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外交事業的發展》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外交事業的發展》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外交事業的發展》教學反思

《外交事業的發展》教學反思1

本課重在闡述新中國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成就。重點是:中美關係正常化;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難點是中美關係在70年代出現轉機的原因;我國外交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爲有效地引導學生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我做了如下工作:

1、廣泛蒐集及篩選歷史背景材料,擴充學生的知識面,爲學生及時充電。如爲了使學生更清楚地瞭解“70年代,中美關係出現轉機的原因”,我課上爲學生展示了六則材料,激勵學生分析材料,提煉出有效資訊,認識到“從中方看,從美方看”,最後得出中美關係出現轉機是中美雙方共同的意願,從而突破了難點。

2、精選圖片,再現歷史鏡頭。如在講述中國重返聯合國時,我展示了《喬的笑》,使學生在幽默輕鬆的氛圍下完成本目的學習任務。最後,我又展示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申奧成功》、《上海世博會》等圖片,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新世紀中國取得的一系列外交成績。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3、讓學生查閱有關影視資料,擴展學生視野。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匯入新課環節比較好,結合時事,創設問題情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中美關係改善的原因,讓學生角色扮演,分析的比較全面,也滲透了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題的設定,也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之一。探究一突出了本課的難點。探究二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有關資料,預測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做到了學爲所用。探究三透過不同時期國與國之間的政策也不相同進行分析,得出:世界上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課堂小結是本節課的有一個亮點,從“學有所得”表面知識的掌握,到“學有所思”對知識深層次的理解,最後到“學有所用”達到學習是爲現實服務的目的。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雖然透過欣賞《喬的笑》圖片,讓學生體會“中國重返聯合國”是中國外交上的重大勝利,標明瞭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如果插入相關的視頻片段,引導學生親身體驗最振奮人心的一幕,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則會更好。

(2)課堂學生討論不夠充分。在處理探究題預測未來中美關係會怎樣發展和會否一戰時,如果給予學生充分討論時間,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外交事業的發展》教學反思2

在《外交事業的發展》一課教學中,我嘗試着採用了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一節課下來,雖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同時,也使我對這種教學方式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所謂自主學習,雖重在強調自主,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並不是放任學生,讓學生隨心所欲。這就要求教師在準備學案提出預習的問題時,一定要發揮出教師的主導作用,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問題,來引導好學生的.思路,對於本課我的問題設計思路如下:

1、首先利用數軸圖示提出問題。讓學生透過閱讀教材和補充資料,落實基礎知識,並找出本課的外交成就的主要大事,並把每個事件填在數軸的相應位置上。這樣,對本課的內容有一個大體的輪廓,而且時間脈絡清晰。使學生既瞭解本課的主要內容,又對內容按發生的順序進行了一次梳理,同時也學會了怎樣學習歷史。

2、接着上一問題,再進一步地對歷史事件進行歸納。透過抽取歷史事件的共同屬性,學生對本課主要歷史事件做出了三種歸納:

①中國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

②21世紀初期的外交;

③中美建交過程中的幾件事。學生透過看圖示學會了找共性,對歷史事件進行概括歸納的能力。

3、透過對歷史事件的梳理與歸納,在學生對本節知識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問題再深入一步,共同來探究中國外交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是什麼?從中可得到什麼啓示?使問題順理成章,自然深入,學生既有興趣去學,也不會覺得費神。

綜合上述內容,本課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自主學習的課堂,學生學起來輕鬆、主動、有熱情、效果好。對老師的要求就更高,要在課前設計一份好的學案,尤其是要設計出好的問題來。

《外交事業的發展》教學反思3

細節能夠營造濃郁的歷史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爲一名歷史教師第一個任務就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願意、喜歡上歷史課。學生如果對歷史不感興趣,其他的也就失去了依託。所以我們就應該在日常的教學中把握細節,充分運用細節來營造濃郁的歷史氛圍,使學生能主動進入歷史課堂,有對歷史探究的原動力。

如在學習“外交事業的發展”時,我在一開始上課就展示出教材上的一幅照片——《喬的笑》,就是喬冠華在聯大透過恢復我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後開懷大笑的照片。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照片中人物的表情、動作。之後又介紹了照片的一些情況:這幅珍貴照片在新聞攝影展中獲得金獎,紐約某大報對喬冠華這縱情一笑也倍加讚歎,稱他爲“大國家的大人物”。喬冠華的笑被西方媒體描述爲:“震碎了議會大廈的玻璃!”因爲喬冠華的表情是很誇張的,給人的視覺衝擊非常大。所以學生馬上就被吸引了。這時我適時設問:爲什麼喬冠華部長會如此開懷大笑?學生很快就能從課本中獲取資訊:1971年10月25日,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件事是新中國在外交上的重大突破,是一件令我們自豪的事。圖片是無聲的,但圖片所帶來的情感的渲染使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就在現場。這會使他們產生與喬冠華有相同的感受:爲我們的國家高興、自豪。有了這樣的鋪墊以後,學生自然會對接下來的學習內容有好感,有求知慾。本來教學內容只是一個過程性的描述,一些結論性的語言,相對來說是枯燥的。用細節來刻畫特定的場景和對象,非常類似於電影中的“特寫鏡頭”。抓住了這個精彩瞬間,以情感打動學生,帶他們走進了歷史。

《外交事業的發展》教學反思4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處處呈現新課程理念,其目的都是爲了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那麼屬於學生學習評價的有效性是否落到實處?評價是否多維而全面呢?歷史學習的有效性如何真正與學習評價的有效性相結合?

根據我校初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改革初中歷史教學評價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確定新的評價目標

過去我們一直理所當然的認爲教師是教學評價的主體,而學生則是客體,但現在看來,教師和學生都應當成爲評價的主體,而教師和學生自身的“教”與“學”的狀況纔是評價的課題。基於這樣的認識,初中歷史教學評價模式應該具有這樣三個層面的基本功能:

1、對學生所學習的歷史知識面做一個測定;

2、對學生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程度做一個判定;

3、充分激勵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和探索慾望。

這樣的功能定位意味着純書面的考試本身並不等同於評價,而僅是評價的手段之一,它可以爲評價提供一定的量化資料。同時我們還要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和教學對老師“教學”的反饋性評價。

根據評價與教學目標一致性原則,爲了儘可能做到比較全面和準確的評價,我把認知、情感和技能三者都確定爲評價目標。總體而言,認知領域包括對基礎的、重要的歷史知識、概念和原則的瞭解和掌握;情感領域包括學生興趣、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變化;技能領域包括思維能力的基本和實踐技能的提高。

標籤:反思 外交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