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登高》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

餘旺波

   (一)作者介紹:

   在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社會各個方面都發展到鼎盛時期,這個時期叫“盛唐”。在這個欣欣向榮的歷史時期,唐代文學特別是唐代詩歌發展到歷史上的最高峯,詩壇上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詩人和優秀的作品。公元712年,詩壇上冉冉升起了一輪鮮紅鮮紅的太陽,這輪太陽姓杜,名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曾擔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作不僅將現實主義詩歌創作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峯,而且也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因而被稱爲“詩史”,正因爲杜甫寫出了詩史,所以人們稱他爲“詩聖”。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體詩“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他也特別擅長律詩和絕句的寫作,許多作品都是千古名篇。

     (二)誦讀作品,細讀註釋,理解詞句。

   (三)作品賞析:

   作爲能夠寫出“詩史”的“詩聖”,杜甫的作品是博大精深的。他所生活的時代,正值安史之亂時期。稍有歷史常識的同學都知道,發端於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給唐代社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給廣大人民羣衆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詩人杜甫也深受其害,被迫流落他鄉,過着有家難回的痛苦生活。所以,他的許多作品中,不僅寄寓了深沉的個人情感,而且也飽含着深刻的社會內容。《登高》就是這些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登高》寫於唐代宗大曆二年(公元767年),當時詩人正因爲“安史之亂”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經五十五歲,動盪的社會,飄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纏身,痛苦不堪。這一年秋天的重陽節前後,他來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遠眺,面對蒼茫秋景和滾滾長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萬端,爲了抒發心中這種深切的情感,就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後人給予這首詩以極高的評價,胡應麟就曾經說這首《登高》爲“古今七言律第一”,這是毫不誇張的評價。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詩,共有八句,這八個詩句,可分兩個層次,前四句是寫景,後四句是抒情。

   1、首先我們來賞析前四句。

   (1)朗讀。

   (2)這四個詩句描寫了哪些事物?

   --風、天、猿嘯、渚、沙、鳥、落木、長江八種事物。

   (3)這八種事物分別有什麼特點?詩人分別用哪些詞語來描繪它們?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

   (4)在這四個詩句中,在短短28個字裏,詩人就描寫了八種事物,而每種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徵,而這些各有特徵的事物很好地傳達出了詩人當時的感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句“風急天高猿嘯哀”,在詩作之首,詩人就以傳神之筆渲染出一種寒涼悽苦的氛圍。秋天本來是容易颳風的季節,杜甫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曾經寫到“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曾寫到“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爲霜”,可見颳風是秋天的季節特徵之一,而江邊的風要比其它地區大得多,江邊高處的風就更大,再加上詩人年老多病,當然會感到秋風特別猛烈,所以一個“急”字,很傳神地寫出了當時的季節特點。不僅如此,這個“急”字,還寄寓了詩人當時的深切感受。秋風本來就是涼的,而江邊的秋風要比其它地方更涼,江邊高處的猛烈的秋風就會特別的涼,所以年老多病的詩人站在江邊高岸上當然會感到涼意徹骨。這種寒涼,不僅是身體面板的感覺,更是詩人內心的感受,這裏所寫的不僅僅是天涼風涼,更主要的是寫詩人的心涼。

   詩人站在江邊高岸,擡頭遠望,見到的是高遠的天空。本來秋日的天空往往會令人有神清氣爽的感覺,但景物給人的感覺是因人的心情而異的,對於心情愉快的人來說,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氣爽的,而對於一位被國難家愁所困擾,同時又疾病纏身的詩人杜甫來說,秋日的天空卻顯得那麼高不可及、空空蕩蕩。所以一個“高”字,就寫出了詩人心中那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孤苦無助的淒涼心境。

   夔州一帶多猿,鳴聲悽切,曾經有過這樣一首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所以詩人在此寫到了猿嘯,並且用“哀”字來描寫,一個“哀”字,不僅寫出了猿鳴的特點,而且同時也傳達出了詩人心中的濃濃哀愁。

