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面積和麪積單位》數學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面積和麪積單位》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面積和麪積單位》數學教學反思

《面積和麪積單位》數學教學反思1

(一)學習內容來自生活

《數學課程規範》指出:“同學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實際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同學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習內容來自同學生活實際,在同學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學習,可使學習更有效。因爲學習內容貼近同學知識經驗,符合同學心理特徵,容易形成知識結構,同時也充沛體現了學習生活化的理念。例如,讓同學充沛地摸手背、摸學習用品的面,感知物體的外表的大小;利用同學描出的各種平面圖形,比較大小,讓同學明白平面圖形有大小;讓同學用1平方分米丈量課桌面的面積,引導同學體會數學學習的應用價值。

(二)學習需求來自同學

引導同學主動建構知識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根據同學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充沛激發同學的學習動機,是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因爲同學第一次學習有關面積單位,對於爲什麼要有統一的面積單位,是必需知道的。因此,本案例教學中,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讓同學在操作中充沛體驗統一丈量規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便得同學明確了學習的意義,也爲同學主動、積極學習鋪平了道路。例如讓同學用不同大小的方格去丈量面積,容易發生誤會,並透過發明矛盾牴觸,使同學明確要丈量面積的大小必需要有統一的面積單位,然後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面積單位的活動之中。面積有哪些呢?教師不直接告訴,讓同學充沛地表示自我,進而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

《面積和麪積單位》數學教學反思2

本節課教學的特點是,樸實無華、紮實高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學習內容來自生活,來自學生;

(2)教學過程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

(3)學習過程重視體驗。

(一)學習內容來自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習內容來自學生生活實際,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學習,可使學習更有效。因爲,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知識經驗,符合學生心理特徵,容易形成知識結構,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習生活化的理念。例如,從生活中的各種不同方面的“比大小”引入,使學生了解事物的大小的不同方面;讓學生充分地摸手背、摸學習用品的面,感知物體表面的大小;利用學生描出的各種平面圖形,比較大小,讓學生明白平面圖形有大小;讓學生用1平方米測量教室裏的大黑板、教室門等面積,引導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應用價值。

(二)學習需求來自學生。

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徵和心理特點,充分激發學習動機,是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因爲學生第一次學習有關面積單位,對於爲什麼要有統一的面積單位,是必須首先要知道的。因此,本案例教學中,教師花了比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在操作中充分體驗統一測量標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學生明確了學習的意義,也爲學生主動、積極學習鋪平了道路。例如,讓學生選用一種物體表面來表示胸卡的面積,從表示的結果中可以使學生逐步體會到:用不同物體來測量容易產生誤會,並透過創造矛盾衝突,使學生明確要測量面積的大小必須要有統一的面積單位,然後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面積單位的活動之中。面積單位有哪些呢?教師不直接告訴,而是把這個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表現自我,進而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而當學生提出“平方”是否就是“平方米”時,教師更是抓住契機,在肯定學生猜想的同時告訴學生生活中的數學真是無處不在。

(三)學習過程重視體驗。

新課標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所謂體驗性學習,就是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參與知識探索、發現與形成的全過程,並透過體驗與感受(體會),建構屬於自己的認知體系。可見,體驗性學習是知情合一的學習,是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的數學學習活動,它旨在讓學生透過手腦並用的探究活動,學習科學知識和方法,增進對科學的理解,體驗探究的樂趣。學生在說一說、摸一摸、估一估、站一站、量一量的過程中,透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理解了面積的含義,認識了面積單位。例如,1平方米有多大,讓學生先估計,後拿出1平方米紙,估計它的邊長是多少,再用尺量,最後概括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讓學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發展空間觀念,再聯想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接近這個面積單位,把頭腦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實物聯繫起來,再現面積單位,進而建構出面積單位的概念。可以說,整個學習過程都非常關注學生的體驗。

《面積和麪積單位》數學教學反思3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生活中哪些方面可以比大小?你能舉例說明。

生1:聲音可以比大小,老師講話的聲音比我的大。

生2:物體可以比大小,××的身體比我大。

生3:年齡可以比大小,爸爸的年齡比我大。

生4:物體表面可以比大小,黑板表面比桌面大。

師:其它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又是怎麼樣的呢?摸一摸自己兩隻手的背面,有沒有大小?

