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

           光明網     2002-11-14     記者 王光榮 

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

 

沈文慶代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 

齊 濤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廳長 

毛光烈代表:浙江省科技廳廳長 

主持人語 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強調,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記者分別邀請三位代表就這一主題發表見解。 

科教興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沈文慶: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談及“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時指出,今後我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再次強調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意義,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民族振興的必由之路。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爲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作出的重大決策。科教興國戰略是對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大發展。科教興國堅持以教育爲本,將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地位,目的在於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來,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環境下,我國教育科技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2000年,我國如期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宏偉目標;素質教育全面推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發展;高等教育發展則尤爲迅速,擴招讓更多的青年走進了大學殿堂;國家教育投入顯著增長,辦學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科技事業同樣蓬勃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國家科技實力大爲增強。2001年,我國科學家完成了世界第一張水稻基因組圖譜,這項重大成果登上了世界頂尖刊物《科學》雜誌封面;最近科技界又傳來捷報,我國第一款商品化的通用高性能CPU芯片“龍芯”1號流片成功,這標誌着我國在通用計算機領域中有了“中國芯”。在航天領域,“神舟”號宇宙飛船三次發射成功,我國正在向着載人航天目標邁進。 

教育是立國之本,科技是強國之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因爲小康社會是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進步和發展,而這些發展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參與和廣大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勞動者的參與。因此,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爲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必須鼓勵科技創新,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 

教育:構築學習型社會

齊 濤:江澤民同志在報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全國人民爲之振奮。教育的目標是要“形成比較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這一目標振奮人心、催人奮進,但同時也對我們教育戰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我們有了更大的責任與壓力。無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還是實現現代化,教育都起着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這一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人的全面發展與素質的提高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其次,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起着重要的推動作用。第三,教育發展的程度是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的重要指標,也是基本的內容之一。 

今後的教育工作應當在十三年來特別是近五年來迅速發展的基礎上,加快“三個推進”。第一,繼續推進教育的規模發展。按照國際上對現代化教育發展的.界定,目前,我國與實現這一目標還有相當的差距。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應當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進入大衆化階段,要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以上。因此,我們要設定發展目標,推進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第二,大力推進教育創新。江澤民同志在報告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對教育來說,更是如此。江澤民同志在北師大百年校慶的講話中已向我們教育戰線提出了“教育創新”的要求。所謂教育創新,應當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學藝術的創新和教育體制的創新。第三,積極推進教育開放,使教育向社會開放、向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開放。根據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要求,我們的教育開放應當圍繞兩個主題積極推進:一是圍繞“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開放辦學,爲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需求的人們提供多元多層的學習條件;一是圍繞“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實現教育內容的開放,要像江澤民同志在報告中所要求的那樣,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爲文化建設極爲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使教育的功能不只侷限於常規的學科教育,使之成爲開放、互動與交流的動態系統。 

科技:構築國家創新體系

毛光烈: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並且明確要求“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起闡述,這反映了我們黨對科教與經濟關係的新認識,反映了抓科技就是抓經濟這種對世界科技經濟一體化發展規律深刻把握的新成果;而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第一次提出“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則是這種新認識、新成果、新論斷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具體實踐中的重大突破和發展。 

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是順應新科技革命發展要求的體現。新科技革命以及科技成果生命週期大大縮短,要求我們既要抓好科技創新,更要注重持續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設。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是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的保障。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加強自主知識產權和前沿核心技術的創新,必須打破分散的各自爲戰、單兵種作戰的格局,實行多學科聯合攻關,重視各類技術的系統集成,重視各類技術資源合理重組配置、優化組合。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這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僅要建設佈局合理、結構優化的組織體系,而且要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高效、科學的執行機制,這將有效地激活各類科技資源。 

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要弘揚大膽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要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尊重羣衆的首創精神;要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技術中介機構,形成高效運作的技術中介服務體系;要大力推進多家聯合共建、開放共享的科研條件大平臺建設,爲各類科技創新提供資訊、實驗、檢測等有效的配套服務,形成有利於科技創新的好環境;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要運用各種措施,引導企業成爲科研決策的主體、投入的主體、成果轉化的主體、投入回報的主體,形成可持續的以企業爲主體、政府爲重點的科技投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