   再來看第二句“渚清沙白鳥飛回”,這一句緊承上句,繼續描寫詩人站在高處所見到的景象。“渚”是江中的沙洲,站在高處朝下看,水中的沙洲顯得既小又空,在蕭瑟的秋風中給人一種悽清之感,所以說“渚清”。

   接下來詩人由沙洲自然寫到了沙子,在描寫沙子的色彩時,作者用了一個“白”字。從色彩學角度來看,藍白黑之類的色彩屬於冷色調,這種冷色調的“白”沙,與前面的“清”字一起構成了一幅蒼涼的畫面,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內心深處那種沉鬱的情感。

   然後,詩人又擡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飛動的鳥。由於風大,鳥在風中飛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迴旋地飛。如果我們聯繫到詩人當時的艱難處境,就不難理解他爲什麼要寫到“鳥飛回”了。爲什麼呢?因爲在風中吃力地盤旋的鳥,讓詩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艱難處境。在這裏,鳥已經不是鳥了,而成了詩人的化身。鳥飛倦了可以歸林,而到處飄泊的詩人卻因爲戰亂而遠離家鄉,有家難回,這怎能不讓人感慨萬端呢!

   下面我們看第三四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兩個千古名句,這兩個千古名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兩句所描繪的悽清氛圍的基礎上變得悲壯、變得蒼茫、變得壯闊起來。在這兩個詩句中,“無邊落木蕭蕭下”,寫山景,“無邊”寫落葉之多,“蕭蕭”寫落葉之聲。在秋風中紛紛飄落的黃葉,不能不讓人聯想到人生的短暫,而身心交瘁的詩人更不能不聯想到自己的處境。當詩人想到,在這動盪不安的社會中,自己也將要象這隨風飄零的黃葉一樣,結束這短暫的一生,這樣的聯想是多麼的悲涼啊。在下一句中,詩人由寫山景,又轉爲寫江景,“不盡長江滾滾來”,“不盡”呼應前面的“無邊”,寫出了江水的源遠流長,“滾滾”呼應前面的“蕭蕭”,寫出了江水的滔滔氣勢。而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讓人既聯想到時光的易逝,又聯想到時間的永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光就像長江中的水滴浪花,很快就會消失,而永遠流淌不止的整個長江,又多麼像永恆的時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短暫的人生,在永恆的時間面前越發顯得短暫,兩相比較,就更讓人感慨萬端了。

   這兩個詩句,之所以成爲千古名句,是因爲這兩個詩句悲涼而不哀怨,感傷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現了杜甫的詩歌風格,那就是蒼涼、雄渾、沉鬱、悲壯。

   以上四句,是詩歌的第一個層次,這個層次重在描寫景物,寫得情景交融。

   2、第二層次:

   接下來我們賞析第二層次。

   (1)朗讀。

   (2)在這一層中,詩中由描寫眼前的景,轉爲抒發心中的情。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兩句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四個字,但意思卻十分豐富,宋代的羅大經曾說這兩句話十四個字中含有八層意思:“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悽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萬里”,這兩個字寫出了距離自己故鄉之遠,身在萬里之外,遠隔千山萬水,那種濃濃的思鄉之情,溢於言表。這是第一層意思。

   “悲秋”,這兩個字寫出了詩人在秋天的悲涼感受。秋天,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人在秋中往往會有一種悲涼的感覺,所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辨》中說“悲哉,秋之爲氣也”,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鈴》中也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而清代的曹雪芹在《秋窗風雨夕》中則說:“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假如我們再聯繫詩人杜甫所處的時代和四處飄泊的經歷,就能夠體會出“悲秋”中這個“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這是第二層意思。

