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農業科技發展畢業論文

論文1.64W

農業科技是農業發展的驅動力,是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力,是農民持續增收的支撐力。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農業科技發展畢業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農業科技發展畢業論文

農業科技發展畢業論文1

[摘要]

河南省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是河南省科技支撐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政府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轉變科技管理方式,創新科技管理方法的重要途徑。在河南省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建設中原經濟區方面作用越來越大。基於此,本文探究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發展對策。

[關鍵詞]

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發展對策;體制機制

1加強對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的重視程度

重視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的發展,首先要提高聯盟的社會和法律地位,在各級政府的政策制定中要得到充分重視。強化各種資金和協調支援力度,化解河南省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在執行中與現有管理制度、體制和機制之間存在的矛盾,進一步加強聯盟管理,進而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執行過程中的凝聚力。

1.1營造好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發展環境

經過多年發展,河南農業科技創戰略聯盟取得了重要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和實際發展需要而言,聯盟在研發投入及技術創新能力、管理水平、產業鏈協同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爲此,要綜合運用政策、規劃、標準、資金和項目管理等手段措施,爲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要編制好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科技創新規劃和聯盟本身發展規劃,以提升聯盟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產出和成果轉移轉化爲目標,進一步優化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發展環境。圍繞產業化和市場化,加強政產學研用結合,支撐聯盟可持續發展。緊盯農業現代化建設短板,瞄準科研、轉化、應用、服務等關鍵環節,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效益化。面向河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農業重大需求,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以企業爲主體,加強技術能力、產業能力、市場能力、服務能力的融合,推動產學研用結合加強分類指導,發揮骨幹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產業協作配套發展,完善河南省農業產業生態體系。

1.2加強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利益載體平臺建設

動力強不強是聯盟建設成敗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加強動力條件建設能凝聚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向心力。首先,建立科技創新公用服務平臺,包括建設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科技文獻、大型科學儀器公用共享、專利數據庫管、科技情報等)、科技金融公共服務平臺、科技研發與轉移轉化公共服務平臺。並以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爲依託設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專項資金,用於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的創建、產學研合作等。同時,加大對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獎勵扶持和研發補助,推進產學研聯合,進而化解聯盟創新過程中不同利益矛盾的訴求,加強聯盟成員之間的資訊交流,提升聯盟之間合作的價值,強化聯盟成員科技創新過程中的信任度,降低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成本,激發聯盟成員之間協同創新的激情,促進聯盟科技創新支撐河南省農業健康快速發展。

1.3制定針對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的法律

出臺針對性較強的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法律法規對聯盟發展極爲重要。要對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的身份給予法律確認和保護。同時,維護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的正當合法權益,對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與科技創新成果給予保護,對聯盟中的欺詐和背叛行爲嚴懲不貸。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研發項目產生的成果和知識產權協議簽訂基本原則、程序,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益分配的辦法,明確違約責任追究力度。

1.4制定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發展針對性的政策

制定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在產業技術規劃、產業技術路線圖制定、產業重大關鍵技術研發課題論證、實施主體地位。強調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是農業產業科技創新項目申報主渠道,農業產業大部分科研項目透過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來申報[1]。制定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法人地位和財產獨立地位政策,使得農業科技創戰略新聯盟擁有法人地位和財務自主權,能夠獨立開設銀行帳戶。改變目前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依託聯盟理事長,成爲理事長單位附庸,不能正常開展工作的局面。制定聯盟穩定持續的財政支援政策,保證聯盟健康執行。透過政府購買農業產業規劃服務、農業產業諮詢服務服務,行業內重大投資、開發項目的可行性前期論證等服務,給予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執行以穩定的經費支援。

2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體制機制

立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理事會會議決策制度,設立聯盟專家委員會,明確聯盟專家委員會是聯盟諮詢機構,明確聯盟決議執行組織機構爲聯盟祕書處,聯盟祕書處執行聯盟理事會決議並負責聯盟日常事務,做好聯盟科技創新協調溝通、知識產權保護、聯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以及利益分配、聯盟的宣傳等工作。

2.1完善聯盟科技創新過程協同機制

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是一個涉及多元主體、多種關係和複雜過程的網絡化組織形式,聯盟必須完善科技創新過程協同機制,使各機制的匹配性、銜接性和包容性與聯盟協同創新系統和諧統一。過程協同設計要注重兩個原則。一是注重目標性與協調性原則。使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協同創新機制構建的目標不斷提升聯盟績效,促進聯盟技術標準形成與擴散。因此,聯盟協同創新機制的設計應服務於聯盟協同創新的戰略目標和方向,同時注重聯盟多主體、多要素之間協調以及聯盟標準化任務的分工與銜接[2]。二是注重動態性與反饋性原則。由於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要求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協同創新機制能夠對外部環境條件進行充分利用、適應並形成有效反饋,因此,必須運用動態的戰略思維開展聯盟協同創新活動

