾次想象練說,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貝多芬悄然而來,又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的是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和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更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位大音樂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懷。

聽曲、品文、悟情,《月光曲》這篇課文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樂曲之美,領悟到語言之美,更讓學生體會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學生從中獲得了愉快的審美教育。

月光曲教學反思5

《月光曲》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講述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文中沒有描寫“月光曲”優美旋律的文字,但我們分明會感受到月光曲變化的旋律、曲調、節奏,它主要是透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課文寫得最美的一段話。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貝多芬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難點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這重點、難點對學生來說確實有難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必須讓學生反覆地讀,自己感悟出來。

上午的語文課上,學生透過讀書,把皮鞋匠的聯想想象成了三幅畫,即:月亮升起,灑滿銀光;月亮升高,穿過微雲;月光照耀,風起雲涌。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涌,從而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的變化。但是對“樂曲的變化正是來自音樂家情感的變化以及情感變化的原因”這個問題似乎沒有感覺。我有點着急。

課後,我進行了深刻反思,認識到給學生安排的讀書時間還不充分,老師的引導還不到位,要想真正讓學生自己感悟出來,應該引導學生着眼於全文來讀,而不是僅僅侷限在第9自然段。

下午的語文課,我把這個問題專題來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分層讀、表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讀完以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啓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體會到了在創作過程中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以及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即: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心情輕鬆悠閒,此時心情是“平靜”的;當聽到茅屋裏窮兄妹倆的對話,有感於兄妹來的善良、純潔、善解人意、互相體貼,更出於盲姑娘對音樂的奢望,此時貝多芬平靜的心情變成得非常感動,走進去爲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當一曲彈完,貝多芬看到了一個愛音樂而且懂音樂的盲姑娘,他認爲他找到了知音,感情變得更加激動,創作激情頓時而生------)

只是,老師情感的融入還不是非常到位,問題設計還應該更加精煉,課堂上仍有點着急,缺乏等待意識。要改!

月光曲教學反思6

《月光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貝多芬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作《月光曲》的,掌握貝多芬思想感情的發展脈絡。教學中我設計一個問題貝多芬進入茅屋爲盲姑娘彈了一曲之後情感又有什麼變化了?我認爲簡單的一個問題卻引起了學生的爭論:有是小組說:我們組認爲貝多芬爲盲姑娘彈一曲後,盲姑娘認出他就是貝多芬時貝多芬一定十分激動,因爲盲姑娘太懂音樂了。有的小組說:我們組認爲盲姑娘認出貝多芬後此時貝多芬還是感動,真正使他激動的原因是他想到這麼愛音樂的人卻不能坐在音樂廳裏欣賞自己的演奏,社會制度太不平等了。想到這他很激動。我沒有打斷學生而是笑着說:請繼續談你們的觀點。學生受到了鼓勵更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小組說:我們組認爲貝多芬此時是驚訝,爲盲姑娘如此懂音樂而驚訝。有的學生說:我們組認爲貝多芬此時是氣憤。運用自己查找到的資料,正如同學們所說的貝多芬十分熱愛勞動人民,貧窮不能阻礙人們對音樂的熱愛和理解。就在這簡陋的茅屋中貝多芬遇到了他一生中難得遇到的一位真正的音樂知音,他的情感由感動、驚訝、氣憤進一步昇華爲激動之情。其實我們每個人在閱讀課文時對人物的情感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幾位同學都能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到貝多芬情感的變化。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也應象他們一樣敢於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

課後這節課我在這個問題上處理的還是比較好,因爲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大膽求異,多方面、多角度的展開爭論,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向這節課學生們出現了很多種答案,我們就應該利用這一契機引導學生展開求異思維,展開爭論,從而使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到了資本主義的黑暗和貝多芬的善良和愛心。教師相機誘導,學生互相切磋、分析、爭論,就有助於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月光曲教學反思7

《月光曲》教學反思

一、巧用文字,發展學生想象。

活用教材,從課文資料延伸開去,尊重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必定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課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情境:在輕快的音樂聲中讓學生閉上眼睛根據教師帶給的優美文字進行自由想象。每個學生心中都有一個世界,他們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無限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因爲每個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想象的豐富性,纔有學生想到“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可見,利用文字所帶給的資料,設計必須的情境,不僅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潛力,而且還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語言,弘揚學生的個性。

二、善用文字,激發學生思維

繪聲繪色的表演,往往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在閱讀教學中適當地讓學生透過表演體驗文中的思想感情,透過表演發表自己的獨特感受,這同樣是促使學生生成語言的好機會。在上面的教學中,我就設計了師生表演的學習情境,所以讓學生扮演課文中三個不同的主角分別是:皮鞋匠、盲姑娘、貝多芬,透過不同主角的朗讀,使學生能夠體會到不同人物的所思所想。教師只要善於利用教材,創設多種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又何愁語文素養得不到發展呢?

