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課文《中外的交往與衝突》教學反思

反思一:中外的交往與衝突>教學反思

課文《中外的交往與衝突》教學反思

《中外的交往與衝突》這節課,雖然教學環節比較完整。但是總體上感覺比較沉悶,沒有激情和閃光點,我覺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學生比較緊張。

平時上課,這個班的學生是比較活躍的。但是公開課有老師在後面聽課,大家就都顯得很拘束,有個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緊張得連話都說不完整。因此舉手發言的學生只是集中在少數幾個學生身上。

二、學生思維受課本影響較大。本課的內容比較充實,所以爲了讓教學內容能在指定的時間裏完成,要求學生課前按四人小組爲單位根據《隨鄭和下西洋的經歷》預習課文。結果學生由於緊張、怕出錯,答案都侷限在課本上,課本上找不到答案就不知道如何回答了。而本課在其他班講授時,沒有進行課前預習,可學生思維很活躍,搶着回答,答案超出了課本範圍,而且講得合情合理,可是時間花費較多,教學任務沒有完成。

三、教學設計有所欠缺。

有關"鄭和下西洋的經過"設計得不好,本想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爲單位根據路線、貿易、困難條件等內容進行討論描繪,結果卻變成了老師提問、學生讀書的局面,思維沒有發散。而"戚繼光抗倭"一目,抗倭史實講述得比較簡單。

課後根據學生上交的評價表來看,三維目標基本上達到,特別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大部分小組在>心得體會上寫到:爲中國感到自豪,要學習鄭和吃苦耐勞和戚繼光英勇無畏的精神。還有小組說到:今天不僅學習了歷史,而且還學會了如何做人;從小養成好的品質,等於向成功邁進了一步。第三單元測試卷中第六大題是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內容,學生在測試中本題的正確率較高,其中問道"如果你是明朝皇帝,你會繼續進行大規模的航海活動嗎?"大部分學生回答:"不會,因爲會大大損耗本國的國力,給其他國家以可乘之機,但是也不能放棄海外交往和貿易。"這些說明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本課的內容。

反思二:中外的交往與衝突教學反思

我認爲歷史課堂所傳授的不僅是歷史知識和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因爲精神的培植與做人道理的啓蒙比知識的傳承更爲重要。本節課主要講述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等方面的歷史,以多媒體教學爲手段,透過引導、設問、識圖、討論、主題探究、分析等方式,突出了以人爲本,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理念,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綜合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初步學會了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要多角度、多方位、客觀全面的分析問題。

讓學生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比較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闢在目的與性質、歷史影響方面的差異,分析明清時期我國遠洋航海事業與西方相比從先進轉爲落後的原因。意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讓學生體味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意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首先取決於教師有怎樣的學科教育觀念,其次取決於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水準,及對學生基本功的訓練和人生價值觀潛移默化的薰陶。實現這樣的教學境界,我會不斷努力,自我完善。也許這就是反思自己的意義。

反思三:中外的交往與衝突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在需要學生們記憶的地方增加了添加效果,使同學們能清楚的瞭解、掌握本節課需要記憶的地方;

2、在瞭解鄭和的基礎上,透過分析討論鄭和在航海途中會遇到的危險?同學們能對鄭和下西洋及鄭和本人作出公正的評價;

3、能對戚繼光領導的抗倭鬥爭作出公正的評價,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

4、能過教學,同學們能悟出"落後就要捱打"的真理,只有透過我們的.努力,才能讓祖國強大;

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太合理,前鬆後緊。比如課前複習提問環節時間稍長了些。

2、不能正確地給戚繼光本人一個公正的評價,只能讓學生被動的接受戚繼光是一位民族英雄。

3、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鼓勵學生相互合作、努力實踐方面還有欠缺。

反思四:中外的交往與衝突教學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有效使用媒體技術來刺激所探討與研究的問題,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整個教學過程高潮迭現,並能創造出一種有利於學生學習的輕鬆愉快的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氣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記憶新的知識,提高了教學效率。

我在指導學習《中外交往與衝突》一課時,爲了使本來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生動而有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把本課關鍵問題用幻燈片的形勢呈現出來。

師:出示鄭和遠航的船隊,由同學們談直觀感受。

生甲:船多,有二百多艘。

生乙:規模大,不但船多,而且隨行人員多,船裏還載着許多商品,這些商品中以絲綢和瓷器爲多。

生丙:說明當時造船業較發達,

生丁:元朝前期,國力強盛。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正確,但老師還有個問題不明白,假設你是鄭和,率領着這樣一隻龐大的船隊航行在茫茫的大海上,看不見地平線,你怎麼知道朝西方行駛,你怎麼知道海岸在哪兒?是什麼東西在幫助你呢?

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指南針。"

接着我又出示鄭和船隊航海路線圖,要求學生觀察,並從中提取有效資訊。

生甲:鄭和船隊從劉家港出發,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生乙:鄭和船隊經過亞非很多地區和國家

生丙:鄭和船隊的足跡遍佈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生丁:鄭和船隊使中國文化影響到亞非地區。

教師及時引導學生>總結鄭和船隊遠航的影響。

"心理學家透過實驗>證明,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多次成功體驗會及法學習興趣。教學應當使學生都能成爲成功者,染讓他們從內心產生我能行的自尊和自信。"

由此學生把本課的重點很輕鬆的掌握了,這樣設計教學環節既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又有利於統一學生的認識,還能給學生一種新奇的刺激,收到較好的效果。