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登高教案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一、匯入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杜甫的《登高》,瞭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另外,同學們在“五四”活動中有朗誦的節目,看來同學們對朗誦很感興趣,所以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二、誦讀

    同學們已經預習過了,帶着你對杜甫的理解,或者把自己當做杜甫聽朗讀。可以跟讀。

1、 大家讀得相當棒!我猜一定比平時讀得好。知道爲什麼比平時讀得好嗎?

明確:理性的把握,理解作者,文如其人,言爲心聲,注重運用語言,表情,動作,音樂烘托。學生還可能提到語調、停頓等。

2、誦讀指導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小結:感情基調:悲壯   詩眼: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語調:低沉、憂傷

3、跟上音樂集體再讀

4、自讀詩歌,說說讀這首詩的感受。

     小結:語言、語調、表情、動作,再加上音樂,這就是一種“暗示”,同學們在不自覺中接受了這種“暗示”,不自覺中啓動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覺中調動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進入了老師所設定的(實際是杜甫的語言所設定的)特定情境。(板書:不自覺)這些都是感性的表現。(板書:感性的表現)這是一篇飽蘊情感的文學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現;要做到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現。我們就以這兩條爲準則進入到這首詩中去。

三、對比閱讀,說說這兩首詩的異同

沁園春  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竟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小結:相同:景相同--秋景圖   不同:情不同,一爲悲情,一爲豪情。

境不同:一爲悲涼肅殺,一爲生機勃勃。

1、爲什麼面對同樣的景象,詩人的詩句卻給人不同的感受?

明確:不同的經歷使人即使面對同樣的景物所引發的感情不同,至於如何運用各種藝術手法再現人的豐富的情感那就由藝術家的藝術表現能力來決定了。

杜甫的經歷和藝術表現力究竟怎樣,兩者之間究竟有着什麼關係?爲什麼《登高》被譽爲“古今七言律第一”?這是我們要解答的問題。

2、作者簡介:杜甫(712-770),處在唐朝由興盛走向衰落的時代,他懷抱忠君愛國、積極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歷經禍亂,身受深重的時代苦難,其詩有強烈的社會現實意義,譽其詩爲“詩史”。在詩歌藝術上,他形成反覆詠歎、沉鬱頓挫的風格,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律詩在唐代詩人中最爲出色。

3、背景介紹: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爲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4、什麼是沉鬱頓挫?

明確:一個人,他無論怎麼寫詩,大部分詩歌總是體現出相同的風格,風格即人。沉鬱多指思想感情,頓挫多指筆法。本來要吐了,又咽回去了。先看沉鬱。沉是指感情深沉深厚,說實話,中國古代詩人中,能夠把詩歌寫到沉鬱的人極少--難度太大了!你想一想老杜的一生,他的心裏鬱積了多少東西?頓挫很多時候是指筆法上,以此詩爲例,前面幾句一直在蓄勢,彷彿水庫,已經聚了許多水,只要把閘門拉開,馬上就‘飛流直下三千尺’,但他不拉,就聚在裏面,盤呀旋呀,這叫沉鬱。還有一種風格叫豪放,杜甫的詩歌顯然不是豪放,豪放的是李白、蘇東坡等,但豪放還不是他們的主打風格。李白的風格應該是飄逸,蘇軾的特色則是曠達。無論是沉鬱還是豪放,都指鬱結了許多東西。打一個比方,沉鬱就好比是海底的潛流,在下面盤旋,而豪放好比海底的火山,一下子爆發出來了。如果一腔的憂憤噴出來了,就叫豪放,噴不出來,就叫沉鬱。所以杜甫的許多詩歌就是這樣,前面寫得很深厚,但是不完全地爆發出來,到最後往往繞了回去,就形成了沉鬱的風格

4、帶着對杜甫更深的理解,我們再朗讀一次。

四、鑑賞詩歌的藝術特色。與《沁園春 長沙》對比賞析。

1、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風是什麼樣的風?天呢?其它呢?

明確:風、天、猿嘯、渚、沙、鳥 ;急、高、哀、清、白、飛。  

2、十四字寫六種景,什麼特點?

明確:凝鍊

小結:有聲(風聲猿聲)、有色(清、白)、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洲渚)

3、這些景物給人造成什麼感覺?

明確:急風:冷(心靈的和身體的;高天:人渺小、孤單;哀猿:悲涼(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飛鳥:孤獨痛苦、倦飛欲還。

4、登到高處,天應該比較近了,怎麼反倒說高了?

明確:從兩點來解釋,天的高低是憑感覺判斷的,而不是真實的距離。所以並不一定登上高處,天就低了。天高主要是點明季節是秋天,秋高氣爽。作者登高是在夔州,是個風口,如果把這句詩改爲‘風和天暖鴛鴦飛’,調子就不一樣了。所以這一句很明白。

5、詩人毛澤東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鷹擊長空”;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鳥鳴山更幽”。它們有什麼不同嗎?爲什麼?

明確:毛澤東筆下的鳥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鳥。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閒自在的鳥。因爲毛澤東當時正處在立志改造中國的青年時期。王維特別嚮往幽靜的大自然。那鷹與鳥就是毛澤東和王維的化身。

小結:既雄渾高遠,又肅殺淒涼.

6:頷聯“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兩句寫了哪兩種景,它可能引發詩人怎樣的情思?這兩句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明確:落木如生命的晚秋,短暫悠忽就是百年。杜甫生於是712年,卒於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長江喻歷史長河永不停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兩者對比襯托既感到人生短暫而渺小,歷史悠遠而不可逆轉,因壯志未酬而產生惆悵;也會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落木”與“落葉”對比小結:落木’與‘落葉’音韻都是一樣的,“落木’”給人感覺比較沉重,‘落葉’比較輕飄。”“落木”很人感覺光禿禿的樣子,而‘落葉’讓人感覺到樹上還有許多葉子。”“落木”往往讓人聯想到樹幹的顏色,枯黃。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的。

小結;“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情景交融,融情於景。對仗工穩,音調鏗鏘。筆法多變,渾然一體。

7、頸聯、尾聯如果說前兩聯是寫景抒情,後兩聯是寫什麼?

明確:抒情。直接傾訴內心的重重愁苦。

8、從“萬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獨”這些字眼中,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爲什麼說“萬里”?“作客”與“做客”一樣嗎?

明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既有對家鄉和親人的眷念,也有爲國家多難的忡忡憂心。 

小結:

(1)結構 

寫景首聯仰望雲天秋風,俯視江水渚洲。頷聯仰望無邊落葉,俯視不盡江水。

抒情頸聯悲秋作客,多病登臺。尾聯苦恨霜鬢,新停酒杯。

情景交融,氣象宏偉。

(2)藝術特色

寫景:淒涼蕭條,抒情:憂國傷時。

(3)風格

蒼涼、雄渾、沉鬱、悲壯

讀詩方法

理性的把握,理解作者,文如其人,言爲心聲。注重運用語言、表情、動作、音樂烘托。

五、作業--研究學習

找有關杜甫的生平以及作品,結合課內所學,寫一篇小論文。

  參考題目:

(1)憂國憂民的詩人-杜甫(2)談杜甫詩歌的對仗藝術

(3)杜甫的後期詩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