三、活用文字,引導學生探究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在閱讀實踐中,學生在用心主動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學習“第九自然段”暢想大膽的假設如:我想,假如---------------;我想是,因爲----------------在那裏,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心智成長的愉悅。這一次,真可謂是無意中的收穫。由此可見,教師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和進取精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有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

讓課堂迴歸孩子的世界,讓周圍世界、自然界不斷以鮮明的形象、知覺和表象來滋養學生的意識,就應是我們語文教學追求和探索的。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和關鍵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使學生敢想、敢說,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總之,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就必須要把它變成學生樂於學習的場所,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這纔是真正好處的語文課堂教學。

月光曲教學反思8

《月光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爲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課文內容意境雋永、文質兼美,蘊含着豐富的美育因素。無論是樂曲、語言、情感,都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下面就從優美的樂曲中品味藝術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課文中,美妙的琴聲讓兄妹倆深深“陶醉”,“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這些都體現了音樂藝術的巨大感染力。教學中,在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型會了課文的意境之後,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月光曲》的音樂,讓學生配樂誦讀,從而切身體會《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藝術的魅力。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感覺到:

《月光曲》給人以深沉,可能是因爲貝多芬對兄妹倆的貧寒而感到同情。

《月光曲》給人的感覺很舒緩,可能是貝多芬找到了知音,而感到很開心。天地之間,是什麼情誼感化了人間,是什麼進化了人類——是無私的愛,一種對心靈的呵護,一種讓人從絕望中得到希望的力量,一種給人幸福的力量。

《月光曲》讓人想到了月亮慢慢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月光灑滿了海面,突然海面上吹起了一陣風,海上波濤起伏,浪花一朵朵撲過來,波瀾壯闊。

《月光曲》全曲一開始時聲調較舒緩,音色很柔美,像白雲飄過天際,留下些飄飄渺渺的痕跡,又似迎風微拂的重柳枝,如煙如夢,若有若無。突然,旋律高昂、激烈了起來,聽者彷彿也被捲入了進來,也隨着音樂感到了緊張;最後,旋律又恢復了風浪前的平靜。

《月光曲》給人帶來身臨其境之感,讓人陶醉其中。

月光曲教學反思9

《月光曲》一課是一篇難度較大,感情很難體會的一篇文章。課文裏的曲子所包含的意思沒有直接描寫出來,而是透過盲姑娘和皮匠的聯想而透露出《月光曲》的含義。要讓學生感悟出《月光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這篇文章的教學難點。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重點是滲透一個美字。教學中力求做到講究趣味性,在樂中求美,激發情感性,在情中求美,注意形象性,在賞中求美,啓迪思想性在品中求美,使學生的學習活動體現出來。

反覆推敲品味語言美,正確朗讀表達聲韻美。拓展深入,敢於創造美。使課堂教學能從不同角度表現“教學活動的美”“教學內容的美”“教學方式的美”真正讓教學成爲一種藝術,透過教學喚起他們的美感,使學生能從語言文治文字中感悟自然美,社會美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感情世界。

在教學這一篇課時,要注意創設情景氛圍,激發情感,可讓學生先聽月光曲的片段,讓學生談感受。

直奔課文重點,體會樂曲意境,讓學生聽音樂後勾畫描寫皮鞋匠聽音樂聯想的文字,反覆朗讀,反覆體會,放多媒體月光下平靜的海面,波光鱗鱗的海面,波濤澎湃的大海讓學生體會這僅僅是景色的變化嗎?