生:摸自己的兩隻手的背面,得出手背的面沒有大小。

師:摸一摸同桌同學手的背面,兩人比較有沒有大小?

生:同桌同學相互摸對方手的背面,得出手背的面有大小。

(二)體驗感知,認識面積。

(摸一摸各種物體的表面,比較大小,彙報。)

生1:我摸了數學本的封面的鉛筆盒的表面,數學本的封面大,鉛筆盒的表面小。

生2:我摸了桌面,感覺很大,但是我覺得還是黑板面大。

師:選擇自己喜歡的物體的一個表面,描出它的圖形,並塗成陰影部分。摸一摸它的大小,注意摸完整。(學生描出平面圖形)

師:你描出了什麼圖形,上來展示給大家看。

生1:我描出了自己的手掌。(邊說邊摸,下同)

生2:我描出了一塊橡皮。

生3:我描出了一隻三角尺。

師:這些平面圖形有沒有大小?

生齊答:有大小。

師:請同桌之間比較一下描出圖形的大小。(同桌比較)

師: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平面圖形?

生1:還有正方形、長方形、圓。

生2:有梯形、平行四邊形。

師:這些平面圖形的大小你能指一指嗎?(學生看圖指點。)

師:物體表面的大小或平面圖形的大小,數學上有一個專用名稱,你知道是什麼嗎?

生齊答:面積。

師:對,是它們的面積。面積是有大小的,請你選擇一個物體的面,來表示一下胸卡面的面積大約有多大。(學生測量,彙報交流。)

生1:大約有2塊橡皮的大小。

生2:不止的,大約3塊橡皮的大小。

師:你們的橡皮是怎麼樣的?舉給大家看。

生3:生1的橡皮大一些,生2的橡皮小一些。(大家表示同意)

(還有許多同學展示出不同的表示方法。)

師:同樣大小的胸卡表面,爲什麼有許多不同的表示呢?

生1:橡皮是有大小的。

生2:用來表示的物體本身的表面大小不一樣。

生3:最好用一個統一的物體表面來測量。

師:是呀,數學上就是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準確測量的。你們聽說過哪些面積單位?

生1:聽說過我家的面積是100多平方米。

生2:聽說過平方釐米。

生3:我還知道有平方分米、平方千米。

師:你們想先學哪個單位?

多數生:先學習平方米。

(三)合作交流,建構單位。

師:1平方米有多大?你能估計一下嗎?

生1:我估計1平方米有1張課桌面那麼大。

生2:我認爲和講臺桌的面差不多大。

生3:老師,上次我爸爸要給我的房間買塑料地毯,我聽他說要買18平方,這個平方是不是就是平方米啊?

師:你真行,我們生活中常常把平方米簡稱爲平方。(出示1平方米的紙)估計一下1平方米的紙邊長是多少?測量一下,邊長是多少?(學生測量邊長。)

生:這是邊長爲1米的正方形。

師:摸一摸,感受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一生上臺摸,其他摸空)

師:估計一下,1平方米土地可以站多少個同學?

生1:我想可以站8人。

2:我估計可以站9人,每排3人,站3排。

師:誰估計得比較準確呢?哪些同學願意來站一站?(學生爭先恐後上來,結果可以站10人。)

師:估計一下,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

生1:大屏幕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

生2:我家裏的飯桌面的面積好象有1平方米。

師:用1平方米測量教室裏一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學生合作測量、彙報。)

生1:大黑板的面積大約是4平方米。

生2:教室門的面積大約是2平方米。

師:生活中哪些物體或圖形適宜用平方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生:我們的教室可以用平方米作單位測量。

師: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呢?

