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北方(蘇教版高二必修)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寫作的時代背景,從而準確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思想感情。 

2.進一步體會愛國的複雜感情和辨證關係。 

3.透過意象分析揣摩詩歌的意境。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大家都從小生活中國的北方,你有什麼直觀的感受? 

    那麼五十多年前的著名詩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麼樣子的呢? 

二、整體感知 

1.自讀詩歌。 

2.正音 

3.詩人眼中,北方是什麼樣子的?(悲哀的。本詩一開始就明確了詩人的感情指向,也給全詩定下了感情基調:悲哀、憂鬱、沉重) 

4.我們眼中的北方是……而艾青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爲什麼呢? 

三、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艾青,中國現代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1928年就讀於杭州西湖藝術學院,次年留學法國。1932年參加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不久被捕,在獄中開始寫詩,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成名,奠定了他詩歌的基本藝術特徵和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1941年到延安,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主編《詩刊》1976年10月後重新獲得寫作權利,被法國授予文學藝術最高勳章。 

    詩作者把個人的悲歡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難與命運之中,表現出對光明的熱烈嚮往與追求,富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性,感情深摯,風格獨特,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推動一代詩風的重要詩人。著有詩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  

    樸素、凝練、想象豐富、意象獨特、講究哲理,是艾青詩歌的一貫特點。 

    本詩歌寫於1938年2月四日潼關,當時抗日戰爭爆發初期,華北、東北早已淪陷,就在那樣一個年代一個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對荒涼的村莊、遍地的餓殍,面對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發寫下了《北方》。 

四、分析鑑賞 

1.詩人筆下的北方是怎樣的'景象?   (一片暗淡的灰黃) 

2.具體的意象:荒漠的原野、土色的憂鬱、孤單的行人、悲哀疲乏的驢子、枯乾的小河、低矮的住房、惶亂的雁羣 

3.概括這些景物的特點(悲哀蒼涼    生存的孤苦無奈   不安悲苦  逃亡) 

4.原來的北方充滿了生命的綠色與時日的光輝,而今詩人看到的是一片暗淡的灰黃,那是由於什麼原因?(探究意象的深層含義) 

    (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着中國,使中華民族失去了往日的生機,整個中國處於災難深重之中,民不聊生。這些景象與嚴冬的嚴寒和肅殺相互映襯,成爲國當時現實的真實反映和象徵) 

   5.面對悲哀的北方,面對災難深重的中國,而我這來自南方的旅客是怎樣的態度呢? 

    (熱愛) 

7.詩人三次用了“我愛這悲哀的國土”,讓讀者感受到了一種內心的富有震撼力的聲音,前面反覆的強調和渲染都在這裏得到了反襯。那爲什麼作者要熱愛這悲哀的國土呢? 

   (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養育了古老的民族) 

五、總結: 

    這首詩歌寫於抗戰初期,雖然沒有直截了當地號召人們去戰鬥,但在詩歌的結尾,卻可以感受到詩人對祖國抱有堅強的信念,相信這樣一個古老而堅強的民族不會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