兄妹倆爲什麼如此心潮澎湃?貝多芬此時爲什麼能創作出月光曲呢?讓學生明白作曲根源與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心情分不開。在這裏盲姑娘如此懂音樂,他們能產生共同的感覺是找到了知音。貝多芬觸景生情創作了《月光曲》。

月光曲教學反思10

大教育家孔子說過:“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教師上課也是一樣,要想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課前必須精心備課,但檢驗備課的唯一標準還是課堂,課前無論如何精心設計教案,都不能說備課已經成功,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課前認爲自己的課備的很詳細,全面,條理清晰,然而課堂卻不一定和你想象的一樣,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後不斷反思。

《月光曲》這堂課講完後發現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出,首先就從備課談起吧。這篇課文在人教版十一冊的第八組課文中,這單元重在讓學生走進藝術的天地,感受藝術的魅力。《月光曲》這課,學生要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這課有兩個突破點:一是從聯想中感受月光曲的美妙體會貝多芬的高超技藝,二是體會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真摯的情感。在備課時,我是這樣想的先從第九自然段的聯想畫面入手,讓學生感受聯想的好處,從聯想中感受樂曲的節奏,從而感受貝多芬高超的技藝。然後再探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原因,從原因中感受貝多對窮人的同情,對遇到知音的激動,從而想象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整個情感變化,這樣來突破文章的難點。這兩點都是文章的重點,而我在備課是卻把他們備到一起,講課前就認爲內容挺多,但還是沒有進行取捨,因此,課堂上只講了第一部分的內容。從這次節課中,我認識到了自己備課的失敗,不能抓重點,捨不得放棄,這也是我的一個缺點,很多次課總是想把更多的講出來,而往往卻適得其反,沒有中心和主幹。

從這次課堂,我再次反思了自己。雖然教學已經好多年,但沒有形成屬於自己的個性的課堂,這也許是自己對語文教學沒有獨特的思考和理解。在《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分析時,我先問:“這段是透過什麼老表現月光曲的?學生說出是皮鞋匠聽音樂時產生的聯想,接下來讓學生畫出聯想的句子。這樣讓學生區分實在事物和聯想。讓學生讀皮鞋匠聯想的句子時,先想象是幾幅畫面,並說說在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這樣的想象對我班學生是個難點,因此我讓觀看了這段內容的視頻,並透過抓住“微波粼粼、霎時間”來感受海上月升的景象,同時想象此時的樂曲是怎樣的節奏。後面波濤洶涌的大海抓住“巨浪,一個接一個”來分析,讓學生頭腦中產生狂風捲着巨浪涌向岸邊的情景,但是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並不是很好,課後我想是我的引導不夠到位,當學生說出“像有千萬匹馬奔騰而來時”,如加問一句你彷彿聽到了什麼?或者我的引導再生動點再婉轉點,會更好。也或者,是我在備課時沒有以學生的角度去想,因此在講課時不能很好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來讓學生理解。在今後的備課中,應該以學生爲本,備教材的同時,備學生,只有預設了纔能有好的生成。

在這次教研組活動中,我發現自己的教學設計體現不出自己的設計意圖,總是把別人的方法強加與自己身上,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因此,自己的課上的越來越笨拙,甚至會讓別人取笑。

想想但凡有成就的老師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田地”。於永正老師提出“五重教學法,追求語文課堂的情意盎然”;竇桂梅老師的“主題教學”,提倡精讀一篇,帶動一組,對教材的挖掘體現出一定的深度;王鬆舟老師的積極倡導“詩意語文”,追求語文課堂的詩情畫意。。。 。。。可以說都具有獨特而鮮明的教學風格和教育個性。也許談名家有點遙遠,就從我們學校的教師身上,我也感到自己比別人有很大的差距,我們教研組組長張老師的課上的總是遊刃有餘,個性鮮明,她的教學機制無不讓人佩服;和我同年級的教師王振娟,敏銳的思維,清晰的思路,講課時重點詞句的剖析也值得我們學習;還有高老師,董老師,詹老師。。。。。。每個老師的課堂都那麼精彩。他們的課堂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上出了自己的特點。而我呢?一次不好別人會覺得是失誤,兩次不好也可以原諒,但三次不好呢?人們會覺得你這個人沒能力。其實不用別人說自己都能感覺出自己的問題所在了。我爲自己的不好陷入了自卑當中,是我不善於思考?還是不善於學習?還是和自己的性格有關?

