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離騷》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第6課    離 騷(節選)

                                           (課 型:新授課)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瞭解作者生平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 引導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重音;

3) 學習理解本詩以比喻、象徵爲主的表現手法及與作者理想的關係。

    2. 過程與方法

1) 培養透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 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2) 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執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操。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透過鑑賞《離騷》的優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難點: 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三、突破重難點的方法和手段:

   對重點可透過鑑賞《離騷》的優美詩句,討論、作業等方法;難點只有加大練習,多提問、溝通。

四、教學思路

介紹背景、地位等引起興趣,朗讀幫助理解,討論明確問題,再練習以深化。

五、教法與學法

A.教法

1.運用講讀法、逐節讀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讀音、難詞詞義。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的感情。

3.透過比較閱讀法、探究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對作品的理解。

B.學法

1.閱讀勾畫法;2.朗讀法;3.討論法;4.寫作強化法。

六、教學手段與媒體:多媒體

七、教        時:兩課時

八、教 學 過 程:

                   第一課時:

●主要任務:1、激發興趣,知人論世;

            2、通讀文字,整體感知。

●具體步驟:

(一)導語設計:

    使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電視劇《屈原》的幾組鏡頭:被楚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並配以主題歌曲。

提問:同學們,你們可知道屏幕上的這位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憂民的詩人是誰嗎?他有哪些不朽的作品?

明確:屈原,他的作品有《離騷》《九歌》《天問》等。

教師:詩人把自己的一片赤子之情寓於文章之中,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他的作品:《離騷》。板書:《離騷》

(二)作家作品:

    屈原(約前339~約前278),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嫺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爲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爲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 、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

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鬥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於祖國的決心。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徵詩人的品德修養 。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醜、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語言上採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極富於鄉土氣息;其方言土語大都經過提煉,辭藻華美,傳神狀貌,極富於表現力。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爲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着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爲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爲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爲“風、騷” 。“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爲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1953年,屈原還被列爲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騷體詩:亦稱“楚辭體”,古代詩歌體裁之一。起於戰國時楚國,因爲這種形式的詩歌以屈原所作的《離騷》爲代表,到了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與蕭統的《文選》等作品中,就用“騷’來指稱具有楚辭特點的詩歌,後人便稱之爲騷體詩。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爲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騷體詩的形成,是詩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三)誦讀課文

1.放錄音: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2.指一名學生朗讀,指正生字的讀音及句子的節奏。

3、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奏: 騷體詩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如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 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4、請同學們集體讀一遍課文,要讀出語氣。 

5、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麼感受?

明確: ①汲取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爲主、加上對偶修辭,使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子迴盪頓挫,婉轉動人。

 (思考):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麼? 

明確:“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四)整體把握課文 

   1.要求學生藉助課下的註解,疏通課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詞及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投 影)

A. 古今異義:

①怨靈脩之浩蕩兮(古義:荒唐,沒有準則:今義:形容廣闊或壯大)

②固時俗之工巧兮(古義:善於取巧;今義:細緻、精巧)

③偭規矩而改錯(古義:改變措施;今義:改正錯誤)

④競周容以爲度(古義:把……作爲;今義:認爲)

⑤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古義:阻塞不通,引申爲走投無路;今義:主要指貧窮,經濟困難)

⑥寧溘死以流亡兮(古義:隨水流而消失;今義:因災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離開家鄉或祖國)

⑦長餘佩之陸離(古義:修長的樣子;今義:形容色彩繁雜)

 B. 通假字:   ①偭規矩而改錯(錯通措,措施)

②忳鬱邑餘佗傺兮(邑通悒,苦悶)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圓)

④進不入以離尤兮(離通罹,遭受)

⑤芳菲菲其彌章(章通彰,明顯)

 C.同類活用:

1.名詞的活用:

(1)名用作動:

①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束縛、約束)      ②  鷙鳥之不羣兮(合羣)       (2)名作狀:謇朝誶而夕替(在早晨)(在晚上)

2.動詞的活用:

(1)使動用法:①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使……受委屈;使……受壓抑)           ②步餘馬於蘭皋兮(使……步行)

③回朕車以復路兮(使……返回、掉轉)

(2)動詞的爲動用法:伏清白以死直兮(爲……而死)

