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蘇教版必修一《想北平》說課稿(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一、結構及說明

蘇教版必修一《想北平》說課稿(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本說課稿由八部分構成:(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點、難點等);(二)學情分析(包括學生現有的基礎和學習興趣等);目標定位;(四)教學設想(包括課時安排、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五)學法指導和習慣培養;(六)教學過程;(七)板書設計;(八)理論支援。

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深學生,教材分析透了,學情瞭解清楚了,目標定位才能準確,而教學目標的完成有賴於教學法方法、教學手段的選用和教學過程的實施,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透過教引導學生學,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正所謂“教是爲了不需要教”。板書設計是課文教學過程的高度濃縮,整個教學設計過程是一些教育教學理論的現實運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想北平》是高中語文讀本第三冊中的一篇課文。它本身的作用是讓學生利用課內所學的知識、方法到課外去自學,體現的是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另一作用是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鞏固課內教材所學知識,積累語文的素養。在高一學生已接觸到散文,是以寫景抒情散文爲主。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學生對散文的鑑賞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一定知識的積累。所以在鞏固先前所學散文鑑賞方法的同時,要繼續鞏固鑑賞的方法和加深鑑賞的深度,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慶春)寫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核心意義分析是教學活動的邏輯起點和歸宿,核心意義須透過審美形式表現出來,作品的內涵是以審美意義的存在爲依據和前提。

“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語),《想北平》這個例子既承擔落實延伸課內教學重點任務,又承擔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

2、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

因爲散文單元的教學目標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主要是語言的含義及情感)。在高一學生已接觸到散文單元,對散文鑑賞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掌握,再加上這是高二第三冊的讀本課文,其目的是結合第三冊散文單元來實現單元教學目標和課內教學目標。因而根據散文鑑賞的方法,揣摩語言含義及情感的單元教學教學目標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散文鑑賞技巧的運用,揣摩語言的含義和情感,掌握散文的寫法“形散而神不散”。

教學重點是鑑賞的方法,對散文語言的鑑賞主要是語言的情感和含義的鑑賞。

教學難點是語言的特色和關鍵語句的情感和含義。

依據是,散文的語言往往滲透作者的情感而散文語言的情感又往往是作者寫作意圖的流露,大多時候它就是文章的中心。把握了這些也就把握了文章,其它問題也就隨之而解。同時學生平時在鑑賞方法上積累較少,生活的經驗積累也少,故而少年人來理解成年人的情感相對來說比較困難。又因爲第三冊的散文單元目標是把揣摩語言作爲重點來對待的,在整個單元的編排中體現了這一精神。另外,散文字身的語言特點就是滲透情感,具有豐富的含義。

(二)學情分析

1、大部分學生喜歡閱讀散文作品,因爲散文語言的優美,情感的豐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歡的較少。但無論哪種對大部分學生來說,來具體說說它美在何處,爲什麼這樣寫,都是一些難題,不能很好的把握。

2、學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學過散文,對散文的一般性鑑賞方法已初步掌握。

3、老舍其是個小說家也是個劇作家,他的許多作品都拍成了影片,如《駱駝祥子》、《茶館》等早已爲同學們熟知。但老舍的散文平時學生接觸的不多,不知其風格如何,故而有很強的好奇心理。

4、題目是《想北平》,寫作的主要材料是關於老北京的生活。因北京是祖國的首都,學生透過各種途徑早已對其有所瞭解。另外,我們在高一課文中學到的《衚衕文化》,高二本單元中《故都的秋》已對北京,特別是對北京的風土人情有了一定的瞭解。

(三)目標定位 

《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能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清作者的思路,領會作者寫作意圖”,“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表達效果”。

根據此要求,結合教材和學情分析,定位如下:

1、整體感知,誦讀品味,體味語言的'情感、含義及特色。

2、揣摩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和對比等寫作技巧。

(四)教學設想

1、教學時數:考慮其是讀本文章,主要是學生自學爲主,安排1教時。

2、教材處理:整體感知課文之後,從課文正文的第二段中“我真愛北平”切入,因爲此句爲本文的文眼(有關文眼在《荷塘月色》中強調過),展開文章思路的理清。在理清文章思路之後着重對重點語句進行情感和含義的揣摩,分析其語言特色,寫作技巧,最後總結全文。