生1:教室是40平方米。

生2:教室大約是50平方米。

師:同學們真有眼力,我們教室的面積是48平方米。

(四)知識延伸。

師:用平方米來測量橡皮的面積、書本面的面積方便嗎?(同學們連連搖頭)是呀,除了平方米,還有更小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我們下節課再接着學習。

《面積和麪積單位》數學教學反思4

有人曾經說過:“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數學教研中我執教了《面積和麪積單位》一課。在這“遺憾的藝術”中,我也收穫了不少,靜下心來反思了課中的所得所失。

一、成功之處:

1、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的活動。

“面積和麪積單位”一課,概念比較抽象,只有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的活動中,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確表象,藉助表象才能進行正確判斷和推理。爲此,我爲學生創設了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如摸數學課本封面、桌面、手掌心的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體驗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2、學中應儘量把“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聯繫生活實際透過直觀形象的實物表面的大小的認識,增加學生的形象記憶,使學生對各個面積單位形成表象認識。

3、讓學生在反思中體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一個小笑話不僅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大小的表象,也讓學生在反思中體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不足之處

1、如何在開放的課堂中進行良好的組織與調控是我面臨的一大考驗。

2、重點的知識點沒有講細、講透,讓學生帶着很多疑問。只教授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內容太過單薄,應加強聯繫,多估一估。

3、在評價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評價語言單調,缺乏數學思想、方法等實質性評價。

4、這堂課爲了完成教學任務,我快馬加鞭往前趕,使一些活動缺乏實效。 不管成功與失敗,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節課。它使我更深刻的認識到:課堂上,老師應該給學生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評價的語言,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悅!

《面積和麪積單位》數學教學反思5

有人說過“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3月19日我參加了同課異構區域教研活動,我講的是《面積和麪積單位》一課。在這“遺憾的藝術”中,我收穫了很多。興奮過後靜下心來反思了課中的所得所失。

成功之處:

1.教學環節(面積概念、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面積單位)條理分明,重點突出。

2.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只有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纔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面積和麪積單位》一課,概念比較抽象,只有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去,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確表象。在面積概念環節有塗色比賽初步感知花的面有大有小,引出“面”。透過摸手的面、數學課本的封面、桌子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透過找物體更大的面,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在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環節:透過觀察法無法比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時,在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後提供學具(面積40平方釐米的長方形、面積36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9個面積4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剪刀等)引導操作探究,透過藉助學具剪一剪鋪一鋪等活動,調動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一名學生在探索中發現了把重疊法、拼擺法結合應用的更簡單的方法。

3.各個環節都注重與生活的聯繫,引導學生理解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真正學會學以致用。在面積單位環節,在一步步需要中引出更大的面積單位的過程中,在講到單位面積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時,透過聯繫生活實際找一找、估一估生活中一些物體表面的面積,並用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測量,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對面積單位的理解。

4.精心組織課堂語言,訓練好教學常規。在統一面積單位環節,在學生操作前提好要求:“請你用剪刀剪一剪或藉助學具鋪一鋪,證明誰的面積大。操作完了想一想,一會你來當小老師怎樣把你的操作過程展示給同學們。想想怎樣邊操作便解釋,同學們才能聽明白。”在這樣的要求下,很好的組織了這個教學環節。

5.重點突出:突出“封閉圖形”;突出面積與周長的區別;突出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的區別。

不足之處:

1.上課過程環節不夠精,導致各個環節都有些急促,感覺各個環節都不是很紮實。像面積單位這個環節,完全可以重點解決一個,不要把時間均分。爲了完成教學任務,不停地往前趕,導致一些活動缺乏實效,說是開放卻放的不開,時間一到,不管學生是否完成就嘎然中止,沒有顧及孩子們的感受。