3.形容詞的活用:(1)形容詞作名詞:①何方圜之能周兮(方枘、圓鑿)②謠諑謂餘以善淫(淫蕩的事)

(2)形容詞作動詞:固前聖之所厚(推重、看重)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①高餘冠之岌岌兮(使……加高)

②長餘佩之陸離(使……加長)

(4)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爲……悲傷)

 D.特殊句式 :

(1)定語後置:

①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②不吾知其亦已兮。

(2)狀語後置:①謠諑謂餘以善淫;②步餘馬於蘭皋兮。

(3)被動句式:①謇朝誶而夕替;②雖體解吾猶未變兮。

   2.要求學生以四人爲一小組,討論課文內容,梳理課文思路。

思路結構: 

    屈原《離騷》一詩博大精深,主題是表達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課文節選部分共13節、52句,透過比喻、象徵和比較、對照的手法及夾敘夾議的運用表現了屈原志潔行高,執着追求的精神。先從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寫起,然後再否決自己退隱獨善的閃念,表明自己決不變心的愛國熱情。結構圖:

         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規矩、施美政

         七  政治遭遇:靈脩不察、衆女嫉餘、時俗工巧

         節  心   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後  退隱的閃念:回車復路、退修初服

         六            

         節  愛 國 決 心:好修爲常、體解未變

(五)課堂小結:本節我們主要了解了背景,通讀並感知了全詩,弄清了內容的安排。

(六)作    業: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離騷(節選)屈原

     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規矩、施美政

         七  政治遭遇:靈脩不察、衆女嫉餘、時俗工巧

         節  心   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後  退隱的閃念:回車復路、退修初服

         六            

         節  愛 國 決 心:好修爲常、體解未變

●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目標任務:1.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討論屈原形象,理解詩中的重點句子,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欣賞本詩的語言之美,理解比喻、象徵手法的運用 。

●具體步驟:(一)複習引入:

                1.檢查朗讀、背誦情況,複習上節內容 ;

                2.提問詩歌的內容安排,複習結構思路,引入本節討論屈原形象。

(二)討論回答:1、  屈原與哪些人有矛盾?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來?

明確:屈原與楚懷王的矛盾“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靈脩”本指神仙,這裏指是君主楚懷王賢愚不分,沒有主見,聽信周圍羣小的挑撥,疏遠了屈原。

屈原與周圍羣臣間的矛盾:他們肆意對屈原造謠中傷,他們沒有準則,沒有尺度可言。如“替餘以惠。。。攬。”“衆女。。。。竟周容以爲度。”

2、  屈原與羣臣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

明確:屈原的“美政”理想是“選賢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選賢授能-- ------世卿世祿

循繩墨而不頗----背繩墨以追曲兮

爲國家前途考慮-----爲個人利益考慮

 屈原的美政理想必然觸犯了羣臣的各種特權及利益,他與羣小的矛盾是異常尖銳的,他在現實中碰壁也是必然的。

3、屈原面對羣小的造謠中傷,排擠,楚懷王的書院,他妥協了嗎?他爲自己的人生作出了什麼樣的選擇?

明確,雖然他受到方方面面的沉重打擊,但他心志彌堅,毫無變通、退縮的念頭。誓死捍衛理想。從文章直接抒發作者感情,表明心志的詩句可看出,例子略。

當屈原對朝廷以及羣小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後,他做出了這樣的選擇,“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作者打算全身而退,不再在政治活動中積極進取。作者描述種種衣飾,意在說明,他可以放棄仕途,但不能放棄操守,不能放棄他所崇尚的美德。

4、《離騷》一詩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可先分組討論,再選代表發言,其餘同學補充]

教師明確:《離騷》爲我們塑造了屈原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徵。“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很多屈原的畫像即使不寫上“屈原”二字,人們也可以一眼認出是屈原,就是因爲都依據了詩中這種具有特徵性的描寫

    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規矩”“繩墨”),主張舉賢授能。

                               第二,他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艱”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反對統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堅強不屈(“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仁人志士以品格與行爲的示範,也給了他們以力量。

(三)請同學們找出你認爲的重點句子,並指出爲何重要?(提示:可找最能表現屈原內心感情、高潔品性的句子)<目的:幫助、引導理解重點句子,深入體會詩人的強烈感情、領略其高潔品性。>