當我從昨天講完課一直思索中,我們辦公室的牛老師給了我很大的動力。牛老師雖然四十多歲了,而她對工作的熱情,對學習的不間斷,讓我感受到只有學習才能使自己進步。昨天和牛老師的談話中,牛老師說:“你們還小呢,我像你們那麼大的時候也還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呢?我就是不斷從學習中進步的”。這幾天一直爲牛老師的學習精神所感染,是啊,人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使自己不斷進步啊。

教育的田地是肥沃的土壤,如果老師貧瘠了,怎麼教出高水平的學生呢?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自己勇於去思考,潛下心來鑽研學習,一定會上出屬於自己的課堂的。

月光曲教學反思11

【教學案例】

今天第一節課是語文,陽光明媚、柔和宜人。我高興地步入教室。今天是新課:月光曲(第一課時)。任務是初步理解課文。這課書由於我上過幾遍,內容非常熟悉,上課時我儘量打破常規,一反常態,只打腹稿──瞭解課文內容及主要教法,不加預設。

上課時,由簡介貝多芬入手,繼而自己首先初步嘗試讀課文,讓學生初步感受,又讓學生續讀了一遍後,讓學生說說自己讀後的初步感受及想法:盲姑娘家裏很窮,但很愛音樂。

接着我又讓男生讀及鞋邁、貝多芬,女生讀盲姑娘的話進行分角色指導朗讀課文,透過練讀能初步表現出人物說話的語氣,不同的心情,師敘述內容,初步理解貝多芬寫月光曲的情景,靈感產生的原因,聽見兄妹的表現、結果等內容,學生興趣十足。

爲了讀得更好,同學們再次待讀──

同學們又讀了一遍,那麼大家說說:全文帶什麼語調讀?只有一處是激昂的,是哪處?兄妹倆的談話,怎樣讀?貝多芬走進茅屋,怎樣讀?盲姑娘對貝多芬說,怎樣讀?

讓我們按照這些方法,好好練習,以更深入地瞭解貝多芬爲什麼能即興創作出世界名曲?一節課一展同學們的朗讀風采?

【教學反思】

本課時由於不加預設,打破常規,課上得揚揚灑灑,把學生興趣初步調動起來,始終以透過朗讀體會當時當地人物心情,把學生引入角色,朗讀由男、女角色讀入手,讀出語氣及心情,進而體會到貝多芬創作靈感引發的原因。

月光曲教學反思12

調動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熱情,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靠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一向是我教學的主旨。

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我十分注意引導學生在體會領悟課文資料的基礎上,讀出心中的感受來,讀出音樂所蘊涵的深情來,所以在匯入課文時,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鋼琴音樂,使學生先對這段音樂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師生主角的變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老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聽”,而是自主地“學”,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透過自讀、自悟,理解了語言文字;透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優美;透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透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資料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麼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讀完以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啓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最後,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採用分層讀、表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只是作爲教師的我,情感的融入還不是十分到位。

月光曲教學反思13

月光曲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它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偉大音樂家。

基於文字對人物的定位,於是我在課前交流時就注意和學生交流貝多芬的'生平簡介。以“爲什麼我要作曲,因爲我有許多想法要釋放出來”這句話作爲對貝多芬對音樂對人民的評價。

課初以“那麼貝多芬又是怎樣完成這首《月光曲》的呢”爲開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字,然後以聽寫三組詞語以及根據這些詞語說說這個傳說來檢測學生的情況。

接着以“到底是什麼打動了貝多芬,使他創作出月光曲呢”逐步引領學生進入文字,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抓住兩段話來理解的。一個是第三自然段,着重來體會小姑娘家的貧窮但是小姑娘又是那麼的熱愛音樂,從而使得貝多芬感動。透過學生不同層次的朗讀來體現小姑娘當時矛盾的心情,尤其是那個“隨便說說罷了”其實學生說到位了,但我總覺得參與的人不多,朗讀又是隨便帶帶過,總是操之過急。還有就是第六自然段當中,抓住“激動,您,您”其實在這裏的幾個語氣詞也是特別好的,特別有感情,可惜沒意識到。

月光曲教學反思14

在設計這一課的過程,教案先後修改了十多次,我看了支玉恆、李吉林、蔣軍晶等名師的實錄,我知道,我在準備這節課時是不能將他們的設計生搬硬套的。

我反覆讀課文,理解着課文每一句話,細細品讀,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認識。

作爲一個音樂家,能來到一個偏僻的小鎮演出,肯定沒有華麗的演奏大廳,沒有那麼多上流社會的人,說明他想把自己的音樂散播到每一個角落,他想讓他的音樂給更多的普通的人帶來享受。他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只有幽靜的地方纔能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在這樣偏僻的地方,只有低矮的茅屋,卻傳出的是他的音樂,這樣窮的人是聽不起他的音樂會的,卻彈奏着他的曲子怎能不讓他好奇?因此,他走近茅屋。