   “作客”,詩中的作客,不是到別人家裏當客人,到別人家裏當客人,應寫成“做客”,詩中的“作客”是寄居他鄉,而寄居他鄉的人,當然難免會有思鄉之情,這種思鄉之情,在秋天就會更加濃烈。這是第三層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這一個“常”字,說明什麼?它說明在詩人的一生中,經常要到處飄泊,四處流浪。如果說“作客”他鄉,已經讓人心懷愁緒的話,那麼“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淒涼。這是第四層意思。

   “百年”,不是說一百年,也不是像書上註釋那樣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當時作者已經五十五歲了,這麼大年紀還在外飄泊,這就不能不讓人非常感傷。這是第五層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飄泊生活中,詩人身患多種疾病,一個身體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況是在悽清冷落的秋天呢。這是第六層意思。

   “登臺”,詩人登上高臺所見到的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種悽苦悲涼的景象,讓詩人心中產生了無限感慨,再聯想到時局的動盪不安,聯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會更加沉重。這是第七層意思。

   “獨”,在“登臺”前面加一個“獨”字,就使“登臺”更加悲涼。在傳統的重陽節到來之際,詩人既不能會親訪友,又不是舉家齊登,而是獨自登高,那種孤苦無助之感,可謂是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第八層意思。

   大家看只有十四個字,卻能夠寫出八層意思,除了杜甫還能有誰寫得出?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這兩個詩句中,這八層意思不是並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疊加在一起的。它描繪出這樣一幅景象:一位年過半百,遠離家鄉,多年飄泊在外,疾病纏身的老人,在一個冷風蕭瑟,落葉飄零的秋天,孤單單一個人,登上江邊的高臺,面對着滾滾江水,慨然長嘆。此情此景,多麼悲涼。只有一層意思已經十分沉重了,兩層意思加起來就更加沉重,更何況是八層意思呢?所以這兩個詩句,就使詩人那種十分複雜而沉重的心情,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達。

   爲了使這種複雜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達,詩人在接下來的兩個詩句中,對自己當前的處境又進一步做了具體揭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兩個詩句的含義也是十分豐富的。其中“艱難苦恨繁霜鬢”是承接“萬里悲秋常作客”,正是因爲社會動盪,詩人才遠離家鄉,常年在外飄泊,正是因爲常年在外漂泊,所以才感到生活的艱難,這是一層意思;正是因爲生活的艱難,纔有了心中的“苦恨”,這是第二層意思;正是因爲生活艱難,心中苦恨,所以頭髮才變得花白,纔有了“霜鬢”二字,而一個“繁”字,則寫出了白髮之多,這是第三層意思;正是因爲生活艱難,心中愁苦,再加上身體衰老多病,所以詩人才越發覺得潦倒不堪,這是第四層意思;在這種情況下,正需要借酒澆愁,好來個“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爲生病而剛剛戒了酒,心有萬千愁緒,而又無法排解,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這是第四層意思。而詩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詩人似乎還有千言萬語,萬語千言要向世人訴說,但卻又不說了。人在憂愁苦悶的時候,如果能夠向人盡情訴說,或許可以排解一些苦悶,而詩人卻不說了。不是不想說,也不是不能說,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說也說不完,訴也訴不盡,所以索性不再說下去了。這就爲讀者的進一步體會,進一步感受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

   三、小結: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品,這首詩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詩的壓卷之作,除了因爲內容的豐富深沉外,在藝術上也具有極高的成就:

   一是對仗工穩,音調鏗鏘。胡應麟曾說這首詩“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穿,一氣呵成”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八個詩句,兩兩相對,非常自然、工整,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給人一種神清目爽的對稱美,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的感情。同時詩中所用詞語,聲調和諧,韻律流暢,讀起來有一種抑揚頓挫的音樂美,如三四兩句。

     二是寫景抒情筆法錯綜變化,而又相互照應。作品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着詩的中心--悲秋。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寫江景。而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洲諸)。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是互相緊密聯繫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複雜的感情,但卻一氣呵成,形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

  

 

餘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