參考句子:

1、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衆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以善淫。

評析:這幾句詩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爲政治家和詩人的自我形象出現外,又常幻化爲,一個美麗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愛美的天性,喜歡用芳潔的東西修飾自己,還親手栽培了許多芬芳的草木。起初與丈夫(“靈脩”有時也可理解爲丈夫)締結了婚約,後來卻受到衆女的嫉妒和讒毀,終於被拋棄。這一條“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線和詩人的政治抒情疊合在一起,造成《離騷》全詩特有的寫實與虛擬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離惝恍的藝術效果,給全詩增添了綽約的風姿和芳菲的情韻。

運用:(翻譯)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終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嫵媚,誹謗我好放蕩淫亂。

2、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評析: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堅貞不屈。真可說是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羣無恥小人對他的惡毒誣衊,一會說他穿着奇裝異服,一會又說他面容姣好,肯定是個善淫之輩。這羣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競相諂媚,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屈原下決心絕對不和他們合流,他自比不合羣的鷙鳥,孤傲、矯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變,也無法改變,這就像方圓不能周,異道不相安一樣。在這裏,屈原清楚地預感到了自己的結局,但他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句中“雖九死其猶未悔”和同出自於《離騷》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詩句是後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運用:(翻譯)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歡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會後悔。

3、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爲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評析:這幾句詩所表現出的詩人自知之明、自謀之熟、自勉之嚴、自決之勇,令人感慨萬分。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不僅又回到了“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堅定。透過這一段情感的抒發,詩人將構成自己心靈世界悲劇性衝突的兩個方面--理想與現實的對立、進取與退隱的對立,初步展現出來了.繼之又更加堅定地作出了選擇。

運用:(翻譯)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獨愛美,並且習以爲常。即使肢體分解也不會改變,難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敗的嗎?

(四)討論明確:1、《離騷》的語言有什麼特色?

教師明確:《離騷》的語言是相當美的。

           首先,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徵的手法。如以採摘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潔等。但詩人的表現手段卻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來,是照應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來形容“情”的。所以雖然沒有用“如”、“似”、“若”之類字眼,也未加說明,卻喻意自明。

           其次,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來象徵性地表現政治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作品含蓄,長於韻味,而且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再次,全詩以四句爲一節,每節中又由兩個用“兮”字連接的若連若斷的上下句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全詩一直在迴環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

           最後,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等,將“兮”字去掉,對偶之工與唐宋律詩對仗無異。

                2、請舉例說明:《離騷》的語言特色對後世詩作的影響,尤其是比喻象徵的手法的使用。(可先讓同學講,教師補充)

明 確: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無題》)

“春蠶”“蠟炬”象徵對愛情、事業的執着追求。

(2)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那人”,是詞中的幽獨佳人,象徵詞人追求的不同流合污的政治理想,也象徵一種人生、治學的最高境界。

(3)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蘇軾《卜算子詠雁》)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鴻還是幽人?靜夜如此寂寞,又何須漏壺提醒辰次?月兒依然殘缺。不見有清滿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寫悽淡的夜色;清美的詞境,難歇哀憤的心。]

詞中的“孤鴻”“幽人”互喻,象徵義有多中說法,有愛情失落說、自我失意說、政治挫折說和放棄仕進說,可謂“寓意高遠”。特別是後者,“孤鴻”“幽人”的意象分別來自《易經》中的《漸》卦和《履卦》,運用這兩個文化意象,透射出蘇軾在遭遇政治極大打擊後渴望歸隱、得以避禍的心態。

(五)課堂小結:1、進一步理解了詩歌內容,看清了屈原的處境;

                2、討論了屈原形象,理解了詩中的重點句子,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3、欣賞了本詩的語言之美,理解了比喻、象徵手法的運用 。

(六)研究性學習 

    查找屈原所處時代的相關資料,分析屈原之死的社會原因和個人原因。 

請大家寫一篇700字以上的論文,闡明自己的觀點。

●板書設計:              屈  原        

                     屈原---------- 羣臣

選賢授能-- ------世卿世祿

循繩墨而不頗----背繩墨以追曲兮

爲國家前途考慮-----爲個人利益考慮

●課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