這對窮苦兄妹的對話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彈,而姑娘沒有看譜,只是聽過別人彈過幾遍就能斷斷續續的彈,說明姑娘確實不簡單,也反映了姑娘的音樂天賦,可是彈不好曲子讓這個姑娘苦惱,她是那樣渴望聽貝多芬親自彈。姑娘的話中流露出了對音樂的熱愛與渴望,可是哥哥的話讓我知道了她的家境,這對窮苦的兄妹雖然貧寒,卻依然相互理解,互相關心。此時,門外的貝多芬的聽了這番話後會有怎樣的反應?送他們兩張門票?還是把譜子寫給姑娘?當他看到這位姑娘竟然是個盲人的時候,他唯一能滿足姑娘的就是爲她彈一曲。貝多芬沒有自報家門,而是選擇了給姑娘彈琴,他認爲姑娘知不知道他沒關係,只要聽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並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音樂家,而是一個把音樂的美帶給姑娘的使者,當姑娘渴望聽到的琴聲響起的時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爲只有貝多芬才能彈得這樣純熟,姑娘的音樂天賦讓她聽出這個彈琴的人就是貝多芬,可是她又難以置信,但感覺分明是貝多芬,因爲她能真正體會貝多芬音樂中的感情,她對音樂的理解正是貝多芬對音樂的理解。從這裏可以看出,姑娘和貝多芬是默契的,這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貝多芬沒有想到,在這樣偏僻的小鎮上竟然有如此熱愛音樂的人,也沒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這樣的音樂天賦,更沒有想到這位姑娘能透過音樂體會到他的內心世界。

對於貝多芬來說,這樣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被這對窮苦兄妹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深深的打動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濤洶涌的大海。此時,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透進窗子,月亮是美好的象徵,表達的是祝福,貝多芬在這樣偏僻的地方,這樣貧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樂的人,他此時心裏是溫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說,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給這位姑娘,藉着清幽的月光,作爲一個音樂家,一個以音樂爲語言的人,他不需要說些什麼,那樣太蒼白了,只有用音樂來抒發他內心的情感,因此即興創作了《月光曲》。

皮鞋匠聯想到的畫面是貝多芬心情的變化,姑娘腦海中的波濤洶涌的大海是貝多芬感情的涌動和傾瀉。當音樂停了,貝多芬心情平靜的時候,兄妹倆仍然在回味着音樂的意境,體會着貝多芬的心情與創作的激情,可貝多芬已悄然離去。貝多芬靜靜地來又靜靜地去,給兄妹留下地是祝福,是喜悅,是無限的遐思,是幸福的陶醉……給我們後人留下的是不朽的音樂和美的感受。

當我真正走近了課文,才真正走進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走進了《月光曲》創作的根源。同時,我查閱了貝多芬的相關資料,貝多芬自己曾說過:“我的音樂應當爲窮人造福,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該多麼幸福!”“我爲什麼要作曲,因爲我有很多想法要釋放出來。”他的這兩句話更是加深了我對文章的理解,是呀,他爲什麼要爲姑娘彈琴?一個音樂家只有富有同情心,只有他懷着用音樂爲窮人帶來幸福感的心,才能驅使他爲這個姑娘彈琴。當他遇到知音時,他如此的激動,他的內心世界怎樣釋放?只有音樂。

此外,我還看了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愛麗斯》的創作過程,也是爲了一個即將死去的窮苦人而作,在這個窮人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用他的音樂滿足了他的心願,看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美景,帶着幸福和喜悅滿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貝多芬就是這樣一個感性的人,這樣一個善良的人,這樣一個用音樂給人帶來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樂輝煌也基於此。

因此,我更要讓孩子透過《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來體味貝多芬偉大的人格魅力。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作爲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對於這樣設計,這是個嘗試。我想,讓孩子換位思考的方式去體驗,讓孩子帶着自己的情感體驗去讀課文,用自己的感情和聲音反射姑娘和貝多芬內心,去理解這一偉大作品誕生的過程。

在反覆的試講中,我也不斷反思一些問題。

怎樣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語言調動孩子的情緒。平淡的語言會讓孩子感到乏味。當老師自身的語言抑揚頓挫的時候,孩子的情緒也會隨之起伏,能夠自然地引領孩子進入課堂,進入學習狀態。

用微笑拉進師生的距離。一堂課下來,如果教師一直板着臉,無形之中孩子就會疏遠你,從而產生一些厭學情緒,因爲他覺得老師不喜歡他,所以他也不喜歡老師,就更不會喜歡這樣的老師的課堂了。

用評價激發孩子的興趣。孩子每回答一個問題,最期望的就是老師給他一個針對他回答的恰當的評價。當你的評價給他以肯定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成就感;當你的評價給他以鼓勵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動力;當你的評價給他以建議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方向。可當你的評價給他以批評的時候,他會有挫敗感,會傷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厭學的情緒;當你沒有評價的時候,他會失落,因爲他沒有引起你的重視,從而失去繼續學習的興趣。

怎樣達到預設的課堂效果?