3、教學方法:新教材“重視積累,感情薰陶和培養語感”,而科學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①誦讀法。大綱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課文”,朗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重音、語調、語速、體會作者的感情等。透過誦讀,得出整體印象,感覺文章的“氣質”,透過誦讀去發現精妙詞句,體會其作用。 

②情境法。人類所獲取的知識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透過視覺直接獲得的,情境法既有利於直接獲得感性認識,快速進入角色,又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③研討法。在高一開展的研究性學習的基礎上,開展課堂內的主題式研究。它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有利於培養學生養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語文新課改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師生互動性。教師在課堂上主要起到引導和組織作用。語文教學主要是主題式探研。以上三個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了這一精神。

4、教學手段:幻燈片等多媒體手段,它既便於學生直觀,節約時間,又能利用情境營造課堂氛圍,引發學生的興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快速進入角色。

(五)學法指導和習慣培養

“教”是爲了最終落實學生的“學”,以達到“不需要教便能自行研習”的目的,而學法指導和習慣培養是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

1、學法指導

①誦讀法:朗讀要注意語言的節奏,體會作者的情感。 

②揣摩語句法:主要是從句子所蘊藏的含義和情感入手。 

③比較閱讀法:將要學的內容與已知內容進行比較,求同存異,加深理解 

2、習慣培養 

①誦讀的習慣,爲是培養語感最直接有效的習慣 

②對散文中抒情語句和議論語句的敏感。 

(六)教學過程 

1、匯入:由住校生在外讀書求學想家匯入,調出一個人長期在外對家鄉的思念,進行情感準備,同時達到要文情感基調一致,達到更好的,更有效的理解課文。 

2、作家介紹和背景介紹(用幻燈打出)

①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現代小說家、戲劇家。代表作有解放前創作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建國後創作了話劇《龍鬚溝》、《春華秋實》、《茶館》等。因話劇《龍鬚溝》的創作1950年被譽爲“人民藝術家”。 

②用幻燈播放北京城的佈局,環境,自然風景、人文生活,使學生有了對“北京”特色的感性認識,這些能讓學生更好的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印象。

3、學生一起誦讀課文體味語言特色和作者的情感,同時讓學生思考用文中的一個字來回答作者對北平的情感,哪些語句體現了這一情感?這是落實重點、難點的第一步。

4、理清線索和思路

   從第二段“我真愛北平”這句話切入,因爲這句話是本文的文眼,全文的情感抒發和材料組織都是圍繞這句話進行的。在解決誦讀時的問題同時理清線索和思路。

   (情)     俊偉             景物    上海、天津        (情)

              複雜有邊際                  巴黎

我真愛北平   人爲之中顯出自然             四大歷史都城    真想念北平

(神聚)      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其它地方         (神聚)

(形散)     對比手法 

5、揣摩關鍵語句的含義和情感。

①真願成爲詩人,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裏,像杜鵑似的啼北平的偉俊。啊,我不是詩人!我將永遠道不出我的愛,一種像由音樂與圖畫所引起的愛。 

答:此句道出了作者對北平的那種難以用語言表達,難以割捨,刻骨銘心的愛。 

②北平的好處不在處處設備得完全,而在它處處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氣;不在有好些美麗的建築,而在建築的四周都有空閒的地方,使它們成爲美景。 

答:本句在突出北平的與衆不同時,道出了作者對北平的喜愛之情。 

選取這兩句作爲情感和語意的分析依據是:第一句是抒情性的語句,第二句是議論性的語句。目的是想要讓學生明白散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和作者直接議論的句子是文中的關鍵句,它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態度,體現了文章的中心。 

6、文章語言特色 

學生獨立思考,然後討論回答。 

①語言樸素、自然,帶有北京地方特色。 

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語言樸素中蘊含典雅。 

③句式靈活,整句的運用,使語言抒情味更濃。④⑤⑥ 

7、總結 

對文章的寫作思路,語言的情感和含義,尋找關鍵句的方法進行總結,以梳理知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8、作業佈置 

課後模仿老舍的《想北平》的寫法寫一篇作文,題目是《想家鄉》字數600字。此題的目的是爲了讓學生學以致用,體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 

七、附板設計 

               俊偉                景物    上海、天津        (情)

    (情)     複雜有邊際                    巴黎

我真愛北平    人爲之中顯出自然              四大歷史都城   真是想念北平

(神聚)     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其它地方          (神聚)

                ( 形散 )        對比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