2.2建立聯盟的戰略協同和資源整合機制

建立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戰略協同機制。聯盟協同創新的戰略協同的主要任務是聯盟戰略伙伴選擇,進而聯盟成員將針對專利羣佈局等問題進行協商與談判,因此,戰略協同直接影響了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協同創新的方向。組織內外部學習以及創新過程管理和監控等,是聯盟協同創新的核心環節和關鍵內容。過程協同主要對應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執行階段,該階段主要任務是標準技術研發,要求聯盟成員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特色,充分利用內外部資源,協同合作完成聯盟標準化戰略目標。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制定需要各個方面的配合,除了內部成員主體之間的協調與努力之外,處理好各種外部關係至關重要。技術標準制定涉及政府部門的支援、中介機構的參與等,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能否與外部主體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交流渠道影響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技術標準的制定與未來發展。有些主體具有豐富的社會網絡關係,與中介機構、政府部門等相關外部主體建立了良好的交流與溝通渠道,有利於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也將主體擁有社會網絡關係的情況作爲考覈戰略性主體的一項考慮內容。

2.3加強聯盟人才隊伍建設

聯盟屬專業行業,工作人員基本都是高端專業人才,但無法享受政府對聯盟的規範引導、制定規則、扶優激勵政策。所以,要積極引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百千萬人才”“長江學者”等各種學科帶頭人、專家學者,並能解決河南省農業各個領域的科技創新技術的人才[3]。特別是注重引進在國內外某一領域(學科)具有領先地位,並能顯著提升河南省農業某一領域(學科)研究水平和產業創新能力的人才。省科技廳要建立聯盟首席專家制度,將這些專家聘爲聯盟首席專家,圍繞首席專家建立創新團隊,給予首席專家相應的責、權、利。過去聯盟專家團隊的管理模式較爲鬆散,往往是因爲承擔某個項目而隨機臨時召集建立,項目完成後則項目專家組解散撤離。首席專家制度有利於增強專家的榮譽感、責任感、使命感,建立各領域各行業穩定的科技創新團隊,形成常態化的專家整合管理機制。首席專家帶領研究團隊可以對河南省農業產業共性技術及企業生產關鍵技術論證,全面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並提出項目方案,爲申請各級、各類項目作儲備;可以針對單個企業對技術的個性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科技研發、技術攻關、諮詢論證等,爲企業提供精確、及時、有的放矢的服務。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要主動適應行業發展、市場需要、社會需求,積極創新聯盟骨幹力量培養模式。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構建聯盟實用人才培養體系。積極與全國農業科研單位、高校、龍頭企業合作,藉助科技項目研發培養聯盟人才,藉助成果轉讓和科研合作培養人才,透過委培定向等方式與院校聯合培養專業技術人才,鼓勵以項目帶技術和人才,以企業發展帶產業發展。並根據聯盟發展的特點和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

2.4加強資金投入

政府加強資金扶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聯盟發展。政府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專項科技創新資金力度,將河南農業重大科技專項、河南重大科技攻關,分不同時期投入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研發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突破後實施產業化,持續提升河南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投入農業科技服務資金,支援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踐行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透過各種基金來加強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人才隊伍建設。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積極投入研發資金、產業化資金,並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科技成果產業化,不斷增強聯盟對資金需求的滿足度。政府建立農業科技金融體系,爲聯盟發展提供相應資金。

參考文獻

[1]李力.新興產業技術標準聯盟協同創新機制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14.

[2]賈姍姍.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聰明中的政府行爲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2.

[3]陳偉.着力培育龍頭企業做強軟件和資訊服務業[N].中國電子報,2011—06—29.