透過讀感悟,帶着感悟再讀。孩子透過讀課文,能從子裏行間裏有所感知,讓孩子把其感知再回歸到課文,透過讀來表達與強調自己的體會,就加深了其對課文的理解。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的點撥與指導。當孩子理解不夠到位的時候,教師要透過範讀來強調,讓孩子透過聲音來感知。在理解兄妹倆對話的時候,我先讓孩子自己讀,從對話中聽出了什麼。透過讀書反饋,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課文,我讓其帶着自己的體會讀出來,比如,一個孩子說她聽出了盲姑娘很熱愛音樂,讓她透過讀把盲姑娘熱愛音樂體現出來,孩子的讀就多了一分體會,多了一分感情色彩,自然就走入了文章,進入了角色。同時,教師只有自己入情入境了,才能引領孩子感情的投入。

教師的語言必須千錘百煉。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預設的問題越長,孩子越不能準確理解教師的意圖;孩子的思維是活躍的,也是讓教師常常意想不到的,預設的問題一定要用語簡潔準確,可能一個字的偏差,就導致了孩子的歧義理解。再磨課的過程中,我最初設計的問題是“到底是什麼打動了貝多芬,讓他創作出傳世名曲《月光曲》的?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原因。”但是,透過幾次試講,都沒有收到預設的效果,舉手回答的孩子寥寥無幾,有的孩子不理解,有的孩子的回答就是通讀課文,這個問題太寬泛了。我反覆思考這句話,問題就出在這裏。經過教研員的點撥,把問題改成了“到底是什麼打動了貝多芬,讓她爲盲姑娘彈曲子?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到子裏行間裏去找原因。”再後來的試講,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狠準確地就找到了兄妹倆的對話,積極踊躍地舉手回答。這小小的細節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深深地感到,同樣地問題不一樣的問法,就收到不一樣的課堂效果。

透過本次講課比賽,無論是我自己的磨課經歷還是聽別人的課,都讓我學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更反思了很多。語文教師不僅僅是教會孩子讀書寫字,語文教學是藝術,要讓孩子喜歡上語文,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會引領其走入文學寶殿。

月光曲教學反思15

上《月光曲》第三課時時,原文有這樣一段話: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了盲姑娘剛纔彈的那首曲子。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彈完,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我問學生:“貝多芬回答盲姑娘的問題了嗎?”

這下教室裏開鍋了,“沒有。”“回答了。”“沒有。”“回答了。”“沒有。”“回答了。”……

爭吵聲此起彼伏,竟吵得臉都紅了。學生最後等着我給他們做評判。

我不慌不忙地答到:“既可以說他沒有回答,也可以說他回答了。”

學生一聽我這答案,都不解。我接着不緊不慢的解釋道:“說他沒有回答,是因爲他沒有用言語回答;說他回答了,是因爲……”

學生接答:“我明白了,是在用琴聲作答。”

師:“說得好,這就像我們前面學的課文裏的誰和誰?”

生:“俞伯牙和鍾子期。”

師生共同回顧俞伯牙和鍾子期心心相映的句子。

師:“爲什麼貝多芬先生不用言語回答而用琴聲作答呢?”

生:“因爲盲姑娘是她的知音。”

師:“你從哪裏看出來,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呢?”

生:“因爲盲姑娘不認得他,卻能根據他彈的曲子判斷出他就是貝多芬,所以是知音。”

師:“是啊,貝多芬可不是遇上知音了嘛,所以,他還需要用語言回答嗎?”

生:“用不着了,知音能相互瞭解,彼此知道對方心裏在想什麼。”

師:“所以他用不着再回答了,因爲答案已經在盲姑娘心裏了,於是他就說”……

生接讀:“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到此,爭吵結束了,學生的思想也統一了,更好的是,學生們充分地理解了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爲他有感於遇到了一位懂得他琴聲的知音.說來,我還真感謝這次意外的爭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