2.教學機智需要加強,在評價方面也很值得反思,缺乏數學思想、方法等實質性評價。教師的評價必須要有一定的應變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平日裏多積累。

3.教師引導的太多,包辦的太多,導致給孩子的空間太少。要學會放手,把課堂還給孩子。

4.重點還是不夠突出,環節上有些均分。

本學期第二次公開課我執教的是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麪積單位》,面積的概念是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板塊中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對於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本節教學內容主要包括面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積單位的認識兩個部分。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以及劉教授和數學組各位老師的點評,綜合自己的領悟,反思如下:

一、匯入過時,沒有激發出矛盾,而且在課堂結束時沒有作出結論,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謹記,教學一定要完整,要做到知識的前後呼應。

二、在講述面積的定義時,講解不夠透徹,還有少部分學生對這個概念模糊,下次在講這個知識點時,可以先講述物體的概念,然後過渡到物體的表面,最後迴歸物體表面大小這個概念上,這樣,很自然地引出面積的定義。

三、在教學三個面積單位時,過渡有點快,而且我講解的比較多,學生思考自主探究方法的時間少,以致難點沒有突破,學生對“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層次,不會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所以,我想在教學中應儘量把“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聯繫生活實際透過直觀形象的實物表面的大小的認識,增加學生的形象記憶,使學生對各個面積單位形成表象認識。也可讓學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體的面積的大小,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理解。

四、教學中,我應該重點講清“1平方釐米”,再放手讓學生去推導,“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還可以增強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

五、在匯出面積單位時候,應該選用一個格子數目多,面積小的.圖形來進行對比,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出矛盾,很自然的得出要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面積單位。

六、在評價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評價語言單調,缺乏數學思想、方法等實質性評價,學生在比較卡紙面積大小時用到了觀察、重疊、拼、擺等多種數學方法,但老師只評價“這種方法不錯”,到底不錯在哪兒,沒有抓住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機會,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七、這堂課爲了完成教學任務,我快馬加鞭往前趕,使一些教學環節缺乏實效。還不得不漠視了許多孩子的感受,說是開放卻放的不開,時間一到不管孩子們的探究是否成就將活動嘎然中止。看着孩子們的興趣盎然,瞧他們的認真勁兒,我的心情難以平靜,我應該儘可能使每個環節更充分、有效。

不管成功與失敗,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節課。它使我更深刻的認識到:課堂上,老師應該給學生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評價的語言,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悅!教師只有將數學與跟它有關的生活背景聯繫在一起,也就是隻有透過“數學化”的過程來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學生獲得的知識才是生動具體、美麗鮮活的。在充滿生命力的課堂中,師生共同體驗到探索的樂趣、成功的喜悅,達到師生共識、共享、共進。

教學過程:

一、出示樹葉和文具合.

操作:在黑板中把它們的形狀描下來。其他學生自己選一個硬幣畫一畫。

問:這線條是這兩個圖形的什麼?(周長)

操作:他們分別佔了黑板中多大的地方呢,請你們把它們所佔的地方塗一塗。

問:塗顏色的地方叫什麼呢?(面積)

二、引入面積概念:

物體都有表面,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質疑)

體驗。

1、摸一摸:

數學書上、下封面的面積。橡皮上表面的面積。課桌面的面積。手掌心的面積。

2、看一看,用手比劃一下:

電視機的屏幕有多大?看一看教室地面的面積有多大?黑板的面積有多大?

三、比較物體或圖形面積的大小。

物體或圖形都有面積,它們的面積有的大有的小。比較一下這些物體的面積大小。

1)電視機屏幕面積與黑板面積。操場面積與教室面積。

2)樹葉面積與文具盒面積。

3)長方形與正方形(書本中例)

四、引入面積大小的測量:

1、提供尺子、格子圖、1釐米邊長的正方形,你能利用這些工具來解決剛纔這個難題嗎?