農業科技發展畢業論文2

摘要:

農業科技是農業發展的驅動力,是現代化農業的支撐。農業科技的發展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政府指導、科技投入、農民配合、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參與。針對豐城市農業科技發展現狀以及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農業科技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農業科技;現狀;發展對策

農業科技是農業發展的驅動力,是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力,是農民持續增收的支撐力。國內外農業發展的實踐證明,振興農業、繁榮農村經濟、農民致富都離不開科技。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是建設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的重點支撐,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必然途徑。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農業最終要靠科技解決問題。在農業發展進入新時期後,農業突破制約瓶頸,保持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實現.三化/同步的根本出路就是依靠科技進步。

1豐城市農業科技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豐城市農業科技快速發展,是發展較快、爲現代農業建設作出重大貢獻的時期,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工作,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自主創新能力和應用推廣能力不斷增強,呈現出3個特點。

1.1科技推廣碩果累累,已基本覆蓋主導產業生產全過程

全市農業系統組織實施市級以上農業科技項目20項,市農科教結合項目7項。全市獲宜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獲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三等獎1項。這些成果涵蓋豐城市從品種選育到示範推廣,從病害防治到技術集成,達到全省或國內領先水平,有力推動了農業產業的提升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1.2科技優秀人才大量涌現,已形成三級產業科技推廣梯隊

目前,全市共有245名種植業專業技術人員,其中擁有進階職稱以上的人員11人,佔7.6。 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被農業部授予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2人被政府授予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獎,2人被市政府授予科技創新推動獎。

1.3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已逐漸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

科技應用、成果推廣能力持續增強,農業綜合生產水平明顯提升。近幾年,全市糧食高產創建推廣累計1.67萬hm2,667m2均產量800kg(兩季);已佔市級糧食生產功能區面積的20。左右;創建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園(區)2個,總面積達到1.07萬hm2,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7.33萬hm2#次,農業廢棄物利用率達到85。以上。

2豐城市農業科技發展面臨的形勢

2.1農業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不完善

科技經費投入不足,科研力量與科技資源缺乏統籌,配置效率不高。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門相對獨立執行,科技項目的決策和管理機制不完善,在立項方面過於強調競爭,選題偏離生產需要,弱化協作,農業科技的整體合力不強,沒有形成穩定的科技投入機制。科技研發存在着.頭重腳輕/現象,即研究強推廣弱,上面強基層弱,農業生產得不到科技的有力支撐現象較爲普遍。

2.2農業科技創新的能力不強

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成果明顯不足, 跟蹤式/、 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複式研究還較多。農業科技創新主要集中在傳統領域,對農業設施裝備、農產品加工等領域研究少,產前、產中、產後等技術集成配套明顯不足,以節水、節能、節肥、節本技術爲主的成套系統的栽培技術還未得到普遍應用。

2.3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條件薄弱,力量不足、基礎不穩,農科教、產學研聯繫仍不緊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在技術服務和成果轉化方面作用發揮不充分。農民培訓缺乏針對性、有效性,培訓對象老齡化,培訓內容教條化,培訓形式單一化,影響科技應用。

2.4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力量不足

科技創新工作不能滿足現代農業對多元專業人才的需求。農業科技隊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缺少一流的團隊和領軍人才,在技術研究推廣領域難有新突破。農業科技人才儲備不足,大學生到農業生產領域就業創業但仍存在引不進、留不住、發揮不了作用的現象。

3農業科技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3.1立足實際科學規劃與發展

科學規劃是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靈魂。充分認識豐城市生態屏障地位,進一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注重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注重生態涵養的改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在市區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加快產業園區規劃的制定,明確特色產業佈局、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並經過專家論證和市政府審批,立足高起點、高標準,並切實把農業園區規劃好、建設好。進一步加強地力提升,選擇良種良法,加強品牌建設,實施農業網絡資訊化,培訓新型農民。

3.2以機制創新促進農業園區健康發展

一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培植一批科技型創新園區,使之成爲市場爲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緊扣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以項目形式組織實施重點科技攻關,着力提高新品種、新技術應用的研發和孵化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自我發展能力。二是積極推進政策機制創新。按照農業發展的佈局板塊、產業重點和產品結構,整合財政支農資金,及時調整扶持政策,突出對重點項目、重點企業和重點園區的支援,有效發揮財政資金的效應。三是進一步加強土地流轉機制創新。積極探索土地流轉的新方式、新途徑,引導和鼓勵農民採取轉包、租賃、轉讓、入股等形式,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向示範園區、合作社和龍頭企業轉移,促進現代農業園區發展上規模、上檔次。

3.3創新發展思路,建設多功能園區

立足豐城市的自然人文和農業旅遊特色資源,充分利用國家和省市發展高效農業的各種優惠政策,深入挖掘園區農業潛力,引導農業園區向農業與生態觀光、文化旅遊業融合發展,按照生態化、景觀化、設施現代化的要求,狠抓園區內的綠化、美化建設,集中打造現代農業園區,做到農業產業與文化旅遊等產業發展共贏互促。

標籤:畢業論文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