先獨立思考,然後再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

2、展示分析合理性。統一認識。

(1)數格子。(2)用小正方形來擺。(3)用尺子來畫相同的格子

分析錯誤的比較方法:格子大小不同。

使學生明白必須要應用統一的單位面積來測量來可以進行比較。

五、學習認識面積單位:

1:引入。如果說一個圖形的面積有10個格子那麼大,你能想出這個圖形是多大嗎?爲了讓大家都能夠知道所說的面積是多大,就需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人們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認識平方釐米。1平方釐米有多大呢?從學具中找出1平方釐米大的圖形來,看你能不能找對。

觀察:多大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呢?(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的面積)

體會:你認爲什麼物體的面積和1平方釐米差不多?(大拇指指甲、1角硬幣、電話機的按鈕、圖釘面、田字格、信封寫郵政編碼的地方……等)

應用:剛纔我們這個長方形用了8個1平

方釐米來擺,那麼我們說它的面積就是8平方釐米。正方形用了9個1平方釐米,那麼就是9平方釐米。

3、認識平方分米、平方米。

如果要知道課桌表面的面積,用平方釐米做單位去測量你會覺得(很不方便)所以我們還有必要使用再大的面積單位。大的面積單位有什麼呢?(平方分米、平方米)

那麼1平方分米有多大?1平方米呢?

體會:看一看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自己的手比劃一下。(手掌面、方磚面、開關蓋……)

看一看1平方米有多大?估計一下黑板大約有幾個1平方米?

4、應用反饋:

下面這些物體的面積選用什麼單位比較合理。書本練習十八第4題。

一、教材分析:

根據書本教材安排,本課時學習的知識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A、面積的意義。B、比較物體表面面積大小的幾種基本方法。C、常用的面積單位.D會根據格子圖來正確得出某些圖形的面積。

下面對以上幾個知識點的特點進行分析。

1、面積的意義。學生在日常生活經驗中已經有了面積大小的意識,課中只要進行概念的進一步提升和提煉學生能掌握。這裏還可以和以前學習的物體表面的周長相結合,使學生進一步區分兩者的概念,也可以在教學的時候從物體的周長着手引入。

2、比較物體表面面積大小的幾種基本方法。目測法)在面積差異比較明顯的時候,可以使用目測法可以得出。重疊法、拼剪法:把一個物體的表面與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重疊時,有時可以看出物體面積的大小。拼減法的展開會費時比較多,可以在下節課中展開。(但是在有的時候,如都是畫在圖中的圖形的時候就不能)。測量法:用一定單位面積來測量。這個知識點的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推理的思維能力的培養髮展。是本課的重點。

3、常用的面積單位。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掌握他們的大小,能根據需要選用合理的單位。面積單位的引入比較重要,要使學生明白麪積單位的必要性,是本個內容的重點。

4、會根據格子圖來正確得出某些圖形的面積。這個知識點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可以放在下一課時中進一步理解認識。

反思:

本節課在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中着重解決了面積的意義和麪積大小比較,學習面積大小比較的時候着重了在目測法重疊法難以進行的時候,需要用測量的方法比較.我提供給學生兩個圖形(3乘3的正方形和2乘4的長方形)讓學生動手來解決,這樣做的意義是學生對面積的意義進一步理解了,也爲後續的面積的測量打了基礎.在學生操作中出現了一個比較有用的環節,就是有幾個學生在測量兩個圖形的周長,結果他們發現自己的結果和別人的不一樣(其他學生都是正方形的面積大,而他們的結果是一樣大.)透過讓學生分析他們知道了其中的錯誤所在.

但是由於前面的教學佔了較多的時間.所以在後面教學面積單位認識的時候顯得非常的單薄,只是浮雲略水一般過了,其實這個知識點是教學的重頭戲,是需要下功夫讓學生體會的.

說到底還是教材安排的問題.一開始想不安排面積單位教學覺得內容很單薄,安排了在時間上又落實不了,所以導致教學還是不能有效地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